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經過洋森大和幾位前輩的開導和建議小弟也決定走上ff的不歸路
不過,由於手上現有鏡頭的關係可真是沒辦法說換就換,只能一步一步來
於是,開始先從手上有的鏡頭著手.....
最近整個頭腦也一直繞著機身像素、鏡頭解像能力、高iso可用性這幾個問題轉
之前也讀過洋森大和魯獅大針對機身需不需要高像素這個問題討論的文章
今天心血來潮決定拿出手上現有的鏡頭來比一比,
小弟在比較後順便把照po上來跟大家分享,
或許能讓對這些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多一點思考的方向與空間
比較條件:
`a77 2400像素 iso100-3200
`Angenieux 28-70mm f2.6 (70mm端 f8) 圖左
`Minolta 24-105mm f3.5 (70mm端 f8) 圖右
`中央對焦 中央部位圈測光
`ev0(較亮級)
`隨便打燈、上腳架
`JPG (上) & RAW (下)
`Photoshop 100%放大對焦點裁切
`要照這幾張像前小弟特別對兩顆鏡頭做移焦微調,以便確定精準對焦。
mino這支整個黑成一片,剎看之下mino好像細節比較多,其實不然。同焦段ang這支其實把整個畫面拉近,讓人有點身歷其境的放大還原感,紅布纖維和整體的立體感也較強、由於照片較亮整體通透感較佳,或許該說鏡頭本身的透光性較好,這或許是電影鏡廠的特性吧。相對mino雖然在毛刷暗部細節表現好點但是在紅布纖維的表現空有細節(這點先保留,上了高iso就不一樣!),卻因透光性不佳而產生嚴重色差,同焦段整個像完全出走,而且如果放大看上方淺白圈已經tmd給我變形啦~挖勒

大圖
到iso200 mino變暗的色差問題依然嚴重,可是ang放大看在紅布纖維的立體感卻更加強烈。

大圖
到iso400 mino還是暗,紅布纖維整個平掉


大圖
到iso800 angen放大看紅布纖維的立體感依舊勝出

大圖
到iso1600

大圖
到iso3200 ang依然可以勉強看出一些顆粒,但是mino已經完全上水彩做起油畫來了!@_#$*%&...


大圖
但平心而論,mino這支也不是完全不可取,至少在raw整體表現是比ang好一點。

不過無論如何,小弟還是決定把這兩支留在身邊用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