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創造經典 大師之作 Sony FE 24-70mm f/2.8 GM

相機廠牌這麼多,但不管你到哪家去,總會有幾隻你認為"很差"的鏡頭,可偏偏還是有人會買單。

Sony這次推出的GM鏡,是不太適合以"減輕體積重量"取向的人入手,我也還在猶豫觀望,問題也是隨著體積重量而來的出勤率。

雖然GM鏡頭身材不理想,但至少,很高興看到Sony在FE上的積極用心,也能體會身為廠家必須兼顧各種客層的立場,從不期待他出產的每顆鏡頭都合我意。

只有一個純個人感覺:定價貴了點!
GM定價方面,我是覺得還好,畢竟其他家的鏡皇也是差不多如此價錢
效能方面,相信c家n家s家的鏡皇都在伯仲之間,差距不大
產地方面是我比較在意的,其他家的鏡皇都在母國日本生產,為何sony要在東南亞生產
之前看了sigma社長的專訪,感覺連定價只有原廠六成的副廠sigma都能堅持日本生產的傳統
wimd wrote:
GM定價方面,我是...(恕刪)

經驗法則告訴我們,整體一般情況,鏡頭日製的品質會比泰製的好些。

泰製的組裝技術是否必然遜於日製、細部用料是否略有差別?這我不知道,但建廠土地成本與人工費用比較便宜則是肯定的,結果這管的定價比Canon的EF24-70 2.8L II USM日製品還貴,所以我說它"定價貴了點"。

AlexHsu wrote:
真的拍攝電影的專業人士,似乎用傳統手動對焦的鏡頭居多...(恕刪)


基本上拍片能手動就手動
因為拍攝動態時,
是不會容許任何機器自動判斷錯誤,
導致畫面有閃失的情況,
不論是自動對焦、自動白平衡甚至自動曝光,
這些都很少用,
畢竟機器不是人,
哪會知道你要對焦對在哪一個點上?
更別說演員會走位、有配角甚至有臨演的路人,
用自動對焦誤判的機率實在太高了。

手動鏡頭因為不用考慮自動對焦的速度,
所以對焦行程一般都很長,
自然手動對焦時的手感會好很多,
畢竟行程越長越好仔細對焦,
但是相對的如果要快速變焦,
可能就會需要追焦輔助器幫助。
根據文中推斷,這個精度所指的是不規則度(irregularity),精確的製程通常都是看到0.5環,所以大約是243nm左右,但是這指的是小尺寸的鏡片,大尺寸可能無法達到。

不過小弟我對製造不熟,還須要懂光學元件製程的網友來補充了,感謝!!!

wimd wrote:
sigma的2435...(恕刪)

如果曲面全幅的Cmos出來的話
那麼24-70mm f2體積縮小是有可能的
積極熱愛生命,享受生命

gelinma wrote:
問題是2470/2...(恕刪)


我「港覺」g大的話,甚是有理 .....
歡迎參觀個人的部落格:https://travel-0.blogspot.com

ki_min wrote:
其實這比例尺我沒有...(恕刪)



CNS的2470/2.8大亂斗,應該是非常高的呼聲
B25/85,ZA35/50/55,GM 2470/8570200,G1224/24105/7300

widther wrote:
經驗法則告訴我們,...(恕刪)


定價我也覺得高了些
但看起來應該是因為XA鏡片的生產困難度的關係吧?

btw...很期待看到GM跟L鏡的對決唷
大棒了,2.8光圈已經出現那麼漂亮的紫邊,還有像火燒般的鬼影
而ki_min大大拍的實拍照片大都是失焦,紫邊,手震
除了一開始的光學課外,基本上這是一篇令人完全覺得這支所謂鏡皇是一顆垃圾的文章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