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Sony A1 絕對影像王者 頂尖技術力的展現

ki_min wrote:
當我們以為Sony A9...(恕刪)


A1 真的各項都頂尖, 這篇應該是花最久細看的一篇文章了
以前DSLR最大光圈鏡頭在拍攝時縮光圈越小連拍越慢~開啟連續追焦就更慢~這問題不曉得有沒改進?
還是需要另外測試?

不過能滿足閃燈每秒20次長時間連拍的棚燈恐怕不多~在PocketWizard閃燈遙控器是可以設定閃燈群交錯分開連閃~降低高功率閃燈連拍造成的壽命傷害~
CMOS設計上越來越接近全域快門這是好事~
當大家在猜會8K會是用A9R問世時~SONY已經覺得可以用ONE命名了
話說CN兩家新世代MILC 1系列不知道還要多久才會真正問世~取代DSLR時期的舊機?
竟然01會針對這些細節做檢視

跟以前那個忽視CANON但書一堆的規格做文宣的01不一樣了!
『有趣的是,你如果想要拍8K的話,不一定需要買貴森森的CF Express,買一張最低寫入速度高過60MB/S的V60卡就可以了。甚至就算是流量最高的4K 60P XAVCS-I,每秒600Mbps流量也只要確保卡的速度有V90即可。你不需要為了錄影非買CFE不可。
但CFE還是有一些優點,例如資料寫入的正確性會高過SD,因為它在寫入時會做檢查。再來目前CFE的最高速度還是遠超過UHS-II,如果你有大量高速連拍的需求,選擇CFExpress還是有一些優勢存在。』

關於所談的記憶卡與速度及容量問題....
其實A1的快不緊是得力於新Dual Bionz XR主控引擎,其還有一個後台電腦的工作份量更大,這以前有被拆解過的是說用富士通最先進的個人電腦,而全機都是固態儲存記憶體,當然最後的影像運算成檔及IO的存取就是靠這部電腦,而我想像到的......若是能利用軟控的功能,應該可以把雙碟Mount成RAID 0(陣列磁碟模式"0"),則成單一虛擬磁碟之下,就可以使存取速度加倍、單一容量加倍,便可克服使用較便宜的UHS-II,圓滿需求大容量磁碟與速度的不足;這就像個人PC加用OS設定有去啟始來用一樣,原廠可以一試再造福一下。
快門升級的部分可以深深感受到當年把CP值高的A9端出來擠專業市場~
但是為了市場價格競爭能力與成本的拉鋸戰~把A9的機械快門閹割了!
後來A9II趕快提升性能在競爭上有全面的可能性!
這次很有自信的在A1相機上把各種研發領域精華整合~這才是要站上第一的企圖心!
就不知道電磁驅動在高速使用上的快門壽命以及久久後的精準度?

關機時是否需要自動關閉快門簾的設計其實有幾種說法:
一說CMOS好清理~如果改成簾幕關閉保護了CMOS反而機械簾幕容易粘塵磨損難清除~
就不知道A1對於粉塵的抗磨損程度是如何了?
身邊的老DSLR的確機械簾幕磨痕確實是比後來一樣幾萬張的MILC較明顯~
看完本篇 對相機新技術運用及進步有更進一步瞭解
也覺得A1這種神機 17萬餘元的售價還真是高貴不貴
尤其對於把攝影當職業的族群
ki_min wrote:
當我們以為Sony A9...(恕刪)

關於果凍效應的說明我有點疑惑:
若果凍效應的產生為-CMOS自掃描開始至結束的時間差過長而導致
若機械快門不會產生(極輕微)果凍效應,是因為前簾、後簾作動時間差短
而機械快門可完整曝光的前提下...CMOS掃描速度必快於前、後簾時間差(否則會有曝光不完整狀況)
以上若正確...為何同機身的機械快門不會有果凍效應,反而電子快門有果凍效應?
c230 wrote:
測試這幾張照片時還會(恕刪)

如果是學術研究等級的較真,真的是要如你所說的,最起碼:鏡頭軸心是否與風扇軸心成一直線、鏡頭高度與與風扇水平、扇葉組裝視覺外觀是否完全相同、比較的檢測工具是否存在誤差...等等變數,其細微差異就得仔細控制才能得出真正答案。但攝影最後服務的是人眼,只要能通過人眼審查、很難看出有果凍效應就算合格,太過精細的比對並無意義,這個我完全認同。

kimin的那張照片,我本來也是認為果凍效應極低,已經足以說服我的眼睛,這樣的效果進步已經非常明顯足用。但後來看到有網友提出"上下扇葉明顯不同"觀點,才引發我"是不是我的眼睛有問題?"疑惑。於是就用比較客觀的方法去驗證,此舉相比只憑視覺判斷檢視扇葉的變形,然後空口白話"我看起來如何如何"更據說服力,對吧?

還好這個還有客觀手段去驗證,要是換個色彩膚色類的話題,儘管怎麼盲測都無法辨別廠牌,但只要一標示廠牌,人家就說索尼的膚色就是比較差,就算你不認同也沒辦法辯駁,因為這個可沒有客觀手段驗證。總之在01這裡,你可以只憑感覺抨擊索尼,甚麼電子味、手感差、靠偷景深準焦、膚色差、難操作、不耐摔、果凍明顯...愛怎麼說都行,反之如要幫索尼講話,就是比較麻煩些,不然得有應付蒼蠅的心理準備。
ImAnfernee wrote:
以上若正確...為何同機身的機械快門不會有果凍效應,反而電子快門有果凍效應?


事實上焦平快門(設在焦平面之前、超過幕速採局部/逐行方式控制曝光量的模式)都會有果凍效應,只是程度上的差別。

電子快門的"逐行"是以CMOS上相素的一行或若干行為單位、而實體快門開的縫隙寬度依據設定快門速度所需,把數字簡化來看便於說明:假設實體快門開的裂隙為片幅短邊的1/4,最終以4塊有時差的影像結合,主體在第二和第三塊、從中間被縮短變形一次;而感光元件有40行,電子快門從第一行開始掃描產生有時間差影像,同樣大小物體分為20塊結合、有19處被縮短變形的地方,所得影像變形雖較前者平均、但每一分因掃描時間差產生的位移都被記錄成為變形量,所以實體快門得到的影像通常較符合視覺印象。
ndmc5c086 wrote:
Sony不免俗的在規格表上也玩文字遊戲
A1的30fps同樣是有條件的,除了限定原廠鏡頭外,還只能選壓縮RAW;如果選擇拍攝未壓縮RAW檔,連拍會降到20fps;至於機械快門最高只有10fps

基本上A9、A9II,也是早有條件的,如相機上的AF-S、AF-C優先順序,都有三個選項「AF、釋放快門、平衡重點」,又有AF光源的靈敏度問題等,要達20FPS也是很不等的,而有些廠的開了防手震就掉了1/4,不過索尼的就不受影響;就這怎麼的簡單...車子可跑350KM/h,看看遇到上坡超過15°會不會維持

至於機械快門,A系統的A77 & A77M2有一個1S連拍專用鍵,官方說可以有12FPS,往往RAW+JPEG X.FINE都可拍到12FPS以上。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