
DSLR的高畫素之爭最早就是由感光元件製造商的龍頭Sony挑起的!在全片幅DSLR尚未普及的2011年,Sony率先推出第一款有效畫素高達2430萬的Sony A77,帳面數據看起來雖然漂亮,但卻因為畫素過高加上當時的BIONZ影像處理引擎尚未準備好,以致於A77的表現並不如預期般出色,直到2014年Sony才再次將2430萬感光元件再次應用在APS-C片幅的微單眼A6000身上,不同的是A6000的Exmor APS HD CMOS採用無縫感光元件濾光鏡,讓集光能力或是細節的還原上都與過去不同,同年發表的A77 Mark II也讓老用戶終於有升級的理由,不過言歸正傳要論高畫素,最終還是全片幅感光元件之間的戰爭。
全球首款搭載3630萬畫素的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Nikon D800/D800E雖然早在2012年就已現身,但身為感光元件供應商的Sony卻在隔年才推出同樣36MP的A7R,既然高畫素勢必成為全片幅機種的趨勢之一,Sony當然也不落人後在今年6月上旬發表全新的A7R II,挾帶驚人的4240畫素而來,同時也是世界第一款搭載全片幅背照式感光元件的機種,採無低通濾鏡設計、內建五軸防手震、支援靜音快門、內建399個相位式對焦點、另外還具備4K錄影能力;別看它的外觀跟去年推出的A7 II幾乎是一模一樣,但不論是選單上的優化或是硬體進步的幅度都十分的驚人!小編在上週末才拿到A7R II,因此本篇會先從基本的外觀介紹、高感光度的實戰、以及高畫素的實拍表現上進行介紹!
延伸閱讀:全幅微單顛峰之作‧Sony A7R II 動靜皆宜
Sony A7R II 重點規格:
● 全球第一款搭載全片幅Exmor R CMOS背照式感光元件。
● 同A7R採無低通濾鏡設計,光線不分散讓CMOS直接接收訊號。
● 採用無縫濾光鏡設計,集光效果更出色,更能提升邊緣畫質。
● 由銅導線來取代鋁導線,傳輸速度是過去的3.5倍。
● 內建五軸防手震。
● 混合式對焦系統內建399個相位式對焦點
● 最高感光度ISO 102,400。
● XGA OLED電子觀景窗新增蔡司鍍膜,放大倍率達0.78X為業界之冠。
● BIONZ X 影像處理引擎,等同A7 II。
● 機身外殼與防塵防滴基本上等同A7II,不過都會再微調。
● 可開啟電子前簾快門,同時也內建靜音快門。
● 優化快門簾上升後的震動,大幅減低微震的機率。
● 內建4K 30fps 100Mbps錄影能力,且支援Spuer 35mm格式(不壓縮)。
● 內建Wi-Fi傳輸與NFC近場通訊能力
☆Sony A7R II‧實拍表現 |

















☆Sony A7R II‧外觀簡介 |


A7R II除了機底是用「鐵+鋁」的材質之外,其餘皆以鎂合金材質打造,而A7R II同時也支援防塵、防滴的能力,基本上機身等級與A7 II相同,不過原廠都還會再進行微調,讓產品的完整度更高;A7R II的長寬高為126.9×95.7×60.3(mm),淨重582公克、總重625公克。

■ 高畫素 / 高細節的展現

▲f/10、1/250s、ISO 200、16mm。
上圖是4240萬畫素(7952 x 5304)中央裁切出來的畫質比較,裁切的尺寸為720 x 540,如果光是看下方縮圖的話,應該很難察覺這是原圖1/10裁切的結果,因為建築本體的線條分明,這表現實在驚人!

▲f/6.3、1/250s、ISO 800、200mm。
喜歡手持打鳥的朋友最在意的不外乎防手震能力、高畫素帶來的裁切彈性、連拍速度及對焦速度,如果是拍攝上圖這類的標本版,我們只需要專注在手持穩定與否,以ISO 800局部裁切畫面1/10的大小來看,夜鷺身上的羽毛細節幾乎都完整的保留下來,要注意這是夜鷺在陰影下拍攝的樣本,如果是在陽光下加上低ISO的話,細節表現肯定更出色
■ 五軸防手震的穩定度 / 靜音快門

▲f/4、1/25s、ISO 2500、16mm。
A7R II與A7 II同樣內建五軸防手震,這簡直就是A7R II的救星,因為A7R II畫素高達4240萬,過去使用D810系列或5DS這類高畫素DSLR,為了避免微震的產生,快門常常都得高於安全快門2至3級以上才能避免微震的產生,但A7R II的五軸防手震可以放心讓你用較慢的快門速度捕捉畫面,加上靜音快門開啟後,快門按下時完全不會有任何的震動產生,而這張照片就是開啟靜音快門拍下的結果。

