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pirossi wrote:
一台只要兩萬的FF 如果ISO 100就雜訊一大堆
其它的ISO值 形同廢物 那又能怎樣?
推出這種產品只是自廢武功(恕刪)
大哥的要求好像稍稍極端了一點.. 實際上,小弟有點小小的看法,現在的使用者好像有點太過於追求高iso的表現了(雖然,小弟同意如果高iso能夠有很好的純淨度是一個夢寐以求的世界) 但是... 小弟還是要回歸照相的根本,照夜景的時候該上腳架的時候還是要上腳架.. 室內燈光不夠的時候,該用外閃還是要用外閃.. 如果東西不動的時候,有腳架就不要閒麻煩,畢竟,腳架還是比手持還穩定.. 基於上面的論調,小弟是認為每台機器都有他的特性,這個特性如果再做比較的時候可以算是缺點,但是不做比較的時候也可以是個讓使用者磨練功夫進步的理由.. 對小弟來說,高iso的純淨度是個圖方便的功能,與其要求高iso的純淨度.. 小弟反而比較期待在低iso的時候能有更精準的表現..
cappirossi wrote:
一台APS-C , 12M畫素 但是ISO 12800幾乎無雜訊的相機
相信會比FF 但堪用ISO是100 的產品 還來得吸引人~
兄台您會不會太極端, 放眼望去DSLR機海, 堪用ISO是100的機身應該是沒有吧?
sony如果推低價FF, 也不至於如此吧?
當然ISO12800可以抹到無雜訊是不錯, 但細節怎樣是另一回事. 照片堪不堪用可得看用途哩.
ISO非萬能, 該腳架該閃燈的場合還是該上, 即便是Canon, 我想用ISO1600的機會也不高吧.
還有ISO1600<->ISO400之間能增加多少快門速度?
我自己用sony的低價機身, ISO最高只開400, 也用得好好的.
有2個因素決定了ISO品質,
一是感光元件大小
二是處理晶片
對SONY來說前者是它的專長, 後者牽涉到複雜的演算法SONY較弱是不爭事實
例如A900要用2顆BIONZ 比別人多1顆,ISO表現卻....
ISO就像防手震一樣, 用不到最好, 需要時卻會變得很重要.
照片就是先求有再求好.
各ISO下的粒子粗細跟135的品質一樣嘛~
若以高ISO不佳但畫素高的A900的處境當作基準.
很殘忍的是許多賣x十萬元的數位機背高ISO表現可能更差.
所以照理說這種類的產品也不該被生出來,應該快點滅亡才對...
所以說片幅差異之爭有很多觀點,若以便宜為主軸來比較
(1)35mm當標準鏡
(2)50mm當標準鏡
(3)80mm當標準鏡
假設三者售價在同等級.
若是(3)只有到ISO200能看但賣跟ISO1600能看的(2)一樣錢...(甚至兩倍貴好了).
帶著外閃衝過去跳(3)號坑的人應該還是跟潮水一樣多..
愛惜那高ISO與愛惜那獨特的透視心情是一樣的,只是選擇不同而已.
若是4萬元可以讓人把標準鏡從35換成50,就算人體工學爛,高ISO爛,會噴反光鏡跟漏水,看來還是有人會衝哪.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