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小蔡16-80ZA真的有所謂的一代蔡與二代蔡的區別嗎?小弟是372字頭的99年的蔡頭;當初也才24980元...反觀現在購物中心上的16-80(不含配件)要32880。為什麼4字頭的小菜;價差會如此的大?T鍍膜不一樣?改善了菜花的問題?還是二代小菜偷偷裝了SSM才貴8000...拍賣說的洋洋灑灑;請問甚麼是【內建廣角對焦環與自動離合機構】與【內建APS感測器】,DT 18-55或DT 35/1.8...等入門鏡沒有以上二種配備?煩請S玩家指點迷津...
蟑螂蓋飯 wrote:請問小蔡16-80Z...(恕刪) 樓主:有SSM就會標示,在盒子或鏡頭就可以看到。SONY a900Minolta AF 70-210mm F/4要用機身馬達屁股就是有一個洞可以讓轉子插!自動離合機構是MINOLTA機身馬達發展的技術,如果是超音波馬達SSM是不需要這樣特別設計,在結構上直接就可以全時手動。而SONY全幅機種接上DT鏡頭時候,會有自動辨識功能,這個是和機身有關和鏡頭無關。可以參考適用機種:搭載 APS 影像感測器之 A 接環單眼相機至於價錢提高不是代表就一定有什麼變化!因為匯率 材料成本或公司內部策略等都可以原物直接提高價位,各家都有過,只是大部分都是更新鏡頭時候順便調整價位比較多。
非常感謝diffusionless詳細貼圖且仔細的回覆:小弟其實知道16-80ZA沒有SSM;那句話單純只是純消遣;哭唬爛而已...一直爬文沒有所謂的二代蔡的文章...百思不得其解的價位!才有此一問。不過您的貼圖受益良多...感謝。
新舊鏡頭多出的接點是為了SSM說法...(我說的新舊鏡是指像MINOLTA70-210這類的舊鏡)並非正確請對照一下MINOLTA的歷史...那個圖的比較就下這種結論也不全然正確如果有摸過大量MINOLTA的鏡頭的同好,比較過有掛「(D)」和沒掛「(D)」的鏡頭、閃燈就知道差在哪90年代末期MINOLTA推出DYNAX 9(A9)、7(A7)底片機後,都已經有8個電子接點1999年的D7(A7)同時發表「24-105(D)」鏡,與同時期的閃光燈「5600HS(D)」都有「(D)」,都有8個電子接點(詳細的細節我忘了...^^")但是以1997年的DYNAX 9時,還沒有SSM鏡頭,後續MINOLTA推出SSM鏡頭後才提供D9(A9)韌體更新,以支援SSM這個「(D)」就是MINOLTA獨有的ADI閃燈技術有掛「(D)」的MINOLTA鏡頭、閃燈,與相機的說明書都有說明ADI功能與多出來的三個點子接點的關聯當然...SONY推出的鏡頭就不掛(D)了,但是有8個電子接點都一定支援ADI功能簡單來說,ADI功能就是透過鏡頭的測距與相機的測光,給閃光燈比TTL還更準確的打光在2000年初期,5600HS(D)(就是SONY的56閃)的強,被稱為神燈,N或C家的技術都追不上的(但是說N和C家在後幾年的技術成長早超越了M也不為過)但是更詳細的說明,請諒在下我功力不夠高深,還請大家膜拜估狗大神------身為仍為MINOLTA A7的用戶的我對這段歷史稱不上瞭若指掌但也不陌生......不足之處還請瞭解同好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