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Canon、Nikon、Pentax及Olympus,放眼望去,哪一家的中高階機沒有機頂LCD,如果今天A77不做,會不會讓有些人覺得這並不是一部中高階相機,只因為它跟其它人都不一樣。
做產品的定律就是,人家有的東西,你最好也有,除非SONY今天成了DSLR界的霸主,規格自己開,反正不怕沒人買單,否則一部中高階相機"普遍"都有的功能,SONY最好還是不要缺席。
難道D700和5D2的用家一天到晚都在用live view嗎? 也不見Nikon和Canon很有骨氣的說因為用不到,所以不做。
機頂LCD並不能決定A77的歷史地位,但卻是非做不可的東西,很簡單,只因為人家都有。
taisun wrote:
結果你拍完照還要轉90度去看你的設定資訊
這不是多此一舉的無用雞肋嗎....
在我看來是聊勝於無的東西,怎麼變成了大廠的分野(恕刪)
不好意思
可見閣下可能沒用過有機頂LCD的單眼相機
機頂LCD的資訊是拍照前設定參數時在看的
並不是在拍照後
並且也不用一直看
當設定好參數後就可持續拍照
直到你想再更改參數才需觀看
當然你也可以說看機背螢幕就好
這當然是習慣問題
我自使用單眼以來都是NIKON系統
已習慣看機頂LCD
就算現在D300S機背也可以顯示資訊
我還是都看機頂LCD而已
機背是觀看拍攝後照片成敗在用的
相信A77用戶多了以後
就會知道機頂LCD的方便處
大家習慣就好
uligo wrote:
Sony ZA不是真的Zeiss啦 ...(恕刪)
咦?
怎麼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幾個這樣的人?
如果你真的認為Sony ZA不是真的Zeiss,那是不是直接去控告Sony偽造文書會比在這裡大放厥辭來得有用呢?
至少你告Sony假冒Zeiss商標,同時假造Zeiss的工程師檢查簽名單,那應該可以幫你賺進大把鈔票才是。
但是你現在只能躲在這裡偷偷說?
還是認為Sony不會告你妨礙商譽?
我一直覺得,網路上偶爾出現像閣下這種言論的情況真是讓人很煩,不如請Sony對這種言論提起訴訟,又或者由說出這種論調的你來對Sony提出告訴。
只要進入法律程序,Sony ZA是不是的Zeiss自然就會一清二楚。
好過一直看這種沒啥營養的文章而覺得煩。
但是,Sony賣了這麼多年的ZA鏡,也沒看過德國Zeiss向Sony提起告訴過?
也沒有任何人針對這件事向Sony提出過法律訴訟。
如果證明Sony賣假Zeiss,告訴人應該就賺翻了,為什麼沒人告?
為什麼只敢躲在角落裡低聲說著這種事?
還是說,由我來幫忙把閣下的發言寄給Sony法務,讓他們幫忙閣下釐清真相?
lghlion wrote:
記得才前陣子而已小弟...(恕刪)
lghlion兄,又是一次久違
難得不是來踢館,就和您聊聊些感想
小弟剛好從第二代的alpha玩起,歷經 a200 , a700 到 a900
雖然a900有機頂螢幕,但真不是我在愛說,還真的是爛透了!!
連個簡單的M模式曝光值都無法呈現,好在有豐富的機背資訊及觀景窗資訊可以調整
所以一直還是無法體會機頂螢幕的好處,終於a77有大澈大悟的改掉a900那沒用的螢幕
說到nex系列的 nex5 , vg10 剛好我也有,也入手了一個第一代的轉接環
說實在的,第一代的轉接環雖然可以自動對焦,但真的很慢,慢到乾脆都用手動對焦
但是至少可以讓nex & vg10 可以好好的運用我現有的A接環鏡頭錄影及拍照
至少可以讓現有的資源有了更大的發揮用處,好的器材固然重要
但是好的使用者與使用方式,不會因為多了或少了機頂螢幕,就無法創作的可能
影片附上今年高雄48小時的競賽影片,得到了最佳人氣獎
使用器材:nex5 + vg10 + 轉接環 a700 + a900 側拍用
使用鏡頭:sony 11-18 & 16-80za & 50 1.8 & 70-400G & 24-70 za
還有一大堆有的沒的器材
【真.紅外線攝影】研究所
http://shininfrared.blogspot.tw/
lghlion wrote:
很多單眼攝影新手都是衝著SONY這四個英文字
才買SONY單眼相機的
你跟他們說Minolta
大概會以為是影印機廠牌
新手確實有可能以為minolta是影印機廠牌,但真正的職業攝影師都知道MINOLTA的優秀之處,就算是用C,N家的職業用戶,在過去底片機時代,在棚內攝影時,還是得使用MINOLTA的測光表,包括商品攝影,就算用4X5相機,還是得用MINOLTA的測光表,因為專業性準確度夠,新手不知的原因也起因於MINOLTA不懂行銷廣告,許多好東西卻不知讓眾人瞭解
單說機頂LCD,過去最常最先使用的,MINOLTA絕對算先鋒,從MINOLTA 7000開始,一代比一代功能多,一代比一代複雜,直到600si出現(700si 800si機頂LCD依舊顯示功能多),之後開始...D9及D7就走簡化路線,因為MINOLTA開始走轉盤路線,但D7對焦點較D9更多,而且MINOLTA工程師開始把機頂功能改設置在機背上(黑白點陣式機背),甚至能顯示14區蜂巢測光之間的曝光差異,以正負及數字值顯示出來,其實早在1985年,MINOLTA就已經有搭配7000及9000的超級程序機背,上面早已有功能完備的大型黑白LCD顯示幕,甚至能設定何時拍攝及拍攝張數,NIKON可是近年來才開發出類似的快門線(但也顯示出MINOLTA不求長進,竟然沒有發展出這樣的快門線配件)
過去置於機頂如前面幾位前輩所言,是過去底片機時代機背不少是可拆式設計不利於設計線路於機背上,故將LCD顯示屏設計於機頂上,設於機頂上在調整參數比較快?觀景窗內不是已有數據可參考,何需多費時再看機頂LCD?以前用FM2也無須翻下轉盤看數據多少,光圈快門速度在觀景窗內就能看到,再者機頂LCD再強,也不能取代機背LCD,難道N家可以用機頂LCD設定調控檔?可以用機頂LCD看圖刪圖??
機頂LCD目前我想的到比較實用的地方,就是仰天長拍時真的比較方便,但LCD可翻轉的機身,似乎也沒這類的困擾才是
jimpeng wrote:
我有疑問....
為什麼aps-c會是缺點?
是只要比全幅小的都不好嗎?
好像去牛排館點了8盎司牛排
然後覺得這客牛排的缺點是只有8盎司
還有,細節不夠是指什麼?
相片細節不夠?
那就奇怪了....
全世界都還沒有人買到,怎麼會知道細節不夠?
還是指別的東西細節不夠?
為...(恕刪)
因為我本身工作的關係
需要做到大圖輸出
輸出大小至少約為1800mm*1200mm
使用APS-C會比較容易出現噪點
再放大後更明顯
然後在照片放大後
很多細節部分確實會被抹掉
PS:已經有測試出來了,a77與所有的APS-C系統差不多,不過似乎有人說細節抹的更兇
Canon 5D mark-II
Canon 17~40 F4 L USM
Canon 24~70 F2.8 L USM
Canon 35 F1.4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