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翻譯) 「α7R」「α7」開發陣訪談錄

這篇訪談是 2013年11月22日刊在 DC Watch Impress 的網站上,原文連結為

ソニーに聞く「α7R」「α7」のこだわり

小弟日文雖很兩光,不惴淺陋,花了一點時間把它翻譯了出來,給大家參考.翻得不好或謬誤之處,尚請大力指正.


因為文章很長,所以就分段貼出來.




請教Sony: 「α7R」「α7」的執着與考究
凝聚在精巧機身中的全幅高畫質

Sony於今年11月15日上市的「α7R」和「α7」,號稱世界第一台35mm全幅無反光鏡相機,已成為當前熱門話題.這次訪問,謹就「α7R」和「α7」這兩台相機大家關心的部分,來請教Sony的開發部門人員.

記者: 武石修 (DC WATCH IMPRESS) 2013/11/22 12:25

參與訪談的Sony人員

(前排左起)
曽我部卓: 創意中心&CMF設計組 資深設計師
須藤貴裕: 數位影像事業本部 商品設計部門 專案負責人
郷大助: 數位影像事業本部 商品企画部門2部2課 產品企劃

(後排左起)
細井正晴: 數位影像事業本部 核心技術部門光学設計部2部 鏡頭光學設計
長谷川陽一: 數位影像事業本部 數位影像應用設計部門3部3課 AF控制設計
佛崎建: 數位影像事業本部 商品設計部門 平台設計部 畫質設計
2013-12-14 17:48 發佈
{充分發揮Sony自製關鍵元件能力才辦得到的強處}

-----想請教一下,一開始「α7R」與「α7」產品企畫的目標為何?

郷: α7R 的目標是成為從追求最高畫質的高階業餘玩家到職業用家都一定會想要使用的相機,對職業用家來說,希望能成為他們第二工作相機.另一方面, α7的對象較為廣泛,使用客層從初次購買全幅相機者到追求全幅相機小型輕量化的攝影老手都有.而這兩型相機的共通點都是要將35mm全幅感光元件凝聚到小型的機身當中.特別是α7R以實現最高解像力為目標,搭載了3,640萬有效像素且無光學低通濾鏡的感光元件.

-----α7R/α7這兩部相機都是E-接環,卻沒有使用NEX,而是用α的名稱?

郷:到現在為止,無論是A-接環或E-接環,同樣都是α品牌下的產品,也正是為了讓大家從今以後可以更容易理解認識到他們本來就屬於同一系統的相機,所以才會這樣命名.

----以後不再用NEX的名稱了嗎?

郷:今後的產品沒有再使用的打算

----就α7R/α7而言,如果說其中有”只有Sony才辦得到”之處的話,那會是在哪裡?

郷:畢竟敝公司一方面是相機製造商,同時自己也生產半導體與影像感光元件.或許可以這樣說: 使用最新型的影像感光元件,最大限度活用Sony專長的小型化技術,從而完成的濃縮版機身,就是Sony獨一無二之處吧,這點我想也只有Sony才辦得到.

---請教一下這一次型號使用”7”的由來

郷:由於這是以新品牌行銷戰略性全幅機的首發機種,要給它一個代表最優秀的型號.

---- 那不是應該用”9”嗎?

郷:或許”9”字頭型號的機器一直也讓人有最頂級型號的印象,不過至今如果是像這樣”戰略性”的機種,一向都是用”7”的型號,所以這次也使用了”7”

---- 順便問一下,Minolta時代有一部底片機「α-7」,這與它有特別的關係嗎?

郷:並無直接關係

{實現E接環全幅機的艱辛}

----這次在E接環實現了全幅機,不過想請問是不是當初規劃E接環時就已經預留伏筆,以後要搭載全幅感光元件嗎?

郷:從E接環導入的一開始,就有想過有朝一日能否做出搭載全幅感光元件的相機,不過在當時全幅機小型化的技術門檻實在是太高了啊.這次,由於這方面技術上的突破,才得以完成小型全幅機商品化

----實現E接環全幅相機,是不是相當地艱難呢?

