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該等A7M4還是買A7R4a?

crossmatch wrote:
要等 RF 400 2.8 / 600 4 正式投入戰場後, 才回到同一起跑線上比拼. 那時才知 R5 真正實力
這我是很樂見的。

而EOS R5有的一些缺陷,目前也可以說已盡力的都改進了...
1.
不開Movie的功能即在STILL之下,仍然很容易在大白天有棚架之下,猛猛運鏡去追焦拍攝就突發當機,這我當場有見不少,由我去操作也碰過一次,而再更新後未再碰到。

2.
連拍會有黑屏問題,這改的還算不錯,它是乾脆平均每張都可有很短暫的黑幕,利用我們人的「視覺暫存效應」去克服,但眼利的也是可以很有感黑幕的存在;這點A7系統要學。

3.
連拍會有LAG現像,這跟A7系統完全相同,似乎只有減小機率性,如以拍魚鷹的俯衝,再一次收翅加速的關鍵時刻,很精準的一路追蹤下來,往往只能得到一拍而已,其它的都是打水漂,目前可以有二拍可看,不過連慣性差的不小。

4.
電子拍下,也是跟A7系統一樣,會有果凍變形問題,這在高速移動下,或是被攝體在高動態之下,最容易看到很明顯背景歪斜一邊,而原地的高速動作似乎還是很變樣。

另外EOS R5的對焦與AI的識別能力,我很讚賞可說比目前的A1強。 然這我分析主因,有可能它的低光源靈敏更強有關係。
但在大家很愛的鳥AF功能上,在高動態之下,能不能緊緊鎖住,就不如A1了。而在A9上雖沒給鳥眼功能,但我是用AF-C的鎖定功能,去鎖頭作比較(這有AI功能),A9還可略勝一點。

然A9、A1都不會有黑屏、LAG和果凍現像,主因在有「堆疊記憶」功能的加持,這EOS R5硬體已定,沒得用就都無解了;價差的可貴就在此!
多分享少口水才是道!
crossmatch wrote:
正如我拿 EF 600 F4 經 MC-11 接上 A1, 也不覺得可發揮 A1 真正實力
這可試著用AF-C的「追蹤」功能,再配合「對焦追蹤靈敏度」,我在A9II蓋大樓有講了一些機制,可以去參考看看。

因我以前都是只用AF-C的4D泡泡功能,那時認為有4D很強,都用這一功能去追焦,但一遇「標的」有障隘就很容易脫焦,尤其在水上的飛鳥,在追到趨近水面時,都會瞬間焦點跑到水面去。

而用AF-C的「追蹤」功能還有一個好處,若一旦脫焦,不會像AF-C的4D泡泡功能,迅速亂找而進入整個畫面迷糊來不及救,其會呈HOLD則畫面仍可保持清楚,可以很容易即時去修正,就較不會錯失良機。
多分享少口水才是道!
其實A7M4沒啥好等的,有高畫素需求就可以直上A7R4a,畢竟主打就是這和無低通濾鏡。如果沒有高畫素和低通需求,是可以等A7M4...A7M4規格多少也是出來了,就是那A1/A7sIII新一代的對焦系統(點數和暗處靈敏度)加動物眼對焦,升級新選單,稍微畫素提升(26-30MP),升級錄影規格(10bit, HEVC壓縮,沒裁切之類),提供heic格式,觀景窗解析度提升(300-500萬點),會不會改翻轉屏與提高解析度。基本上這機子定位就是R6/Z6等級,新機就是會提供到最能對等的性能。
“You create the world that you know” - Seth Speaks
moronNZ wrote:
其實A7M4沒啥好等(恕刪)


猜想
主要在等4K60 + 24mp+
好啦,我個人是這樣
AbdA wrote:
另外...這可試著用AF...(恕刪)


看來 A 大比我對 R5 更熟悉, 真是有點汗顏
moronNZ wrote:
其實A7M4沒啥好等(恕刪)


我覺得最被忽視的連拍才是最重要指標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crossmatch wrote:
看來 A 大比我對 R5...(恕刪)


他在說A1吧
Ef to rf很多人說是無損轉接,期望之後有人做對比測試了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flody wrote:
他在說A1吧Ef to(恕刪)



我猜分別不大,體積也沒啥分別
flody wrote:
Ef to rf很多人說是無損轉接


無損轉接是指與單反使用時的比較吧, 的確 EF to RF 轉接到 R5 / 6 可無損於相同使用在 1DX III 上

但現在要求是 EF to RF 轉接要超越 1DX III 達到 A9 / A1 水平, 那就有點強人所難, 不竟 EF 鏡原設計不是供無反使用,

還有就是拿最新 RF 鏡設計來說, 以現今 RF L 級 對 FE GM 級, RF 對焦還是技差一籌, 因為 Canon RF 沒有類似 Sony 雙 / 四 XD 馬達設計. 這點我在 C 區已再三強調
flody wrote:
我覺得最被忽視的連拍(恕刪)


對我來說這種等級的機身連拍也沒啥好期待的,張數、黑屏、延遲、電子果凍效應都跑不掉的。非專門機要解決這問題就是等科技進步,廠商互踩看看有沒有機會下放,但這都需要好幾代機身的時間。口袋夠深,有專業項門,就專業機解決。
“You create the world that you know” - Seth Speaks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