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42.4MP高畫素微單眼‧Sony A7R II 獨家搶測!


吉姆林 wrote:
本篇因為測試時間有限,很多想測或是想寫的都還來不及完成,至於下篇的測試絕對少不了的就是棚內MD實戰!再來會更著重在高動態範圍、五軸防手震、靜音快門、4K錄影、連拍/追焦能力...這幾項,至於大家有什麼想看的在能力範圍內,小編也會盡可能的去測試另外也會跟前代A7R進行交叉測試,請各位拭目以待加持!


小弟除了對已在list內的連拍/追焦能力這部分有興趣外,另外有兩個東西想請吉姆大測試或補充:

1.暗部/低光對焦能力:A7rII這次由A7、A7r、A7ii的0EV、-1EV提升到-2EV,暗部的對焦成功率和速度究竟提升了多少。眾所周知,原廠對於對焦支援能力通常高於副廠,以藉此維持一定優勢,可否請吉姆大測測原廠E-mount、轉接A-mount及轉接Canon鏡頭在暗部低光下的表現差異。另外,這部分比較麻煩之處在於,開不開對焦補助燈(有一說是關閉比較好)、開不開"Live view顯示"功能(關閉比較容易成功)對於對焦成功率都會有影響,可能要麻煩吉姆大測試時提供測試環境資訊。

2.錄影:這次A7rII的內錄4K算是消費市場首創,讓小弟這樣對錄影一竅不通的生手都躍躍欲試,先前看到kimi大對RX10II的錄影有巨細靡遺的探討,不知此次可否針對錄影這塊可否多探討一些心得,謝謝。

虛偽哥 wrote:
其實很便宜的平價手機,
就可以拍到肉眼看不到的細節,


近拍 + 數位放大 , 的確普通 DC 或手機就容易辦到

但這張照片是裁切出來 .... 我特地回頭看過 A7R 的測試

A7RR 真的恐怖 !
集光能力或是細節的還原上都與過去不同,同年發表的A77 Mark II也讓老用戶終於有升級的理由
Ken1982 wrote:
想問一下吉姆林大根據...(恕刪)


K大,Sony 16-35 F4這顆鏡頭,在A7R上有中央4698LW/PH、邊緣3706LW/PH的最高解像力,完全可「餵飽」A7R。因此用在A7RII來展示高像素的解像力也相當合適。


感謝吉姆林大的華文世界A7RII首發評測。
對不起,我只給了一分。
這一分不是給作者,是給相機。

不知為何,感覺畫質出不來,
之前看過a7r+zeiss鏡頭,拍出來的照片確實讓我驚豔。

但是這次更高的畫素,卻讓畫質倒退。

感覺軟體的問題滿嚴重的,
大白天的戶外,iso為何會那麼高?
對焦也不精準,都模糊了。

可惜。
Kang-Wei Tzou wrote:
對不起,我只給了一分。
這一分不是給作者,是給相機。

感覺軟體的問題滿嚴重的,
大白天的戶外,iso為何會那麼高?
對焦也不精準,都模糊了。)



這不是作者的問題是誰的問題?

Kang-Wei Tzou wrote:
對不起,我只給了一...(恕刪)


早習慣了!!

kuobba003 wrote:
近拍 + 數位放大...(恕刪)

+1
請自行想像A7R2+FE90GM1:1+裁切
高畫素+無低通+可以拉高ISO+五軸可以降低快門=恐怖的應用程度

人生苦旅 wrote:
K大,Sony 16...(恕刪)

人生大
小弟喜歡24菜,手邊也全是apsc鏡,目前使用5n,對焦速度和準度尚不足,又不想換來換去,有在考慮直上a7r2搭配,將來再慢慢購入全幅鏡頭
請問若e環早期的24za f1.8這管呢?採crop模式,畫質不知到撐不撐得住?


KevinYuri wrote:
因為使用了BSI CMOS的關係,電路塞進整個平面,比以前多很多,估計3.5倍是這樣達成的
當然,Sony也可能更新了製程,讓電路密度再提高吧...(恕刪)


BSI是把IC的電路做在後面, Photo Diode做在前面
懂半導體製程的人都知道
一般IC都早已改銅製程了
image sensor現在才從鋁製程改為銅製程...

銅與鋁製程主要是用在Via與internection方面
用到銅製程後面就要用CMP
用CMP主要是線寬微縮產生黃光/沉積/蝕刻後景深大於曝光機的focal depth
所以用CMP磨平
大略是這樣~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