須藤:是的. 這台相機因為無論如何就是要做到很小,特別是還要搭載1/8000秒的快門單元,非常地困難.因為這會對機身的尺寸產生很大影響.若是把規格放寬一點的話,實作上將會簡單很多.但是這樣又有違客戶所追求的目標.在那點上,我們並沒有妥協,特別是維持住了機身大小.即使是削減零件尺寸,每完成一次前就不知要修改多少回,就像是在解謎題似的.只要看到相機分解模型,相信你也能夠明白我們在微縮機身所下的苦功

反光板式全幅單眼相機的畫質雖然好,但由於重量的關係,卻往往讓人猶豫掙扎,結果竟是很少攜帶出門,而我們並不想做出一台那樣的相機來.至今為止E接環相機一路走來就是以主攻小型化為號召.由於我本身先前就是E接環相機設計者的緣故,特別有一種使命感,非得要做出別家相機廠辦不到的精緻小巧畫質絕佳的東西出來不可,本於這樣的意志,絕對貫徹目標到底.

――那麼,E接環全幅相機的計畫,實際上差不多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須藤:具體時程容我保留,的確是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討論.

――順便問一下,所謂全幅E接環這樣的東西,其實在2012年10月開賣的攝錄機「NEX-VG900」就已經出現了.請問須藤桑,您在那個產品有參予負責接環或機構方面的工作嗎?

須藤:我沒有負責VG900的工作

――原來是這樣的啊.那α7R/α7與VG900的接環到底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呢?

須藤:就E接環自身來說,由於有規格化,所以大家是一樣的.如果把機構算進去的話,就有所不同,而且設計的團隊也不同.由於設計時點很接近,能夠一致的就會一致.

{對比式AF大躍進}

----這次,只有α7有搭載像面相位差AF….

郷:α7R產品概念上是以提供最高的解像力為目的,所以這次決定搭載3,640有效像素,無低通濾鏡規格的影像感光元件.這樣的光學感應器像面沒有相位差式AF的能力.然而,α7R雖是對比式AF,由於BIOZ X處理器具有高速讀取像素能力,加上最佳化的AF演算法,自動對焦速度大幅向上提升

----那麼,請就α7R的對比式AF這方面,更詳細地說明

長谷川:當搭載全幅影像感光元件的時候,與使用APS-C感應器的機型相比較,景深變得較淺.也就是說在對焦時,焦點的移動量會增加.若繼續按照原來方式,那麼對比式AF就會因為移動距量的增加而拉長對焦的時間.此時,若只是提高鏡頭動作速度來補償,那麼要維持自動對焦的精確度又會變得很困難,這就成為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這次α7R的對比式AF, 是搭載使用了一種稱為「空間被攝物體檢出」新技術的「快速智慧AF」,再加上高速化的BIONZ X處理器,與NEX-7相較,AF時間可縮短35%之多.成為與全幅機相適配之高速度高精確度的自動對焦系統.

所謂「空間被攝物體檢出」,簡而言之就是能夠預測焦點的偏離量,在未合焦的區域鏡頭以高速移動,當接近合焦點時,為確保對焦精確度,速度會稍微下降,使鏡頭的動作最佳化,並達到縮短整體AF對焦時間,這就是先前所說的「快速智慧AF」

此一新式對焦法,改善了向來對比式AF常見的缺點,例如合焦及對焦啟動時的遲疑感,AF對焦系統的反應則以儘可能接近熟悉的單反相機使用的感覺為目標,可說是Sony有史以來最好的對比式AF

另外,與對焦有關的改進項目還有兩個.這次彈性對焦點的AF對焦區域有大/中/小三階段可供切換.由於全片幅的關係,景深變得比較淺,使用者可以針對被攝目標為範圍來設定對焦點,提高對焦精度.

還有一項稱為眼對焦的功能.雖說能夠辨識出臉孔的顏對焦功能現今很常見,但是在臉孔當中到底要對準到那一個部分,並沒辦法控制.而這次的新機能,將辨識技術再向上提升一步,設定以檢出的眼睛部位為優先對焦目標.

――眼對焦,如果臉是側著的話,對準的是較近的那一隻眼睛嗎?

長谷川:是的,對準最靠近鏡頭的那一隻眼睛合焦.

