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為什麼選擇Batis鏡頭?

其實沒什麼好吵

很多“鏡頭特質" 都必須要長期持有 比對 才能相對說出來的,我亦覺得樓主主觀看法太多,但也不是全無道理,大概是剛觸摸到 Characterization 吧..鏡頭什麼感,什麼缺陷美,大概要花 a lot of time & money 才能登堂入室,我也還在摸索中

要比鏡頭發色濃淡,要先把機身固定好,設為固定變因,以 SONY 機器來說,三代比二代好,二代又比一代好,連續三代用下來,才會發現不同時期的機身不能比較,就像同個鏡頭放到 Leica M10 跟 M9 進軟體看分佈圖就知道,你認為的濃淡也許是色偏,只是"看起來"覺得好,其實你調偏藍就會有通透感,偏紅就會有鮮豔感,機器幫你調製過你不知道而已,所以我才說最好是三代機身,白平衡準,拍室內有亮有暗有窗外光有室內光+顏色複雜的場景,才能體會了解; 再來就是螢幕,有的人在ipad看有人在三星的偏綠OLED看,有人用幾千的螢幕,有人用十幾萬的螢幕,看圖感受真的會不一樣,在網路上發言也不要太主觀,真的你在十幾萬的螢幕上調好一張圖,自己用別的螢幕一看,可能會吐血,而你不能期待大家都用校正過100%RGB的螢幕看,然後給你好棒棒的讚,所以看開一點,差不多就好,比機器比鏡頭,不如比分享比故事,真的拍得讚,送去比賽就好,至於其他就當資源回收,給"想看"的人看就好,不要像另一個打鳥討論串一樣歪題了

解決了上述雞同鴨講的情況,再來討論鏡頭發色,我個人使用過的,同為蔡司 Loxia > Batis > ZA,至於GM不太好說,因為我沒有長期持有使用,試拍的話大概跟 Batis 互有勝負吧,G 就明顯比較差一些,至於最基本的FE鏡拍起來比較死銳,不夯實,FE鏡水準還比大陸鏡好一些,大陸老蛙鏡顏色就差多了,在大太陽底下顏色都會降一級,但是沒得選的時候還是要用啊,另一家7工匠銳度很差但有老鏡的散景,還是有很多人愛;當你只有兩萬預算,會覺得FE85/1.8 就是神鏡了,但是有幾百萬的時候就會發瘋的去買什麼軍用鏡,其實MTF搞不好更差呢,這就是 Characterization 的追求了

最後,直出的顏色最佳的我投票給 Leica Apo-Summicron-M 1:2/50 ASPH.



我入手A7R3後,在85端就選擇了GM當人像鏡。
主要原因就是GM這兩個字才有的F1.4與它帶來的較清淡色調。
網路上常看到許多人偏愛蔡司鏡頭的濃郁感,再看了許多用戶所分享的照片後,個人並不是那麼的偏愛。
雖然有時也不知是不是被後製到過分濃郁,但相較起來,我還是偏好GM的發色。

不過如果有錢的話我也想試試Otus!
能理解樓主想表達的,只是要避免用"人文"這類詞贊同某些風格

GM鏡這類,比較偏向"拿高分"的鏡頭,各項水準幾乎都是現代審美眼光的上選

蔡鏡這類,許多支都有設計者的想法,喜歡和不喜歡會有落差
例如2470Z,之前常有人說爛鏡,四角也會崩,評分水準不值那個錢,比kit2870還差
但實際看了蓋大樓,還是比較喜歡2470z
而朋友趁時機去撿低價2470z,拍幾天後立馬就把kit2870賣了

又例如蔡司的百微MP100/2,各家幾乎都極力追求解像力和銳利度,有如朝向APO等級
但蔡司的微距風格顯然有差異,以綿密性和保留不規則色散去設計,拍出來有時比較軟一些,有的人就無法接受
而外國某攝影師用它在戶外霧氣中拍攝花朵,那霧氣呈現感簡直超絕,其他鏡大概就無法如此若隱若現
真的,使用後喜不喜歡才是一切,但要避免把自己的喜愛加諸"人文"讚美

而sony無反又有許多老鏡玩家,用GM鏡的標準99%可能都是爛頭,但老鏡玩的就是設計者的想法
例如梅耶的散景,二線性嚴重,通常是GM極力避免的狀況,偏偏梅耶又是靠散景出名的
而梅耶的散景,只有自己親身玩過,才能體會它看到的世界
但使用者能否認同,又是另一回事,認同可以說它是散景之巔等溢美之詞

能理解樓主想表達的,但這些東西只是設計者和消費者間的取捨想法
GM顯然是走向現代市場的標準,Z並沒有不好,只是市場需要的比較會是GM

小笨賢 wrote:
loxia 35mm...(恕刪)


不敢認同,除了輕巧及發色深點,沒有比Canon 35 1.4好,但C記有快自動對焦,第二天我便退回。反而強力推Loxia 50mm,除了手動對焦,幾乎完美。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