機頂最重要的更新項目就屬曝光模式轉盤多了UNLOCK的按鈕,需恆壓才可以切換曝光模式,雖然在操作上會複雜一些,但實際上對使用者來說是有幫助的,尤其在劇烈操作時就會考驗到機身的穩定度。


在電子觀景窗的左側可以看到大大的蔡司T*標誌,A7R II雖然維持XGA OLED等級的VIEW FINDER,不過放大倍率卻是從0.71倍提升到0.78倍,同時這規格也是世界之最,目前沒有任何一台相機的光學或電子觀景窗放大倍率有這樣的表現,另外蔡司鍍膜的加入目的就是降低EVF表面的反射機率,確保時時刻刻都可以掌握眼前的一切狀況。

各位可以看到A7R II在機背螢幕伸出後如低角度取景,不再會受到觀景窗的阻礙,這在A7 II當時就做出修正,A7R II另一個小改變就是接目器材質與造型上的調整,材質更加柔軟而造型也更加精美,整體來說舒適度有絕對的提升!而這就是蒐集消費者們的feedback所做出的修正。

很可惜的A7R II並未在機身正面打上完整型號,得要在機背的左上方才能看到小小的A7R II銘牌,這是小編感到比較可惜的地方。

對於首款可錄製4K影像的Sony微單眼來說,記憶卡的選擇也格外的重要,原廠對只接受SDXC UHS-I U3的記憶卡供A7R II使用,切記!也必須要是SDXC格式的記憶卡,否則就不支援XAVC S格式的錄製。

A7系列一直以來都是將錄影鍵設計在機背的外側,這對專業動態攝影人員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類微單眼在拍片時通常還會加裝層架,所以A7R II的自訂鍵也都可以將它們設為錄影鍵,方便在任何情況下執行錄影,例如機背的「AF/MF鈕與對焦固定鈕」都支援自訂為錄影鍵。


A7R II同樣設有麥克風輸入與監聽孔,再來是Micro USB插槽以及Micro HDMI的輸出埠,其中那個Micro USB插槽支援機身充電,-而且還可以邊充邊拍照。

鋰電池背面的貼紙也跟過去不太一樣,仔細看會發現它的電池容量好像也稍稍減少了一些,總容量從1080mAh降至1020mAh,據原廠數據來看使用觀景窗取景可拍攝290張照片,若是用機背螢幕取景的話則可以拍攝340張的靜態照片。

SEL1635Z這顆超廣角鏡頭,一旦用過就會愛上!雖然恆定光圈只有f/4,不過各方面的表現都很不錯,如果要選擇一機一鏡外出的話,我會將它列為首選!

SEL90M28G是小編前陣子才測試過的微距鏡頭,其各級光圈的銳利度也是有目共睹,當時搭載A7R進行測試時也足以負擔36MP的高畫素,以SEL90M28G這顆微距鏡來說,42MP或許是另一項挑戰!

SEL70200G雖然只掛上「G」,也不是微距鏡頭,但是它與A7R II搭配時的畫質表現卻出乎意料的好,因為我過去在測這顆鏡頭的時候是搭配A7,沒想到這次搭在A7R II身上也能有所發揮。

下一篇完整評測會搭配LA-EA3外加A-Mount的蔡司鏡頭來測試看看「相位差」與「對比式」對焦的差異。

不少Canon用戶也愛用A7系列來搭配metabones轉接環來使用,這次借到的metabones為最新一代,小編初步體驗的結果相當滿意,而且還支援泡泡對焦,但還是會有些限制在,至於是哪些限制就等下一篇在告訴各位。

這次的混合式自動對焦系統外加399顆相位式對焦點,絕對是A7R II的最大賣點,過去可能有人對A7R的刻板印象就是高畫素/高畫質,但伴隨而來的就是高ISO表現不佳、對焦速度及連拍速度是A7系列之中最慢的,但若是你親身用過A7R II,那麼絕對會大大改觀!
☆ 各級感光度表現 |