須藤:正側面另當別論, 側着臉的辨識率相當地高

――「快速智慧AF」是只有對應全幅的E接環鏡頭(FE鏡)嗎

長谷川:受惠最大的是FE鏡,不過對於至今已經出的APS-C鏡,多少也能發揮若干效果.

---- A接環鏡頭接在α7R上的話,會怎樣?

長谷川:如果是用沒有半透明反光鏡片的LA-EA3轉接環的話,會變成傳統的對比式AF,而沒有辦法對應「快速智慧AF」.A接環鏡頭當初的機構設計並未考慮適合對比式AF,所以要做到「快速智慧AF」是非常之困難.作為替代方案,我們另外準備了一個有配備半透明反光鏡片的LA-EA4轉接環,使用這個轉接環的話,就可利用相位差AF的方式達到相當高速的自動對焦.

---- 使用LA-EA4轉接環的話,相位差AF的速度,與A接環相機一樣嗎?

長谷川:差不多相同

---- 「快速智慧AF」在α7上也能運作嗎?

長谷川:在α7機身也有搭載與「快速智慧AF」同樣的技術,除此之外同時還擁有像面相位差AF機能,而構成了「快速混合AF」。感光元件表面的測距點也從NEX-6/5T的99點增加到117點.涵蓋區域則保持與APS-C同樣範圍,也就是說在維持廣域涵蓋範圍的同時增加了測距點數.受惠於高速的像面相位差AF, α7的連拍速度可達5張/秒.

由於測距點數增加及廣域涵蓋範圍,對動態目標的合焦能力大幅向上提升.以過去的機種NEX-6/5T等來說,有些棘手的題材如足球,獨木舟,田徑等,α7的性能表現會讓你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快速混合AF」是以同等於中階單反相機相位差檢出式AF的性能實力為目標而開發的,我們自認為已做到了並駕齊驅毫不遜色的地步.

----說到α7R/α7的EVF電子觀景器,它和Cyber-shot DSC-RX1選購配備的EVF 「FDA-EA1MK」是一樣的東西嗎?

郷:和那個不同.這次是新型的EVF.雖說同樣是0.5吋236萬點,可是對比是原來的三倍,亮度也提升了30%,元件本身就不一樣了.
{減少繞射失真,可達到多大效果?}

---那麼,請教一下新機器在成像方面有甚麼特點?

佛崎:影像處理引擎換成了「BIONZ X」, 主要有三項改進的地方.第一是「細節再現技術」.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現今的數位攝影因為太強調輪廓,畫面看起來不太自然.這一次的新技術,在維持高解析度感的同時,也大幅提升畫質生動自然的質感.

第二項是減低因為縮光圈而造成的繞射干擾.可能有不少人注意到,在拍攝風景題材時,為了增加景深而把光圈縮小,有時反而會有不夠銳利的感覺.這次發表的新機,會對應所用的光圈值,選擇最合適的數位濾波器來減少繞射干擾造成的失真.

第三項改進是將既有的區域分割式降噪功能與「細節再現技術」結合,降噪與畫質細節改善同時兼顧.

--所謂「細節再現技術」,具體而言究竟是做了怎樣的處理?

佛崎:以往為了強調輪廓,會在邊緣地方加上鑲邊似的線條.新技術則淡化這種做法,改以不一樣的處理方法來還元細節.

---所謂”不一樣的處理方法”,又是指什麼樣的處理?

佛崎:具體細節沒辦法回答你,大致而言就是使用適合於被攝物的銳利化處理以及局部對比強化處理.

---接下來是關於減輕繞射干擾的處理,最近各公司也都開始採用宣稱可達到同樣效果的類似處理,那麼Sony又是用怎樣的處理方法來做到的?

佛崎:根據鏡頭的資料,算出去除繞射干擾所需的反向數位濾波器,然後將它施用在畫像上.

――所謂資料,是事先將各個鏡頭量測好,還是使用鏡頭的設計資料.

佛崎:依據鏡頭的設計資料為基礎,然後再以實機確認達到最佳化效果.

――修正補償所需的資料,是存放在鏡頭上嗎?

