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你都拍JPEG檔嗎? 也許可以做一些改變喔!

alder tree wrote:
人會成長,拍攝機會...(恕刪)

對!

RAW解碼為RGB可視影像格式的過程,是純數學演算,這演算法本身就有可能產生"突變"。某人半夜起床尿尿,忽然靈光一閃,想出一種更好的演算法,使RAW的應用更上一層樓,雖然這種機率不高,但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人類文明史有許多類似的前例。

事實上,解碼除了數學理論,還需參考色彩學與視覺醫學、視覺心理學的研究,當這些相關理論有所進展之時,解碼實務也會跟著改變,不單單只是數學問題。

此外,還有介面問題。如果有一天,顯學影像格式由8 bits 進展到 10 bits,螢幕等顯示介面也是 10 bits 為主流,那手中只留存 8 bits jpg 的人,就失去重新RAW轉檔、與時俱進的機會了。

如果不是"隨時丟棄也不可惜"的照片,也不苦於儲存成本,那麼,儘量留存RAW,個人認為是不錯的主意。或許一二百年之後,你現在手上"不過爾爾"的照片,會被子孫們以今日完全無法想像的方式珍貴地呈現。
神攝手 wrote:

唉...
只能說後製修圖太假了
假到像看畫展一樣
這會是你想看的照片嗎?

有空可以去 1x 或 500px
看一下較專業的修圖照片,
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專業修圖 vs. 半調子修圖, 差別當然很大...
看半調子修圖後的照片, 確實比看原圖痛苦.
神攝手 wrote:
唉...只能說後製修...(恕刪)

問題是…為什麼要把圖修得很假呢?
另外一個問題是…把RAW訊號解釋成圖檔算是修圖嗎?
概念要先建立一下,不管是相機直出那一張,或是使用RAW軟體輸出的圖檔,都是第一手檔案。
解檔軟體是在解釋或處理訊號。RAW不是圖,解檔輸出之前也沒有圖。圖檔既不存在,何來修圖的概念?
池兒 wrote:
RAW不是圖,解檔輸出之前也沒有圖。圖檔既不存在,何來修圖的概念?

剛好路過,插嘴一下。

言下之意,只因 JPG 通用性高,隨便都可以打開看,妳就以為 JPG 不用解碼?
widther wrote:
我倒是覺得,拍照攝影可以是記錄寫實,但有些時候,也可以是一種"用相機畫畫"的概念。

畫畫,是透過景物表達自己的感覺、思想、意念、情緒..。不管觀賞梵谷「麥田上的烏鴉」、還是畢卡索的「亞威儂的姑娘」這類作品時,我們不會去想色溫、亮度、符不符合視覺經驗,樹木三棵變兩棵、無端多了一個人...這些問題。

當然相機不是畫筆,攝影表現方式也有別於繪畫。繪畫,畫面上的每一像素都是無中生有的"後製",天馬行空任人揮灑,攝影顯然不行。因此攝影如要"透過圖像的形與色表現自己的思想",必然受到很大的約束,尤其在主張"不要後製"時更加明顯。如果能接受某種程度的後製,就會稍稍脫離這種桎梏。當然,這又局部違反了某些攝影概念,例如:某些主張畫面像素一概都應由相機一次產生、不得事後人為改變的思想。

不可否認,攝影表現有哲學思想的成分,怎麼透過影像表現出來,顯然基本出發點不必人人都一樣,這是容許百花齊放各自表述的,否則攝影也太過無趣。更且,不論甚麼攝影觀點,都無關法律道德層次,可以任由每個人去發揮取捨。我們可以不欣賞某種表現類型,但不用批評他人的觀念,反而要反省自己,如果過於執著某一成見,是否會讓自己的視野更受侷限?---這只是我的淺見。


完全認同w大的觀點!
攝影可當成是一門繪畫藝術,
用”相機畫畫”的概念,
可以寫實也可以抽象,
不同階段的人會有不同看法,
實在沒必要執著於剪刀石頭布哪個正確,
每個人拍攝題材、領域不同、需求不同,
有些人是希望藉由RAW的調整幅度優勢,
來合成、或是盡量hold住影像質量,
有些人影jpg是綜合考量後的選擇,
無謂對錯。

我個人是影jpg的,
喜歡破破舊舊的人文老照片、小品Lomo,
後製思維經常是往反方向走離經叛道的,
在能接受的範圍內,修的破爛一點也沒關係,
色彩亦可以盡情脫離現實走向色偏,
高光暗部細節丟失,也不一定要極力搶修,
有時也可以逆向操作,擴大丟失訊號範圍,
適度用「留白」「剪影」手法來營造抽象,
噪點、污漬、破損元素也非避之唯恐不及,
有時加與不加都各有一番風味。

