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附一顆 50mm / 1.4 MD 鏡。
後來相機被我凹來,那時也完全不懂光圈快門那些,反正就把轉盤轉到 A 模式 (光圈先決),
光圈環大約轉到 5.6 (完全不懂,想說一半的數值比較保險),10 幾年間也沒拍幾捲,後來就隨便丟進防潮箱了,連防潮包都沒換。
接著數位當道,它更是被我徹底遺忘...
不過,倒是衝著曾經用過 Minolta 相機,接連買了 X20, XG, Z10 等 Minolta DC,物超所值,也頗令人滿意。
隨著了解更多的攝影常識,某天心血來潮,想把 XG-1 拿出來把玩,沒想到.... 不但鏡頭發霉,連五稜鏡都產生一條帶狀發霉,拿到相機行,
師傅說是五稜鏡固定在機身那部份變質,是無法清掉的。
失去的就要把它買回來,於是在 eBay 上下標了。
主角要出現了,神秘悉悉地罩著皮套...

終於現身了!!!

再來一張,隨機搭載 MD Rokkor-X 45mm f2.0 定焦鏡。

XG-1 總共出了三代,前方這台是 1978 發表的第一代,後面那台是 1982 發表的第三代 XG-1 ( n ) 型。
外觀上最大的差異就是三代改用了 XG-M 的機身,比較好握持,且蒙皮改用塑膠模擬。
此外一代外觀較渾圓,三代就改成比較剛硬、具現代感的機身線條。
不過說真的.... 現在看來還是一代比較特殊、復古。

快門最高到 1/1000,橘色的 A 代表光圈先決模式,並且進入後會自動鎖定,
若想跳出 A 模式自選快門速度,必須按那個小銀鈕才可以。此轉盤也可做 EV 正負兩級調整。

右邊轉盤分別是 10 秒自拍定時,機身開關 & 最下面的電池檢查按鈕,撥下去則機身前方紅燈會亮以判別
電池是否還有電。

其實 Minolta 手動機接環應該是叫做 SR 接環,而非 MD/MC 接環,MC/MD 指的是 Minolta 兩個不同
系列'不同功能鏡頭的代號。(MD 鏡當時搭配 XD 系列相機上市,支援該系列機身的快門先決功能)

背部

傳承

說到 Minolta 的 XG 系列相機,主要是在當年提供另一個比起 XD 系列功能較單純,
售價較低的業餘人士用機。跟 XD 比較起來,最大的功能差距就在 XG 系列僅有光圈先決,
而 XD 系列還兼有快門先決選項,且 XD 不需電池亦可操作 (不用測光表之下),
XG 較為電子化,電池是操作必備的。
XD 也是當年 Leica 缺乏 SLR 技術時,尋求 Minolta技術合作陸續發表的 Leica R4 ~ R7 的機身基礎。
(這跟 SONY 現在的情況好像....,不會做 SLR 就找 Minolta)
隨著 1977 發表的 XG-7 (日本型號為 XG-E),
之後又陸續在 1978 發表了功能稍精簡的 XG-1,
XG-SE, XG-9,XG-M,XG-A (最陽春,只能用光圈先決,不能自設快門)。
隨著 SONY 併購了 Minolta 相機部門,這個曾經發光發亮的牌子,終於要正式走入歷史了,
但我不會忘記有它們相伴的時光....
以上資料取自 http://www.rokkorfiles.com/ ,該站是我見過製作最精緻的 Minolta 相關介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