佛崎:相關細節恕無可奉告

――這項功能可以對應怎樣的鏡頭

佛崎:什麼樣的鏡頭都有效果,A接環鏡頭也能對應.

――以後在想要得到深景深的場合,縮光圈就可以不必再顧慮繞射問題了,這樣的認知理解可以嗎?

佛崎:也不是說想要縮多小就可以縮多小,比方鏡頭原本F5.6為最佳的情況,那麼現在F8也可達到幾乎一樣的畫質,F11時畫質也還能保持相當不錯.但是縮到F16的話,就稍微可以看得出繞射造成的影響了.

---這麼說來,從自己原本可以容許繞射干擾程度的光圈值,再往往下縮兩格,應該沒問題吧?

佛崎:是吧.不過究竟可以改善到縮幾格的光圈,實際數字與鏡頭特性及影像感應器的畫素大小有關,但比起原先只要一縮光圈,就可察覺到畫質變差了的情況,確實有很大改善,這樣來想會更適當.

----雜訊處理方面如何?

佛崎:這次的新機也有搭載多框降噪的功能,不過從先前的6幀重疊降噪減少為4幀,卻可以達到同樣畫質改善的效果. 加上BIONZ X引擎處理每一幀圖像的速度也提高了,可以實際感受到處理時間大幅縮短,也是這次改進的重點

----α7R沒有低通光學濾鏡,而α7卻採用了,理由何在?

郷:α7R設計的意向是要提供給職業用家及高階玩家最高的畫質,因此在現今可供選擇實現最高解像力的影像光學感應器中,我們選用了3,640萬有效畫素,且無低通濾鏡的這款.

α7則相反,設計的概念是想讓較廣泛的客層能夠使用全片幅相機,因此著重在相機整體的平衡性.由於取得整體平衡的意念,所以選用了有搭載低通濾鏡及像面相位差AF的感光元件.

---- α7R實際使用上,出現摩爾紋的頻率如何?

佛崎:雖說α7R也是會有因被攝體本身紋路而產生摩爾紋的情形,不過拍攝時只要設法調整相機與被攝體的距離或構圖,多半都可以避免.所以,實際上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大.

須藤: 對實現α7R的概念來說,無低通濾鏡有較大優勢,相信使用者可實際體會出解像力的差異.

---- 就無低通濾鏡而言,「Cyber-shot DSC-RX1R」(2,430有效畫素)也是如此.比起RX1R,α7R的畫素更高,畫素增加的話,是不是較不易發生摩爾紋或偽色的情形?

郷:是的,較不易出現.

{4K動畫錄影,未來可期}

---這次新機搭載有輸出4K靜態畫面的機能,請教一下這有甚麼好處?

郷: 由於是採用全片幅影像感應器所做出來的高畫質相機,若再搭配能顯示高精細畫面的4K電視的話,應當可更進一步享受到高解像攝影的樂趣,因而提出這樣的解決方案.

如果有4K電視的話,平日就可以用極大的尺寸來鑑賞照片.要是印出同樣大小的相片來的話,那可不知要花多少錢呢,而且能放大到這樣尺寸的機會恐怕也不多見.

---也就是說,歷來的相機,接4K電視的話,最多也只能輸出2K靜止畫面?

郷:正是如此

---時機上或許有困難,不過你們都沒考慮過在新機搭載4K動畫錄影的功能嗎?

須藤:這麼小的機身若要對應4K動畫錄影的話,必然會有散熱與電力消耗問題等障礙要克服.基於整體產品性的考量,所以在機身內記錄4K動畫的機能,這次就先略過了.

---想用這麼小的相機來做4K動畫錄影,這種客戶的需求聲,是不是還很少?

郷:雖說此刻還不是大多數人想要的,不過隨著往後實際體驗4K畫質的機會增加,相信情況會改變.我們會持續傾聽客戶的聲音,同時不斷摸索各種新的可能性.
{追求前所未有的第三造型設計}

---與歷來α系列的相機在造型上差異頗大喔

曽我部:沒錯.這次既不是直接把A接環機身小型化,也不是把全片幅影像感應器塞進E-接環相機就了事,而是追求新的第三種造型.就風格而言,新造型講求垂直與水平線條.EVF部分也是以直線構成.整體來說,就是以硬調的質感來塑造出搭載了全幅影像感光元件機身的凝聚感.特別是EVF部分,即便遠遠望過去,也能立刻認出來是α7R/α7機身,這樣具有特色的造型.

