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看APS-C的部分, Sony出的標準變焦鏡還不少, 有兩種kit鏡: 18-70, 18-55; 有兩種高倍鏡: 18-200, 18-250; 有一支從16mm起跳, 品質還不錯的: 16-105; 還有一支小菜: 16-80ZA. 如果不選原廠, 也有Sigma 18-50大光圈, 17-70; 還有Tamron 17-50大光圈, 和兩隻18-200, 18-250跟Sony的雙生鏡. 所以選擇還蠻多的. 不僅如此, 即使高倍率如18-250mmDT, 在APS-C上的表現其實也都相當不錯.
FF反而就沉寂多了! Sony就只有24-70ZA, 24-105 (已停產), 還有將要出來的28-75SAM. Tamron有28-300 Di LD和28-75; Sigma 則有24-70DG HSM和28-300mm DG. 而且在品質上, 除了Sony和Sigma這兩支 24-70算是不錯以外, 其他的都讓人有疑慮.
有人也許會說, 買了全幅錢都花了, 所以24-70ZA的錢也不能省啦! 其實不能這麼講. 這些最近才入手A850的, 通常都是比較精打細算, 也是預算較緊的. A850已經燒掉$59000了, 還要再花五萬多元去買24-70ZA, 負擔不能說不重. 充分顯示$ony便宜賣你機身, 但從鏡頭賺你回來的"陽謀"! 更何況, 24-70ZA也不能算說非常輕便, 真正要長焦一點時70mm又嫌太短, 逼使你還要花兩萬八去買一支烏骨雞, 甚至是六萬多的小白G, 不僅錢坑越陷越深, 真正旅遊時還要手忙腳亂換鏡頭, 只要一不小心這些貴鏡頭有個碰撞, 都會造成你龐大的損失!

Minolta時期有一些標準變焦鏡, 可是多少都有一些缺點, 而且是二手, 也只能可遇不可求. 28-70G應該是最好的, 但是也是非常貴, 而且移焦(是可調啦!). 次佳的是28-135mm, 但鏡頭已經老舊, 最近拍攝太遠, 解像度和發色雖佳, 但抗耀則太差. 24-85和24-105則時中央畫質佳, 但周邊在全幅DSLR上則很可怕, 並非理想的選擇.
換成Tamron. 它的28-300mm Di LD VC在D700上面的表現讓我印象深刻, 雖然無法跟24-70 f2.8比, 但解析度和發色它都比Nikon 24-120mm VR還出色, 在N, C上是一支非常不錯的旅遊鏡. 在Sony上, 你只能買非VC版. 我上網便宜買了一支, 以為它的表現跟VC 版差不多, 結果大失所望! 首先它是移焦, 但當我把移焦問題微調之後,整支拍出來的感覺仍然是鈍鈍的, 也不清麗, 畫面也不透, 跟VC版真的差了好多! 結果我只拍了兩個禮拜就釋出了, 是我擁有時間最短的鏡頭!

最後終於看上了Tamron 24-135mm 這支. 它是2000年Tamron的50周年慶時發售的, 前面有個SP, 代表Tamron的高級鏡. 它雖然不是專為數位設計, 但之前已有網友在KM, Sony的APS DSLR上分享, 畫質優異, 大家都讚譽有佳. 然而, 不知它在FF上的表現如何? 會不會周邊很可怕? 我曾在SDF上問過, 居然沒有人有用在FF上過. 逼不得已, 只好我自己當實驗品吧!

這是在Amazon上面買的, 是新品庫存貨, 換算起來不到1萬台幣.


這支當年全新時居然要賣$706.98美金, 真是可怕!

打開後, 說明書和保證書都不缺.

鏡頭包在軟皮套裡.

一打開, 居然這支是50周年紀念版 (我訂購時商家並沒有說是紀念版), 真高興啊!


遮光罩埋在軟皮套的裡面, 不注意看的話很容易就把它忽略掉了!

套上後的樣子:

伸長的樣子:

它變焦環有個鎖, 但我看是用不到, 因為變焦環還算蠻緊的, 鏡頭並沒有下垂的問題.


黃綠色的大眼睛!

紅綠色的小屁屁 (它接點仍只有五點, 不支援ADI):

與A900連體

套上遮光罩後再照一張:

來實拍看看囉! 小弟拍的若是傷了大家的眼, 盼請原諒!

廣角的表現:
1.

2.

3.

4.

5.

中長距離的表現:
6.

7.

8.

9.

10. 誰喜歡吃柿子啊?

11. 原來是孔子喜歡吃!


12. 另類的三角關係:

13.

抗耀光表現:
14.

15.

16.

17. 這是Minolta 28-135mm f4.0-4.5, 請大家比較看看.

18. 這是KM 28-75mm f2.8, 比較看看囉!

找了好久, 我覺得Tamron 24-135mm真的不錯呢, 也比Nikon 24-120VR的表現好喔!

謝謝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