▲測試環境:微光室內、全手動曝光、手動對焦、風格設定:標準、高感光度消除雜訊:標準、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關閉、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
附加壓縮檔: RAW+JPG原圖打包下載
以上是ISO 50~102400各級感光度的表現,從實測看來ISO 1600都還非常乾淨,視為工作值完全沒問題,ISO 3200感覺出來有輕微抹除的跡象,但印刷網點還是很清晰,我可以接受的堪用值約在ISO 6400~12800之間,實在很難想像這是一台4240萬畫素的機種,過去遇到高畫素相機首先要煩惱的就是高ISO表現不佳,但A7R II完全不用擔心這些,我覺得它的在ISO 6400時的表現甚至比2、3千萬畫素的全幅機要好;多框雜訊消除啟用後,高ISO的可用度都向上再提升一級,看看ISO 3200的網點及毛球細節就有答案了。
☆ 4K影片表現 |
▲【Sony A7R II】4K 30fps 100Mbps 實拍A。
▲【Sony A7R II】4K 30fps 100Mbps 實拍B。
☆ Sony A7R II‧初步印象 |
■ 台大校園
Sony A7R II這台相機用到現在不過三天的時間,就已經讓小編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相機的當天下午就到台大支援Kimin拍MD,但因為Kimin拍的MD是它牌請的,所以我只能趁著空檔在一旁拍拍鴿子或紅冠水雞,好在校園裡的鳥禽類都不太怕人,用SEL70200G勉強可以佔畫面的七、八成;當天下午還在跟A7R II培養感情中,對它的微震、高ISO、以及快門速度的掌握都還在適應中,雖然搭載五軸防手震,但快門都還不敢低於1/160秒,基本上都是1/160~1/200秒之間在拍攝,其實這樣的快門速度搭配SEL70200G幾乎不可能有微手震的情況出現,但是鳥類的動作實在太過敏捷,所以時常會拍到身上羽毛清晰,但頭部有模糊的情況,這可不是手震,單純只是因為快門速度還不夠快,無法凝結鳥兒正在觀察四周的樣貌,但只要是沒晃動、有準焦的情況下,鳥兒身上的羽毛都是非常清晰且銳利的,建議各位一點要點大圖來檢視。




■ 羅東文化工廠
週六一整天要當奶爸,所以只能在家望著藍天白雲跟女兒玩辦家家酒















■ 羅東林場
之後轉往羅東林場拍裡面的老建築跟生態池,來宜蘭的次數已經多到數不清,但我還是第一次踏進羅東林場,在這裡比較常用到的鏡頭應該就是SEL1635Z跟SEL70200G,前者用來拍景後者用來打鳥;比較可惜的是現場多數的鳥類都是白鷺鷥,不然就是綠頭鴨或夜鷺,說實在少了點驚喜...原本期待的老宿舍好像也少了點文藝氣息,但還是花了一個多小時把整個園區走完,比較擔心的是太太跟女兒會中暑










■ 二結穀倉
看了一下手錶眼看時間就要四點半了,中午到宜蘭才拍兩三個地方...C/P值實在有點低,原本想在台北取景,但想得到的幾乎都拍爛了,每次都要拍重複的景色,食指完全不會想按快門,這算是職業倦怠嗎










■ 微光實戰
最後時間也傍晚六點了,隔天還要上班...宜蘭返北的交通狀況一直都是越晚越塞,雖然傍晚的暮色很漂亮,但除了往上爬俯瞰蘭陽平原的夜景還不知道羅東有那邊適合拍黃昏,所以就提早返回台北,同樣是塞了近兩小時才抵達內湖,偶然間看到新開的餐廳,後來才知道是建設公司的新噱頭,養地順便還可以提升企業形象,重點是這間餐廳的外觀非常吸睛,在裡面用餐兩個多小時,每隔幾分鐘就會有路人停下來往裡面瞧,或是直接進來用餐。原本我擔心Sony A7R II 的高畫素在夜拍或是高ISO的表現會不如預期,但實際表現好的超乎我想像,ISO 6400都還可以視為堪用值,啟用電子前簾快門雖然可以減少部分的機身震動,但開啟「靜音快門」之後你才會深刻體會到A7R II的可怕之處,在微光環境下我搭SEL1635Z這顆超廣角鏡頭,可以手持1/25s拍攝完全不手震,前提是有五軸防手震加持,不會因為畫素高達4,240萬就不敢開高ISO或慢速快門。






☆ Sony A7R II‧下篇預告 |

本篇因為測試時間有限,很多想測或是想寫的都還來不及完成,至於下篇的測試絕對少不了的就是棚內MD實戰!再來會更著重在高動態範圍、五軸防手震、靜音快門、4K錄影、連拍/追焦能力...這幾項,至於大家有什麼想看的在能力範圍內,小編也會盡可能的去測試另外也會跟前代A7R進行交叉測試,請各位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