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sony A6300]數位底片的創作實驗《ISO51200》ch.1


h l a l o wrote:
使用minolta老鏡開最大光圈f/1.4,在機身與鏡頭質感最差的條件下進行一些與現代青年喜好的底片攝影對話(恕刪)


恕我愚昧,看完還是不懂是要表達什麼?

基本上在比較器材/數位/底片/後製等等的時候,著重的點已經脫離內容本身,一部電影之所以好看,到底是內容吸引人,還是導演用了什麼工具去拍它呢?喜歡用數位還是底片,就像喜歡吃中式、日式還是西式料理,只是個人選擇而已,重點是食材夠好,廚師用心,才會有好料理(成品)。

另外,你確定minolta老鏡質感最差是將最大光圈開到F1.4嗎?如果要條件最差,應該是把光圈縮到最小,畫質更差,連淺景深都沒有,這才叫最差吧。
e1299129 wrote:
恕我愚昧,看完還是不懂是要表達什麼?

基本上在比較器材/數位/底片/後製等等的時候,著重的點已經脫離內容本身,一部電影之所以好看,到底是內容吸引人,還是導演用了什麼工具去拍它呢?喜歡用數位還是底片,就像喜歡吃中式、日式還是西式料理,只是個人選擇而已,重點是食材夠好,廚師用心,才會有好料理(成品)。

另外,你確定minolta老鏡質感最差是將最大光圈開到F1.4嗎?如果要條件最差,應該是把光圈縮到最小,畫質更差,連淺景深都沒有,這才叫最差吧。

我覺得您的回覆蠻有意義的,本文是想利用品質很差的畫面激起大家思想攝影追求著什麼。

原初的構想是很多人不明白選擇媒材的同時也選擇了美學,但不能只專注在因為媒材本身具有神話般的特質所以不需要思考影像的內容可以是什麼,例如文青喜愛底片但是內容上時常無意義,只因是底片而有意義;有些人只專注追求技術層面的品質,而沒有思想他在影像中要說什麼。這次我是利用數位相機,試著訴說如果數位影像也能有神話,那影像就是好了嗎?

電影導演選擇的工具會影響影像的內容,例如有些導演在某個片段會選擇用iphone攝影,因為他想利用iphone畫質不太好的特質,為電影中的這個片段增加真實感。

h l a l o wrote:
如果人們不能面對攝影...(恕刪)

其實不用想太多,多拍就是了,沒在這裏發聲讚聲的不代表沒人欣賞你的作品。
你對自己的作品有沒有用心創作,這個最重要。
♩ ♩ Just~ you know why~~~ ♩ ♩
雖然我也看不懂樓主要追求或表達的是什麼
但我支持藝術創作與自我探討
也許文筆不是很好
會遭到許多誤解
但創作是無價的
加油吧

T351286 wrote:
其實不用想太多,多拍就是了,沒在這裏發聲讚聲的不代表沒人欣賞你的作品。
你對自己的作品有沒有用心創作,這個最重要。

謝謝,我不反對大家的評論,我自知作品還沒有完整地訴說我的想法,大家能給我評論是好的,讓我反省下次要怎麼做。


ano7134 wrote:
雖然我也看不懂樓主要追求或表達的是什麼
但我支持藝術創作與自我探討
也許文筆不是很好
會遭到許多誤解
但創作是無價的
加油吧

從留言來看我解釋的太多,但我不希望作品透過文字傳達,文字對想法的控制太多也容易誤導。這個月我會再思考如何讓作品本身傳達意義,謝謝回應。
h l a l o wrote:
電影導演選擇的工具會影響影像的內容,例如有些導演在某個片段會選擇用iphone攝影,因為他想利用iphone畫質不太好的特質,為電影中的這個片段增加真實感。


前面您提到您的想法,個人無意見,畢竟就是做一件自己想做(探討\實驗)的事情。

不過後面利用IPHONE 拍電影的部份,個人是覺得不太可能是因為真實感啦,近來兩部比較有話題的IPHONE(微)電影,陳可辛<三分鐘>以及院線片<瘋人院>,其實大多還是噱頭成份較高,對影像本身真的影響不大,瘋人院我是看完才知道是IPHONE拍的,只覺得有幾幕燈光設定不是很好,後來才知道是受限於IPHONE ,另外要討論電影真實感,大多還是以拍攝手法呈現,例如鬼影實錄 厄夜叢林等等,真的會考慮用什麼器材,大多是考慮成本/後期/導演或攝影偏好,然而一般電影,十個觀眾有九個絕對是分不出用什麼拍或是器材差異在那裡的,且一部電影也鮮少有機會用不同器材重拍一次,也就是觀影者不會有不同器材同時比較的情況發生。

因此回到前面我說的,個人認為討論器材已經失去內容的本身,因為好的內容,不會因為它是用數位或是底片去拍的關係,而改變它好的部份。
我用我媽的底片機跟你的a拍起來差好多 但我覺得就跟與人交往一樣是什麼樣子就該是什麼樣子 一再的冠名 模仿 離原本的樣子越來越遠 無關照片的美醜
e1299129 wrote:


前面您提到您的想法,個人無意見,畢竟就是做一件自己想做(探討\實驗)的事情。

不過後面利用IPHONE 拍電影的部份,個人是覺得不太可能是因為真實感啦,近來兩部比較有話題的IPHONE(微)電影,陳可辛<三分鐘>以及院線片<瘋人院>,其實大多還是噱頭成份較高,對影像本身真的影響不大,瘋人院我是看完才知道是IPHONE拍的,只覺得有幾幕燈光設定不是很好,後來才知道是受限於IPHONE ,另外要討論電影真實感,大多還是以拍攝手法呈現,例如鬼影實錄 厄夜叢林等等,真的會考慮用什麼器材,大多是考慮成本/後期/導演或攝影偏好,然而一般電影,十個觀眾有九個絕對是分不出用什麼拍或是器材差異在那裡的,且一部電影也鮮少有機會用不同器材重拍一次,也就是觀影者不會有不同器材同時比較的情況發生。

因此回到前面我說的,個人認為討論器材已經失去內容的本身,因為好的內容,不會因為它是用數位或是底片去拍的關係,而改變它好的部份。


《三分鐘》這樣的短片用不用iPhone對影像的意義不大,畢竟是蘋果的宣傳片,至於《瘋人院》因為我沒看所以不予評論。

舉個器材連帶影響美學的更誇張的例子,2015年美國獨立製片《夜晚還年輕》,本片是使用iPhone5s所攝,就影像本身的品質來說非常差勁,但個人感覺上使用iPhone殘缺的影像特質的確在電影的表現中獨立成一塊思想(所以若瘋人院的影像讓人感覺是技術沒有到,我想除了話題以外是失敗的作品,但夜晚還年輕使觀眾不得不注意到品質本身對影像的干擾,我認為這個時候才會去思考品質對影像的意義是什麼),非常推薦觀賞。

h l a l o wrote:
《三分鐘》這樣的短片...(恕刪)


那我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iPhone殘缺的品質對影像的意義是什麼…?
jill1124 wrote:


那我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iPhone殘缺的品質對影像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你真的有興趣,我推薦的關鍵字是「侘寂」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