另外,
關於還原現場,我想分享一些有趣的看法,
這裡有瀕死經驗的人應該不多吧?
我曾到過另外一個世界,
光線的質感、乃至色彩空間粒子,
給我的感覺一切像是有生命意識的,
與現在世界的 fu 不同,
而我小時候在現實世界裡,
所看見的天空色彩、空間質感也與現在的完全不同,
所以說真實色彩、光線什麼的,
對我而言至今沒有答案的,
當然啦,我能理解大家在談論的還原現場的範圍,
而我只是單純地提出這個有趣的觀點,
跟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思考。

順便推薦大家看一部影片,
陳丹青個人觀點,談梵谷與其他畫家的層次區別
8:52~10:35。
18:59~21:30。
有興趣的,建議看完整部影片,對精進「技巧」認知會有幫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7hqTPNmTkQ
我們可以用相對邏輯來看待攝影,
「拍照要拍的巧不是那麼難,經過刻苦的磨練,你有可能熟能生巧,越拍越巧,
可是有一種影像,好在卓越技巧之外.......」


我最喜歡的畫家是梵谷,
最吸引我的地方,如陳丹青老師所言是「憨」。
我最喜歡的攝影師是張照堂,
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真實的荒謬」,
你在他們的作品中找不到什麼高畫質、或是刻意顯露的技巧,
但就是能吸引人一看再看,用老子的話來形容就是大巧若拙。

不同攝影領域有不同需求,
也許無法一一類比;
人文領域的好照片,第一眼會吸引你的,
通常不是畫質上的極致,而是超越了卓越技巧的內秀。


趁機貼一下繪畫風的,不然都沒機會發,
Sony RX1、RX100系列機身水彩畫jpg直出+後製:



























http://www.northzart.com.tw ; http://northzart95.pixnet.net/blog
路人甲㊣ wrote:
剛好路過,插嘴一下...(恕刪)


這個,我想池大應該不是這個意思啦~~哈哈
確實不管是什麼影音、文件、圖片格式,
要解譯成我們能理解的樣式與要在電腦上呈現,全部都需要解碼。
因為本質都是二進位位元流,
所以RAW檔是圖,但也不是圖。
JPG是圖,但也不是圖。

好哲學阿!!

神攝手 wrote:
只能說後製修圖太假了
假到像看畫展一樣
這會是你想看的照片嗎?..(恕刪)

因為你看到業餘的作品, 讓你感覺到這畫面有明顯的違和感, 所以就認定有後製就一定會這樣子.

而毫無違和感的職業作品, 你看不出來到那裡不對, 一切正常, 本來就應該這樣子.


而且要逼真有強調逼真的手法, 繪畫風也有表現繪畫風的手法. 目的不同, 沒有對錯.
路人甲㊣ wrote:
剛好路過,插嘴一下。...(恕刪)

如果要修圖,前題是必須要有圖才可以修吧!你不可能對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進行修圖,你也不可能對某個音樂檔或執行檔進行修圖。
解釋RAW訊號跟修改圖檔是不一樣的概念,使用的工具也不相同。
圖檔可以修改,但RAW檔是一組訊號,不能夠被修改。
池兒 wrote:
如果要修圖,前題是...(恕刪)


抱歉,小弟不才,但這次必須幫路人甲講講話了,

說說自己的認知與看法,

如果在時空上,光確實是無法被修改,因為光是波,所以也無法百分百詳實記錄下來。

但轉化成raw訊號,以至於最後成了raw檔,就是一連串的犧牲取樣與數位化過程,

既然叫做"RAW檔","檔"就代表他是一種格式,一種取樣量化經過演算後的格式,

在電腦上的意義就是一連串的二進位位元組的組合,使用0跟1記錄下來。

所以"RAW檔不能修改"這句話可能有點不對,

因為他跟JPG一樣都是空間頻率壓縮後的位元紀錄檔,

只是JPG是用數學演算法進行大破壞性壓縮,

而RAW檔在CMOS取樣時電路就已經犧牲了一些資訊來儲存量化,

只是取樣、電路、演算法與物理特性等造成各家的RAW失真程度不一,

否則就不會有10bit、12bit之分,也不會有不同廠牌的CMOS RAW檔寬容度不同等討論,

但只要稱為檔,本質上就是可以被修改的二進位組合。

所以相比jpg來說,RAW檔"只是沒那麼失真",比較接近我們所看到與保留比較多的資訊罷了。


而說到"圖檔",只是我們人們給他的符號與概念,但電腦來看都是一連串的0/1數字沒有差別,

所以不管是jpg"檔"還是raw"檔"都可以修改,都需要被解譯後才能在我們面前呈現,

這也是我前述所說的,其實也都可以稱為"圖檔",

只是jpg格式比較通用,編輯器比較常見罷了。

以上淺見,有錯請不吝指教。
其實針對Jpeg高光細節流失的問題,用包圍曝光就可以解決了。並非一定要Raw。
如果是曝光失敗的照片,用raw救回來,也是一張失敗的照片,何必浪費時間?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