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路上看到的另一篇,是另外講到卡口小,不利於防震的設計,E monut的口徑,全幅cmos那寬度,四邊角已經是貼在直徑上,防震需要cmos位移,e monut可以移動的範圍會比其他卡口小,防震設計會比其他卡口差。鏡頭光學設計的部分,從光路模型上看,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就出在防震的可位移範圍。不過老實說,要慢於0.5的快門,我還是上腳架吧,有工具為何要硬撐在那邊。
mobile0134 wrote:我不夠專業,另一個是...(恕刪) 有一篇的確是有提到口徑蝕的問題但是從50 1.2 GM 的表現來看,相比同級兢品沒有比較差某家同級兢品開放光圈的口徑蝕還比GM明顯,可以得知不是卡口大小問題。
MUS wrote:可能有些地方比較昏暗且限定拍照不能使用腳架也不能打光(例如美術館), 還是得靠防手震拚低ISO畫質吧 沒錯!有超強的防震還是必要的如果能像olympus那樣手持八秒拍城市夜景,縮光圈拍星芒或者拍懾流動感的照片那會更好,更方便只可惜受限卡口...
ponsayboss wrote:沒錯!有超強的防震還是必要的如果能像olympus那樣手持八秒拍城市夜景,縮光圈拍星芒或者拍懾流動感的照片那會更好,更方便只可惜受限卡口... 我個人常常在夜間拍攝雲海或銀河,所以對我而言,手持8秒並不夠。有次在合歡山拍攝雲海,ISO 100、F9,單張至少要400秒以上才夠亮。而一般拍銀河,使用超廣角鏡頭,大約也是要20-30秒左右的曝光時間。我希望將來有哪個相機的超級卡口,可以支援到手持500秒左右,屆時就真的不必帶腳架了,否則夜間拍攝還是要帶腳架,不是嗎?
老頭閒聊 wrote:有次在合歡山拍攝雲海,ISO 100、F9,單張至少要400秒以上才夠亮。而一般拍銀河,使用超廣角鏡頭,大約也是要20-30秒左右的曝光時間。 400百秒手會酸死但如果真有30秒那就真的還不錯但就現在卡口大小以及高像素的感光元件我想不太可能但如果sony防震能再加強突破1秒我會毫不由於賣掉r3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