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請益:A9 或 A7r3 的鳥眼追蹤可靠嗎?

MoonCake wrote:
(楊大對畫質是出了名的嚴苛,所以他只願意用到ISO800....我覺得ISO3200是我能接受的上限)


其實我的說法應是誤導人了,因為我是以雙機的立場在考量

所以我更正一下


因為我當初是a9及r4雙機運行

所以會用到r4時,一定是因為

一、目標比較遠,二、光線比較好,三、想拍數毛版時才會用到

所以當我放棄A9的強大對焦能力換r4之時,就是要r4比a9好的細節描述能力

要不然,我就直接用a9就好,對焦能力強,連拍也較快

所以我的意思應該是

在同一個場景之下,若r4在iso800以內(含iso800)之時,r4的細節描述能力會強過a9

當超過iso800之時,就和直接使用a9加倍鏡,是一樣的效果或更差

所以我只會在光線能在iso800以下使用r4

但r4可用iso到底到多少,還是要依拍攝距離、後製能力及每個人接受度的不同而不同



akouuser wrote:
還麻煩前輩點評一下我...(恕刪)


你那個魚鷹至少都超過60米了.....就算856神鏡來了,拍出來也不怎麼樣

你現在看到別人貼的魚鷹大部份都是40米內的

而且也不是用R4拍的,所以.......


另外,盡量別用r4去拍飛的

拍出來大部份都是八、九成焦

也就是剛看覺得不錯,一放大就覺得吐血.......

這方面我試過各種方法,最後還是放棄

11魚鷹-20191209-Sony A7R4+600mm f4 GM-3297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

這是我用R4拍的

如果我用這張照片告訴你R4對焦能力很好,你應會相信

不過事實上是......

R4對飛的物体的對焦能力,真是太......
MoonCake

為了畫質,楊大還是用心許多,A9及R4兩台機器對我而言,就是要不要拍飛的選擇而已.....

2021-07-23 0:14
crossmatch

D2X ISO 不過 400, D800E ISO 不過 640, R5 ISO 不過 3200, A1 ISO 自覺最好不過 2000, 這是相對裁圖多少與後制空間而言

2021-07-23 14:40
用A7R4就盡量拍爆框照才有效發揮它優勢
就是要往近的拍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謝謝各位夥伴的回應
每一篇都很有幫助

這幾天我也繼續熟悉手上r4+200-600。

的確只要在光線條件好的環境
給我的成像是真的非常滿意

但是還有一個前提,就是焦點要對很準
這幾天下來覺得要考彈性定點s抓到真的很考驗手持,尤其oss好像幫助不是很大,真的失焦的好多

有考慮使用腳架,可是是想要考慮單腳架,我的拍攝習慣就是大面積走走停停看看,不太會定點等鳥

不曉得這樣單腳架是不是更合適?
然後有想過搭配懸臂雲台(gimbal head)希望可以在對焦上面幫上忙

還請夥伴們在這方面給點意見,謝謝🙏
akouuser wrote:
不曉得這樣單腳架是不是更合適?
然後有想過搭配懸臂雲台(gimbal head)希望可以在對焦上面幫上忙


懸臂雲台比較適合三腳架

你的情況
我會建議「油壓雲台」+單腳架

油壓雲台普遍評價是Manfrotto的比較好,
Manfrotto也針對不同量級的機器區隔產品線,
應該蠻好選的~

有預算問題的話再考慮其他品牌~

單腳架的話則是看個人喜好都OK,
因為你的相機+鏡頭的總重量並不重,
不要選跟雲台的載重規格相差太多的,太塑膠的款式就好~
akouuser wrote:
謝謝各位夥伴的回應每(恕刪)
在我認為用單腳架會更雞肋,這我是領教過的,最方便就是加個減壓吊帶來手持拍,即掛在身上都可快速追、趕、跑、跳、碰,沒死角的看到舉起即拍、拍後即可馬上放下,反而更輕輕鬆鬆的...似乎可以沒有它的存在,而可休息不就都擺一邊去涼。

註:要有固定就用三腳架,再多個如我前面第#45樓貼圖含肩塾,就可馬上用肩膀撐著來走動才是道!(也方便用快門線。)
多分享少口水才是道!
單腳架足夠了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AbdA wrote:
在我認為用單腳架會更雞肋,這我是領教過的,最方便就是加個減壓吊帶來手持拍,即掛在身上都可快速追、趕、跑、跳、碰,沒死角的看到舉起即拍、拍後即可馬上放下,反而更輕輕鬆鬆的...似乎可以沒有它的存在,而可休息不就都擺一邊去涼。

考慮到樓主的配備的總重量
感覺這樣似乎也不錯~
也可以減輕攜帶裝備的重量與體積~

就是不曉得樓主實際拍攝一張照片平均要多久
如果大部分照片都需要長時間(10秒以上)固定在一定的位置等待攝影時機,
腳架還是有必要的~

三角架一定是最穩
單腳架算是折衷
請樓主自己考慮囉~
akouuser wrote:
謝謝各位夥伴的回應每(恕刪)


單腳當然會比手持好.. 但始終不及三腳架.

