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人討論到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SONY半透明反光鏡將成為絕響之乳摸(謠言中文版翻譯在此)
便開始回想起,那時候老衲的第三台單眼
(說說老衲從大二開始墜坑的經歷好了...K100d,450D,A550,GRD2,GRD3,D700,5D2,1D3,5D2,
從此就成為相機的奴隸...打工的錢都為她們砸進去了...更別說跳系統的折舊與低價出脫

還記得那時候購入二手的A550...

那時候是我第一次摸到有掀式螢幕、且連拍這麼快的機子(是真正的反光鏡每秒7連拍!!)
那時候好滿足..好珍惜
唯一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錄影
那時候就覺得,SONY的單眼原來功能也是那麼的好,完全一反之前對他的觀念
也愛上了它那神速的LIVEVIEW對焦速度



但是之後看到A33...A35..A55..開始..便開始認為阿法的單眼已經走味了...
那時摸過長輩的A900與A850...不誇張..
那陽剛的外形與超猛爆的對焦速度真的會讓人完全上癮!!!
還有那超明亮超大的觀景窗視野..!!!真的要看過才知道震撼~!!!
比對現在圓潤的阿法系列...當初所認識也拿阿法的朋友們...
現在大多都已經跳以前C或是N的全片幅了...
因為他們也都說:【以前的那種獨樹一格...孤芳自傲的精神與風格已經不見了】
還有那經典的A700。


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看出以前的阿法真的有種MAN味...陽剛氣息很濃


之後的阿法設計走向已經不同了
看看那圓潤的A77

與A99

還有那詭異的電池系統
A33、A35、A55系列都是使用FW50這顆容量小的可憐的電池(沒錯!!他就是NEX用的電池!!)
一台那麼大的單眼相機....配上半透明反光鏡與電子觀景窗..對電量的需求本來就高了...
居然還用這種電池...是想累死帶它們出遊的user嗎

有點離題了...總之老衲回想起這麼多
現在回歸主題...
看到SONY這樣好不容易累積起user與市佔率(在以前反光鏡時代)
但也許是因為認為跟C與N用一樣的技術與硬體,無法拼過這兩家將近百年歷史的光學大廠
於是把半透明反光鏡的技術應用到自家單眼上
那時也造成一股出走潮
原因不外乎:
1.半透明反光鏡影響畫質與否的爭議太大
2.電子觀景窗雖然方便又明亮,但總有人覺得少了那麼點味道
3.續航力頗差,續航力與拍攝張數大約只有其他家廠商單眼相機的2/3到1/2左右...
對於婚禮攝影或是活動攝影user而言是非常非常不方便的問題。
大約數年後的今天,現在也許又累積起DSLT的半透明反光鏡用戶了..
但是又傳出這樣的傳言,更是一再的消耗用戶的信任度
還有那年年虧損的阿法系統
加上NEX系統設計的太好,功能太強,完全打擊到自家的阿法系統
(真該學學C家的EOS M...就是故意把對焦作的那麼慢,否則做太快,650D誰買單??)
變成NEX系列所賺的利潤都拿來補阿法系統虧損的坑了...最後等於做白工...
只能說SONY的相機夢真的坎坷多崎
就在老衲深思之時
忽然想到...
也許...!!
也許...以她們家SONY的高科技...
我們可以看看RX1與RX100那驚人的表現與體積...
更別提那完美的對焦系統調教...
(PS:看看C家的G1X...就是大感光元件卻對焦系統調教失敗的經典例子)
也許以S家的技術,是有能力開發出...
將半透明反光鏡設計成低通濾鏡(LPF)...
當然這有許多的光學問題與數位類比等問題需要克服!
不過讓我們來想像看看
假設將半透明反光鏡做成半透明的低通濾鏡(低通濾鏡本來就是半透明的了)
這樣既能解決一直以來為人所詬病的半透明反光鏡降低畫質的爭議
解釋一下好了:
A系統單眼相機所接收的光線先要經過半透明反光鏡
然後再經過一次低通濾鏡的減損,最後才傳到感光元件。
但假設把半透明反光鏡設計成低通濾鏡,那麼這樣也就等於與其他家單眼廠牌平起平坐...
沒有畫質減損的問題了
也能繼續擁有半透明反光鏡的對焦優勢
也不會有一般單眼相機隨著快門數增加的反光鏡磨損造成的移焦問題
把低通濾鏡做成半透明反光鏡的用意還有一個
那就是當需要風景攝影時
可以把鏡頭拆卸開來
像A77系列把半透明反光鏡的卡榫打開
讓他收上去
然後切換成手動對焦(因為半透明反光鏡,一部分的光線是反射至對焦模組)
使光線直接進入感光元件
當然,感光元件的前面還是有一些特殊的濾鏡,用來阻擋一些不可見光等問題
(畢竟D800E可不是把低通給"拿掉",而是設計出另一種低通濾鏡,
也許是為了方便解釋,直接用拿掉LPF作為解釋與噱頭!)
總之,這樣既可以解決半透明反光鏡的危機,又可以創造新的賣點!
風景攝影與快速的對焦性能同時滿足...
以上是老衲的一點胡思亂想,純屬提出交流
希望大家一同聊天、討論
筆戰老衲就不奉陪了

也歡迎大家提出意見交流
老衲對於影像科技等電路等資訊完全是外行人,純屬狂想
沒概念的地方,還請老手別$鞭的太大力


畢竟...許多以前看來不可能克服的科技與技術,之後都誕生在我們的生活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