再舉一個例子,通常單反相機的機身與接環接合處會有一環狀隆起,與觀景窗的一部分相連結,而這裡卻是做成平坦的.也就是說雖然採取了傳統的風格,但在細節處又加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元素進來.或許乍看下似乎是非常正統的設計,但若仔細觀察,漸漸又會察覺到與先前都不相同的新鮮感.

---原來如此.雖說新機同樣也是無反相機,的確與NEX的設計風格很不同呢.

曽我部:將EVF放置在光軸之上,這點也和歷來E-接環相機大不相同.那是因為有預想會搭配A-接環大隻望遠鏡頭來使用,所以採用了源自於A-接環機身的做法,把EVF置於光軸正中央,就連液晶銀幕也是對齊光軸中心的.而另一方面,這樣的設計,我想就算是接上像Sonnar T* FE 35mm F2.8 ZA那麼小巧的鏡頭做快拍時,也不至於有不協調的感覺.

---如果扣除掉EVF與手把,新機看起來與DSC-RX1的設計頗為接近,兩者有關連嗎?

曽我部:DSC-RX1是搭載全幅感光元件的先行機種.把RX1變成可交換鏡頭的相機,確實不少客人有這樣的期望.追求最高畫質與凝聚感,應是兩者的共通點,而作為Sony同世代具有共通特質的相機,這樣的意識的確是存在的.

須藤:從機構設計的觀點來說,如果像是NEX-7或NEX-6那樣,把EVF埋藏在機身內的構造的話,機身本體會變得相當大,這與可交換鏡頭版的DSC-RX1應該有的大小感覺就差很遠了.也是有經過這個面向的考量討論,才成為如今的設計.

---手把的設計似乎也很考究喔

曽我部:因為機身比起A接環相機小多了,若再配上一個大手把就不搭了,因此我們不斷討論研究後,得出一個既精巧又好握的手把來.說到考究之處,其中之一就是,扣食指的部分做得很深.其實整體而言新機的手把比歷來的E接環相機都還要小,不過因為食指可以扣得深,即使裝上更大隻的鏡頭時,也能保持穩定.

須藤:關於手把部分,包括造型設計,機構設計,再加上我,幾個人經常不斷像這樣地爭論: 「不要,這個不對」「這樣太大了,沒辦法握」……

曽我部:從手把部分的差異處,也很容易看出α7R/α7與歷來E-接環相機在概念上的不同.
{鏡頭也要小巧}

---- FE鏡頭開發,難在哪裡?

細井:鏡片本身當然變大了,為了推動它,就得要更大功率的馬達.如果只是把APS-C的E接環鏡頭拿來延伸,由於上述因素,整顆鏡頭會變得非常之大.因此還非得將APS-C時代所培養建立的鏡頭技術,更進一步重刷新過之後,才能應付得了.

在全幅化的同時,無論那隻鏡頭,都採用了內對焦的設計,如此一來才可以做到對焦安靜迅速.這不光只是為了靜態攝影,在動畫錄影時,不但不能吵,而且要能夠很平順地合焦.

----這次同時發表的五隻鏡頭,其中有一隻Sonnar T* FE 35mm F2.8 ZA,與DSC-RX1同為35mm的鏡頭,兩者應該是不一樣的設計吧?

細井:也是不同的鏡頭

----FE版的必竟是交換式的,所以兩者不可能一樣的,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吧?

細井:是的. E-接環鏡的後距比DSC-RX1的稍微長一點,而且這個規格非得保持不可,所以沒有辦法把DSC-RX1的鏡頭原封不動直接搬過來.鏡頭的結構也必須改變不可,才有辦法做出內對焦時性能表現最佳的鏡頭.另方面,DSC-RX1的鏡頭是與機身一體成形,所以能夠儘量縮短鏡後距,再對應這樣的格局來做光學部分設計.不過兩者都有極高的性能,表現不分軒輊.