那要視乎你所需要的快門速度會有多慢.

就是有單棍 + 機鏡防震下, 如果快門 1/200 以下, 焦距最好不超過 400mm, 不然成功率會下降很多, 又或成像100% 檢視下不會完全 sharp, 那只浪費了 R4 的高像素
lfjadsflk wrote:
也可以減輕攜帶裝備的重量與體積~

我有另一套重油壓雲台,這是用ACE XL+4號腳架(如下圖),其就有單柱的配套功能,當初想的就是可用此覺得很美了,然當拆下要用後,就開始覺得不是很方便了,因要移動就得收短,不然會更容易東碰、西觸的,收後再用又要再調整一次,也無法很穩定的來固定不動(有加腳座盤時),而我在拍攝時都還會拍到整掛持舉了起來懸空,等於自己加重來手持拍,最糟的是卡到觸碰又跌倒也損傷了器材:(這一組用來搭配SEL20060G就會很理想。)
而鳥好界,都以這種組合為大綜,然太過輕型,很容易過猛操作下都會再影響穩定,所以我也再次換用上貼說到的更重組合。

註:
緊要關頭,人會很專注於拍攝,其它的都會忘掉,這對是否安全很要命!

三腳架加肩塾時,很方便肩一撐、雙手各抓一腳,而已離地約一尺,與人的腳動高度相當,則很符合人體運動的自然配合,就可以很好穩定來移動。

而既然要用,就要給它一次搞定,我單這方面花下有20幾萬的浪渡,主要就是一開始都為了節省而都破功了!也可說,這是一步一步體會學來的付出代價,不然就沒得要有更好樣的成果(人心就是會這樣生變)。

要穩健才能這樣完整全都錄,再加數毛...


最關鍵的「桃子」再裁放一次:
多分享少口水才是道!
各位前輩大家好

小弟又回來更新一下使用心得了,也帶回來一些疑問

首先就如上面很多夥伴都說過的了
A7R4就是要努力降低ISO去求得很好的影像品質,這個我覺得添加了幾分樂趣
我不再是以前那樣走走停停拍了就走,現在要更注意很多外在條件
因此也準備購入三腳架來使用,ISO真的是800內很棒,超過就要靠降噪軟體幫忙了

今天本來是去逛逛有沒有翠鳥
結果一望去有三頭魚鷹,我看好像是資深老鳥帶菜鳥再練習抓魚?
因為足足給我十分鐘在那邊拍,而且失敗好幾次😂

不過因為已經知道R4在這種情況已經是不用太期待了
就還是稍微拍了一下,也來驗證調整機身設定後的效果
事後透過機身的對焦框檢查發現,全部基本都是對在天空😂
我的對焦模式是採用「寬」(無追蹤),之後看別人使用追焦模式似乎都會加上追蹤?
(這點還請夥伴們解答,追焦的最好模式應該是?)

附上幾張圖來給各位幫忙解惑





圖片RAW經由降噪軟體直出,600mm + APSC
這些快門都控制在1/3200,光圈縮小兩檔且防手震已經關掉

我的疑惑是,為什麼已經盡量滿frame了,可是那個銳利度還是不甚理想
這就是對焦不牢靠紮實的結果嗎?我還想說是不是鏡頭的極限就是如此了?

我跟鳥的距離也比上次近很多了,
我在想這顆鏡頭是否跟物體有個甜蜜的距離,
離開之後就開始畫質驟降?




再來是這個昨日拍下的,保護鏡有拿掉,而且物體距離不遠,蠻近的
效果就蠻不錯,也許如A大所提到,如果九宮格內佔據不滿一點比例物件,
不論再怎麼放大都沒辦法有品質了?可是上面幾張魚鷹的佔比也不低了,但是是有距離!


離開的時候看到一隻蜂鳥,距離不遠,給出來的效果卻是讓人驚艷,又讓我好像可以排除鏡頭的問題(有加保護鏡)




有點被這顆鏡頭時好時壞的表現感到混淆

最近有順手添購一台A9,等機器到手就可以再來試試看
非常期待啊。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