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Sony Alpha100的同好們
DR是Alpha100特有的功能, 也就是"動態範圍最佳化"
可以讓高反差或是亮/暗部的細節更明顯
而Minolta D5D/D7D也有的ISO Lo80/Hi200功能
似乎也是針對這種場景而來
說明書上的寫法是:
DR:動態範圍最佳化, 透過調整亮度和對比度的方法來讓圖片最佳化
Lo80:防止影像曝光不足, 建議使用於暗色調的場景
Hi200:防止影像過曝, 建議用於亮色調
請問大家覺得此兩項(或應該稱3項?)功能有什麼差異呢?
我的感覺應該都是降低對比為最大的重點...
就我這陣子使用的經驗
我比較注重暗部細節
因為最近常常在拍背光的雕像之類的東西
都是主體背光在中間, 背景甚至常常和大太陽對幹
依我使用的結果是Lo80比較可以顯著的突顯暗部的細節
但有時太過的話(如背景雖然是天空,但是是陰天)...主體(背光的部份)會有一點泛白(薄薄一層白霧的感覺)
DR嘛~~沒有很特意去比較...所以沒什麼感覺...DR+又不太敢開...(怕喪失太多對比)
也有的書上是寫說天空會影響測光,所以應該加一兩格EV或使用AE Lock
不過我想這樣一來亮部應該會過曝的更嚴重才對...
這麼一想...才發現越是高對比的色調...高亮度/暗部的細節也喪失的越快
這一點從我有時使用VIVID鮮豔模式時可以看出
那以高對比,鮮豔著稱的O家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有沒有可能保有高對比與亮/暗部細節的可能呢?(人眼?)
有點類似拉曲線,而自己覺得神奇的地方是非常快速,且越逆光效果越好
缺點:逆光越弱效果越差(此時建議使用區域匹配)
區域匹配:
<說明書>LO-80:防止影像曝光不足,建議使用於暗色調的場景
有點像是你拍黑色調的物體,點測暗部再減EV,可以顧到暗部的”細節”<<<這個是形容效果,不是原理
<說明書>HI-200:防止影像過曝,建議用於亮色調
有點像是你拍白色的物體,點測亮部再加EV,可以顧到亮部的”層次”<<<這個是形容效果,不是原理
而區域匹配我自己覺得是非常方便的東西
因為我若拍攝”明色系”的物體用HI-200的效果會比我點測亮部+EV來的更好
(點測亮部+EV,常會有亮部顧到了但是暗部細節損失太多的情形)
若拍攝”暗色系”的物體用LO-80的效果會比我點測暗部-EV來的更好
(點測暗部-EV,常會有暗部顧到了但是亮部層次損失太多的情形)
當然當你拍反差大一點的場景使用LO-80也是會比較偏重暗部﹔使用HI-200會偏重亮部
但是LO-80與HI-200的差異不會讓你有突兀的感覺,反而覺得兩張有點相似
但是稍加仔細觀察,亮暗部的細節就可以明顯看出來差異了!
HI-200:機身蓋下緣與書的暗部較少,沒細節!但是衛生紙的層次與書的亮部層次有出來
鏡頭:50/1.4 F/2.5 1/125 ZONE:HI-200

LO-80:衛生紙的層次與書的亮部層次沒出來!但是機身蓋下緣與書的暗部較多,有細節
鏡頭:50/1.4 F/2.5 1/60 ZONE:LO-80

戀espresso wrote:
...
LO-80與HI-200的差異不會讓你有突兀的感覺,反而覺得兩張有點相似
但是稍加仔細觀察,亮暗部的細節就可以明顯看出來差異了!
非常好的示範,感謝精心演出,給您加分一下!
逆光下的物件暗部實在很難拍,不過 A100 在這個地方的表現確實讓人用了就會上癮
前天出門散步的隨拍
文山小藍謅記: http://thomas-lan.blogspot.com 癲癇進修劄記: http://nyepilepsy.blogspot.com
似乎他們的解答更加完整精確(大陸的Sony Alpha官網也是)
有興趣的人可以連過去看看討論
http://forum.xitek.com/sorthread.php?threadid=414374
所以DR類似Nikon的D-Lighting
是軟體在RAW轉JPEG時判斷有暗部可能會喪失細節的地方加強曝光
ISO Lo80就是用ISO100的感光度
但用ISO80去計算適正曝光的光圈或曝光時間的組合
這樣一來照片會過曝一點點但暗部細節也保留的更多了
所以拍出來照片都會有些白白的
但我還是認為這個模式有減低一些對比...
Hi200也是差不多一樣的道理
至於Canon則是因為原本在反差的處理就做的很好了
所以似乎不需要這些相對應的技術來彌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