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finilx wrote:
雖說樓主的目的並不是在模擬底片(如果我沒弄錯),我相信他如果只是想要模擬底片,絕對是可以做到很好,只是大家對數位影像處理成顆粒感偏色的“底片“(正確說是文青底片濾鏡)比較敏感,這說起來十多年前開始流行用ps處理正沖負說是底片風格,我太太看了也很感冒(她都是拍正片用燈箱看),那時候就真的是黃黃綠綠,是後來幾年各種濾鏡nik/alien skin到現在的國民軟體vsco,才算是有接近底片影像原有的樣子。
哈哈,別在意,我說精緻主要是對於內容的安排與構想(但我倒沒想到街拍居然會帶上腳架,難怪水平那麼齊),影像裡看得出攝影的觀察力和美感都很好啊,古典那種很慢的攝影方式是因為機器必須要有那麼長時間的曝光使然對吧? 現在的相機這樣拍就要很有情懷了~
拍實驗性的影像有衝突(無論影像內或外 xd)是必然的也是好事,比如寺山修司那一系列影像我覺得走在很前面,對創意圈也影響不小 ,雖然01的大家有時候說的比較直接(笑),但能多發現不同看法都是好事啦
我個人是支持觀眾可以隨心意各自表述,能給大家衝擊性是好的,我也是慢慢的被藝術荼毒成這個樣子的,能知道起初看實驗影像的感覺是什麼


1973《An Oak Tree》取自artsy.net
影像深遠的觀念藝術之一
我就是那個說你適合往政治圈發展那個 !
畢竟您這樣不可多得的人才,滿口優良話語!
動不動就要人家定義。 說真得,不煩嗎?
道德經一開始就說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以下是您的回覆
"您認為攝影不能作為回應政治與社會發展的工具嗎?您知道藝術被當作政治工具有多久遠的歷史嗎?請搜尋關鍵字「政宣電影」、「八大樣板戲」謝謝回應!"
我不知道攝影能不能當做回應政治與社會發展的工具,因為搞不好等等你又說你在網站上表現得這一切是一種行為藝術 !
我只知道您要是把你的東西當作藝術,我想您看高你自己了
然後恕我不能定義藝術,原因請回到上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心建議
與其在這裡跟大家發言PO些高ISO照片 , 讓人誤會底片這東西。
不如讀點書,好好認真上課,看看期末會不會過。長大以後做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 !
不辜負01上的大家對您的期望 !
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當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h l a l o wrote:
如果人們不能面對攝...(恕刪)
人的行為有習慣性,觀念也是。當先入為主的習慣觀念被挑戰質疑時,就會有防禦反應,這防禦強度因觀念之固著與智慧之深淺,所呈現的狀態便各自不同,想聽聽你有何高論的、認為你有偏差的、試圖糾正你的、視你為離經叛道的、判定你是念不到三本經便想當佛祖的...不一而足。
課堂上與同學爭論,起碼談話群組成員是經過某種篩選的。但網路不是,這裡三色人說五色話,甚麼樣的人都有,只要註冊過,大家都有權發言。所以我認為你的話題要在這種環境下討論,必須有"適時裝聾作啞不予理會"的覺悟與本事較好。不必試圖說服每個人的觀念、更不用"凡頂必辯",只篩選你認為值得再進一步與之深究的言論回應即可。
此外個人以為,凡曰藝術者,必得與人共鳴始為佳。藝術當然不是"數共鳴人數論高低",但如果你的藝術世上只有你一人"共鳴",那忒也歹命辛苦了。所以"顧及凡夫思想"也是藝術大道之行的條件之一,亦即,"欲行我道、先知人心"之意也。學術論文裡的參考文獻是"承先",結論創見是"啟後",藝術話題也雷同,不離承先啟後的論述規律才易獲得共鳴。
====算是雞婆式補記=====
*要是我有一篇"球面孔洞數與球體飛行距離的關係"論文,雖然研究的就是高爾夫球,但我不會拿去[運動/高爾夫球]版尋求討論,我會PO到[物理/流體力學]版去。
bod17222 wrote:
最近也在研究底片相機拍出來的質感 興趣一樣 都PO上來一起分享 用PS調的
謝謝
widther wrote:
人的行為有習慣性,觀念也是。當先入為主的習慣觀念被挑戰質疑時,就會有防禦反應,這防禦強度因觀念之固著與智慧之深淺,所呈現的狀態便各自不同,想聽聽你有何高論的、認為你有偏差的、試圖糾正你的、視你為離經叛道的、判定你是念不到三本經便想當佛祖的...不一而足。
課堂上與同學爭論,起碼談話群組成員是經過某種篩選的。但網路不是,這裡三色人說五色話,甚麼樣的人都有,只要註冊過,大家都有權發言。所以我認為你的話題要在這種環境下討論,必須有"適時裝聾作啞不予理會"的覺悟與本事較好。不必試圖說服每個人的觀念、更不用"凡頂必辯",只篩選你認為值得再進一步與之深究的言論回應即可。
此外個人以為,凡曰藝術者,必得與人共鳴始為佳。藝術當然不是"數共鳴人數論高低",但如果你的藝術世上只有你一人"共鳴",那忒也歹命辛苦了。所以"顧及凡夫思想"也是藝術大道之行的條件之一,亦即,"欲行我道、先知人心"之意也。學術論文裡的參考文獻是"承先",結論創見是"啟後",藝術話題也雷同,不離承先啟後的論述規律才易獲得共鳴。
====算是雞婆式補記=====
*要是我有一篇"球面孔洞數與球體飛行距離的關係"論文,雖然研究的就是高爾夫球,但我不會拿去[運動/高爾夫球]版尋求討論,我會PO到[物理/流體力學]版去。
您的道理很好。是否能夠使觀眾有共鳴,同時又能夠讓觀眾懷疑作者的選擇是否正確,應該是我個人在本集最該注意的。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