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兒 wrote:
我很願意看看RAW檔長什麼樣子,既然是圖檔,那就麻煩您把RAW檔表現出來讓視覺可以認知為圖像。
就換個角度來說吧!
應該是每一種圖檔,都有它們必要的「編碼與解碼(CODEC)」規則(規範、功能),但只作秀出就不用有「編碼器」這一項。
也就是說要能秀出圖樣,您借用的系統內必要具有相對應的「解碼」功能存在,而CODEC(編碼與解碼器)也還有「開放式和封閉式」之分;即開放式可供任人需求使用、封閉式只供自己人使用。不然,任何種圖規的圖檔都無法看,這跟看影片、聽聲音(音樂)規格眾多,您的系統能不能看、聽是相同的現象!
然目前相機的各家「肉檔」,並沒有像BMP、JPG、TIF…等有統一開放的規範,這就是另一類的封閉式,則必要有自家的或特定之應用程式來顯現圖樣與作調變。
而「肉檔」其記錄的訊息(或說資料)只是更多樣、更寬廣泛,同時是一種可無損失還原的作法者,然當您調整滿意後就可再提供另一種編碼的規範圖輸出(當然也可由印表機出圖),以供更大眾化來分享欣賞。
很現實的一個現像,當有新相機上市時,為何有的還要等這些專屬的應用程式更新呢?就是又加入新的不同資料鏈上去了,於自家或它家就得有更新配合才能作新機的RAW檔解調(顯像),這就是沒有向上(前)相容之義。
而在RAW檔上的記錄,據我對Sony家的瞭解而言,如在最基本的「對比度、飽和度、銳利度」等風格上和一律不除「雜噪」下,都只以內定的標準值為本,所以當您第一時間去比較有加持(調控)過的直出JPG是會有大不同的感觀和質地之別的。
另外,RAW可以直接預覽看出圖樣(主要在識別用),是同時有在該檔案上存上實拍調控拍下的小畫素圖,可提供您借用的OS來間接讀取秀出,然這還是要有在該借用的OS上事先插掛,它另提供有開放性的解碼小程式才能看到;這個圖前面我有講到了,也可由Sony PMB去取出,其就如實拍調控下的結果,只是畫素小小的而已。所以我又有說,若採RAW+JPG的存項,則可很好去調RAW時來參考比較還原出實拍調控之境,而要是拍JPG直出當時忘了開除噪,還可順著去抹出比直出更美好的質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