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R1 於 12/6 在台灣開賣了,請點選:Sony R1
Digital Photography Review 也剛剛從之前對 R1 發表的 preview,
改為發佈了正式的 Review: Sony R1 Review,
該網站給 R1 的 Conclusion 是最高的 Highly Recommended。
以上資訊供大家參考。
雖然如此,在高 ISO 下的細節與動態範圍仍然不如 350D 是很令人遺憾的,當然 Canon 是 CMOS 怪物,但是推出時程上晚了大半年的產品很希望能看到一些驚喜,可惜沒有。ISO 800 以上形同虛設,機身作的不必要的雜訊消除讓細節喪失的太多,比起 E-500 與 350D 的呈現,這是很明顯的失誤。
RAW 檔的超大體積 (20MB ??) 以及寫入速度 ( 9 秒....我的天阿) 真是令人吃驚,看來 SONY 還沒有真正認識 RAW 的重要性,不然不會做的這樣草率。
實際的拍攝照片,沒有菜頭味道,也是有點遺憾。或許是礙於成本重量等等的因素吧 (或是所謂的 Sony Style ??? 不知),真正菜頭的味道一眼就可以分辨啊,看來這台還是與我無緣 (菜頭重度成癮...

DPreview 別有用心的安排了 350D + 50/1.4 以及 E-500 + 50/2 Macro,這個要跟 R1 比解像力,真是太看的起蔡司變焦鏡頭了,縮到 F8 的比較仍然小負於 DSLR ,只能說是雖敗猶榮啦。
APS-C 的場子,已經出現第一個有實力的 DC 了,SONY 好樣的,期待他家的 DSLR (可惜用的是 alpha-接環,鏡頭難找又高貴.....XD)
補: 發文之前沒有細看結論,不過很顯然的 dpreview 的編輯意見跟我並沒有太多的差異,他說他把 highly-recommend 給他最重要的因素是 C/P 值。我個人以為這有點過苛了,新概念總是需要時間, SONY 這個第一步跨出的很不錯了 (應該也會很賣才對,至少那些只為了淺景深買 DSLR 的人對這個機器會有需求的)
啥!???你說SSM!??70-200SSM用成像和操作性在拉開差距,另外焦外散景還是比較好
不過價格也有差就是了
--
M家鏡頭哪幾支難找,認真說就是G系列吧,因為M不會賺錢,不會亂出掛了G卻沒有G的G鏡
像是28F2和100F2也有G鏡的實力,不過並沒有掛上G(有G的成像,以及組裝品質)
並不是每家廠商都會想要L鏡滿天飛低

如果要說L鏡的話,那....MINOLTA滿多低價鏡頭都可以列入L,原因不外乎是有APO設計,瑩石鏡片等
鏡頭難找高貴的,目前缺貨的是85F1.4,70-200SSM;不過當家花旦的135STF可是一點都沒缺
300SSM F2.8則是受注製造品,85F1.4 GD LIMITED"本來就是限量鏡",沒啥好挑的,數量本來就少吧
如果有志蒐集M家大三元G鏡的才需要考慮"到底有沒有缺貨"的問題
M家生產的鏡頭種類本來就沒有C那麼氾濫,相對的,給使用者選擇鏡頭的時候,也就不會那麼困擾了
成像大多很好,甚至被視為地雷鏡的到了APS-DSLR時代卻變成還不錯的鏡頭的也有
(只要不要手賤,去買那種有銀色外殼版本的鏡頭,基本上都沒問題......)
敗家怪醫 wrote:
APS-C 的場子,已經出現第一個有實力的 DC 了,SONY 好樣的,期待他家的 DSLR (可惜用的是 alpha-接環,鏡頭難找又高貴.....XD)
以D7D和D70用的CCD為例,本身支援的最低ISO起跳其實是ISO160,只是NIKON設定為200起跳
KM用的則是100起跳(ISO100是ZONE MATCHING功能才會出現)
D5D使用的則是ISO100起跳,但是KM額外提供了ISO80的ZONE MATCHING功能
--
其實兩三年前富士的SUPER CCD機種也有不少是ISO160起跳
多少起跳基本上是看CCD或是CMOS本身的規格
R1這顆CMOS基本上和D2X用的可能很類似
不過如果要求R1和DSLR比雜訊那就"滿無聊的"
你可以比還差多少,不過DC帶來的結果可預視性卻是DSLR辦不到的
此外,DC的感光元件一直都是通電狀態也是造成他的雜訊比較高的原因之一(DSLR只有拍照的時
候才會通電,有通電才會有廢熱產生)
至於賣三萬多嘛,因為他是SONY吧
不過這裡做個假設好了,假設這台日後會推出可錄影MPEG4的韌體的話....我想會賣到翻掉
capri wrote:
那個價錢真的是會讓人卻步
三萬多比很多入門kit都還貴呢!
而且iso是160起跳,真搞不懂為何是這麼奇怪的數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