----關於這五隻鏡頭,每隻都有很多想要詳細請教之處,由於時間的關係,就單刀直入,請說明他們各有甚麼特色.

細井:首先是,現在已經上市的Sonnar T* FE 35mm F2.8 ZA,這隻鏡頭的特色就是它的大小,和其他鏡頭擺在一起,就如所周知,顯得特別小巧.儘管很小,它可也是同時追求與卡爾蔡斯鏡頭名聲相符的光學性能.因此若是要搭配α7R/α7這樣的小機身,輕鬆自在地快拍的話,這是再恰當不過的一款鏡頭了.

接下來Sonnar T* FE 55mm F1.8 ZA,這隻的特色之一當然是它無愧於卡爾蔡斯鏡頭名聲的高解像力.最大光圈F1.8,可用在光照條件嚴峻幽暗場合的一隻大光圈鏡頭.

FE 28-70mm F3.5-5.6 OSS 與 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這兩隻,就是所謂的標準變焦鏡頭. 28-70mm這隻,稍微限制了光圈口徑,但是很輕便的變焦鏡頭,而且性能經得起全幅的考驗.再者,雖是全幅的標準變焦鏡,它的重量卻還不到300g,非常之輕.加上內建有光學防手振機構,使用起來很方便的一隻變焦鏡. 24-70mm這隻,定位上則是較講究描寫能力導向,追求更進一步光學性能的鏡頭.

最後是FE 70-200mm F4 G OSS,這隻也是現時點FE鏡當中唯一的G鏡.除了G鏡當然具備的高性能光學表現之外,更採用了奈米AR鍍膜,因此可以有效抑制鬼影與曜光.

須藤:配合α7R/α7防塵防滴的機身,這次發表的FE鏡頭也全都有防塵防滴的規格,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這幾隻新鏡當中,定焦鏡的焦長分別為35mm與55mm,以定焦鏡來說,這也是用戶最期望的焦長嗎?

細井:這是使用頻率較高的焦距.同時也是為了方便能夠完全充分發揮α7R/α7既小巧畫質又高的特色,所提出的第一批鏡頭

----以35mm單反相機來說,最普遍的鏡頭光圈口徑,35mm焦距是F2,50mm焦距則是F1.4.變焦鏡的話,24-70mm或70-200mm是F2.8.對照這次所發表的全幅FE新鏡,規格上好像不是很有企圖心,或是說更重視輕巧性的意思嗎?

細井:是的.這是為了與相機大小取得一個平衡,考量在現實狀況下所能考慮之最佳規格,之後得到的結果.當然一定有客戶會想要更大光圈的鏡頭,我們今後也會更積極地從事大口徑鏡頭的開發

----未來的FE鏡,已經預告說2014年將會有「超廣角F4變焦鏡」「大光圈定焦鏡」「微距鏡」.關於這幾隻鏡頭,可否稍為更詳細的說明一下.

細井:實在很抱歉,除了已經發表的未來產品路線藍圖之外,現在不方便再多說些甚麼. 另外,之後到了2015年止,總計共有15隻FE鏡頭會備齊
{多機並用,因地制宜見機行事的建議}

----在單反相機市場,或者是無反相機市場,α7R/α7該怎麼定位

須藤:這部相機實現了在輕巧機身中搭載了全幅感光元件的交換鏡頭式相機,這是前所未有新的相機類別.我們希望藉由它,務必開創出一個新的市場來.

----一開始您有提到「從高階玩家到職業用家都會想要使用」的相機,目標是對準那些已經有單反相機用戶的換機嗎?

須藤:在我們客戶當中,一定會有一些是因為重視兼具輕便性與高性能而換機過來的.不過以α7R/α7目前這樣的現狀,我想應該是還無法完全包辦單反相機全部的應用領域的.

在過去銀鹽時代,手上同時有幾台35mm單反相機、小型相機,或者更大片幅的中判機,根據不同場合選擇最合適的器材,因地制宜對那些職業用家或高階玩家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同樣地,在數位攝影時代,好幾台相機並行使用,見機行事,靈活運用的辦法,也會繼續不斷流傳下來的.
感謝翻譯
感謝翻譯
感謝翻譯 感謝翻譯 感謝翻譯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