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考慮這兩隻,小弟目前是用a65+18-55+35f1.8,
主要用在室內拍小孩,食物及旅遊。
kit鏡不滿的地方是銳利度不夠,尤其是周邊畫質,還有焦段不夠。
爬文的結果發現小菜的優點為藍標爽度、發色、光圈較大,
但銳利度並沒有比16-105好太多,
缺點是廣角端有暗角,較貴,
本人無藍標情結,請問還有其他值得多花錢買他的地方嗎?(對焦速度等)
(其實想問的是在看照片時會說:阿~菜頭果然不一樣嗎?)
http://www.photozone.de/sony-alpha-aps-c-lens-tests/141-zeiss-za-16-80mm-f35-45-dt--sony-alpha--review--test-report?start=1
既然沒有小藍標情節那就來帳面數值超級比一比吧~
先就基本數值比較
16-105
15片11群,包含1ED和2非球面鏡片
圓形光圈7片葉片
尺寸72x83mm,蓮花型遮光罩
470公克,62mm濾鏡
16-80
14片10群,包含2非球面鏡片
圓形光圈7片葉片
尺寸72x83mm,蓮花型遮光罩
440公克,62mm濾鏡
可以發現兩者非常相近,大小重量根本就是雙胞胎
----
再來看到變型部份
兩者在16mm處都有較明顯的桶狀變型(~3.3% vs ~3.2%)
焦段拉長後都有極少的枕狀變型(可忽略)
----
16mm最大光圈時兩者都有邊角失光的問題
數值上16-105這隻比小蔡嚴重一點點
----
解析度的部分
16mm f3.5時
16-105的中央區域比小蔡好一些些,但邊緣就明顯落後
24mm f4.5/f4
兩者中央區域幾乎相同,邊緣還是小蔡勝出
50mm f5/f4.5
中央和邊緣都是小蔡領先
105mm f5.6及80mm f4.5
數值上仍然小菜佔有優勢
小整理:16-105數值最高時是廣角端中央區域,邊角和望遠端較弱
小菜較為平均,最大光圈都是可用光圈
當然兩者縮一點都能得到更滿意的數據
----
色差部分兩者差不多,硬要比的話16-105多一點點
另外16-105沒有測散景,所以沒得比
----
結論簡單翻譯:
16-105是隻折衷的鏡頭,有吸引人的6.5倍變焦
但也導致光圈全開時的邊角解析度,邊角失光和色差問題
光圈要縮到f8才能解決邊緣畫質軟的現象,筒狀變形也是個問題
組裝品質中規中矩,因為和小蔡價差不大,所以直上小蔡也是合理的
光學品質2顆半星
機械品質3顆半星
性價比3顆星
16-80確實是有魅力的鏡頭,它的設計主旨明顯就是要得到最大的解析度
MTF上精采的表現可以打平甚至打贏許多標準變焦鏡
但是也是有缺點的,例如邊角失光,色差和筒狀變形
塑膠鏡身但是組裝也算中規中矩,在A環愛好者中這隻仍是好選擇
光學品質3顆半星
機械品質3顆半星
性價比4顆星
----
落落長看了一堆,其實兩者數值上差異真的不算太大(除了解析度)
但是價錢方面也是有點差距啦

另外小藍標爽度啦~蔡味啦~菜花機率~對焦齒輪掛點~這些沒得量化的感覺就只能會意啦
提供給樓主參考

踏入單眼世界半年內就選了一支二手小菜(舊版),就中了菜色的毒,但不準焦,雖有送去調焦,偶而還是會跑焦,有一次在關機同時用手轉動縮回鏡頭,聽到卡一聲對焦環盡然斷了,(後來自已回想可能操作不當,以後要縮回鏡頭就在關機前或是關機後),在保固內送修免費,送修回來就出售,換了16-105這一支,對焦沒小菜快,感覺畫質少了一點味,不是自已所喜歡,又更換了sigma17-70這一支更重,發色自已無法接受,讓我對小菜的畫質念念不忘,回頭再買小菜(新版新塗裝),與前一支比較好很多,準焦、銳利、發色比舊版有再好一點,感覺新塗裝小菜有改進,小菜目前是我的機身蓋。每次想要換機身,再看看小菜所拍出的照片又忍了下來,真是鏡頭比機身重要,機身很容易不值錢。
小菜讓人所垢病菜花(我前後用了兩支都沒發生過,我只放在小箱子裡)、垂頭(一條小橡皮筋可解決、外觀看不出來)、對焦環會斷(在轉動對焦環或縮回鏡頭時不要再有其它功能操作,想必不易斷裂)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