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已中毒~初入M42老鏡選擇


J.Saviour wrote:
認真講, 要拍景深很重要的主題時,個人還是寧可拿新鏡來用....

所以鏡頭是看個人怎麼用
全景深狀況下,新鏡老鏡差別就出來了
最簡單的一點是,老鏡F5.6-F8遇高反差比較難出紫邊,不像一堆現代鏡,就是紫光閃閃
當然後製一下紫邊就沒了啊,然後就會發現,高光炸飛天,暗部死黑.......然後又發現,整個畫面乾澀扁平......好像說多了點說
關於老鏡解像力的問題,我只能說那是最基本的要求
玩老鏡的人要得更多,至少我是這樣,但為了某些原因,我是可以犧牲點邊角解像力

理論上比解像力應該是要比無限遠吧,只是大家都拍些貓狗這種近距離的,那我也來比照辦理好了
貼些老圖看看......有更強悍解像力的現代鏡大家可以貼來比看看,不過記得歐,不要把活生生的狗拍成塑膠狗

每張都可以下載原圖,放大檢視
標準模式(0,0,0)
20131201-084941 by super_junk89, on Flickr

_DSC0505 by super_junk89, on Flickr

_DSC6587 by super_junk89, on Flickr
關於暗部,這才叫暗部.......拉什麼曲線,鏡頭是買來拉曲線用的歐
即使太陽爆了點,但就只有那一點點而已,天空都在歐
看謀......換螢幕啦

20150718-080156 by super_junk89, 於 Flickr
關於立體感,一堆人拍淺景深就說是立體感是怎樣
怎麼不去看看畫展......最好畫家也是畫淺景深就說是立體感

這種東西才叫鏡頭的立體感
20130804-085859 by super_junk89, 於 Flickr

又快中秋了,每年中秋都會碎碎念一堆
我是覺得老鏡,解像力只是其次而已,味道才是擺第一
當然兩者兼俱最好,但通常也貴了

例如,梅耶50/1.8光圈全開偏軟,卻沒幾隻鏡頭敢拿解像力優勢,來跟梅耶比

Meyer Oreston 50/1.8


Meyer primoplan 58/1.9


毫無特色的鏡頭,才會只能在MTF和六大像差的話題打轉
就像沒有特色的演員,只能比臉蛋和身材

junk89 wrote:
關於立體感,一堆人拍...(恕刪)

junk89 wrote:
關於暗部,這才叫暗部...(恕刪)


立體感和暗部,從你貼這兩張照片當中,看不出來你想表達的定義
但立體感本身就是沒有個定義的詞彙了
在文字上琢磨各自的見解本來就難以有共識

以寫實繪畫的角度來看,光影、結構、輪廓線的銳利度、顏色的彩度這幾個要素
都可以製造出空間當中實體存在的視覺幻象
由於人眼會自動適應光線的緣故
繪畫在暗部的表現也會盡量避免照片有時會出現的死黑

從這個角度來審視
你廟宇這張照片的暗處層次是過少了
若是油畫的古典技法,會一層一層的去染,這個暗部該染上20層去表現當中的細節都不奇怪
但你這張的暗處基本用4層明暗差就可以畫出來

而藍色貨車停在磚牆前這張
如果要強調通俗所談的"立體感"的話
磚牆上每塊磚的輪廓線銳利度,與貨車上的輪廓線銳利度差異過小
與前面紅色三角錐也拉不出差距
畫家會有意識的放鬆後面的磚牆和前面的三角錐,不會這樣處理
除非是大學的學生火候還不夠,只能以投影機打輪廓線的方式,初步作到形的準確
而畫家所謂的放鬆,其實就是我前面談的幾個要素的線性削弱
不管是古典技法與直接技法皆然
其實就是鏡頭景深的概念,只是不一定會做到很極端,例如主體清楚,背景則極模糊
可以有意識的控制層次,作到逐漸放弱,較不著痕跡
也展現畫家對於自己畫面描寫力的收放自如

現代鏡的解像力無疑是高出老鏡的,這種比比看結果很分明
現代鏡拍的狗也不會變塑膠狗,除非你的顏色調校出了問題
一般學生把人畫成塑膠娃娃的皮膚
都是因為調色出了問題
而現代鏡對於色彩的還原,是還在老鏡之上的
若有色彩失真到這種地步的現代鏡,廠商也不敢推出來賣的
寫實製造 wrote:
你廟宇這張照片的暗處層次是過少了
若是油畫的古典技法,會一層一層的去染,這個暗部該染上20層去表現當中的細節都不奇怪
但你這張的暗處基本用4層明暗差就可以畫出來(恕刪)


其實他想表達的是鏡頭的暗部層次表現
依這種剪影的光線,有一些鏡頭拍出來不是暗部全黑就是天空全白
他想表達的是鏡頭跟鏡頭之間的比較
而你用畫圖來做比較,好像有點雞同鴨講
畫圖就算要畫100個層次也是沒問題的

assault91 wrote:
我是覺得老鏡,解像力...(恕刪)


Meyer5018是我極愛的散景之一,但你說毫無特色的鏡頭,才只能拿MTF和相差的話題打轉
這結論我就覺得過了。

畢竟追根究柢,這些老鏡的特色是來自於光學的不完美
事實上並不是當時的科技已經可以做出很完美的鏡頭了
這些德國工程師卻故意去採用不完美的設計
而是這些就是當時他們所能做到最好的光學修正程度了

而這幾十年來,不管是德國還是日本的工程師,都是朝著修正光學缺陷的路線去努力
背負著這些努力,居於光學頂點的產品Otus又可否與Meyer5018一比呢?
難道也是只有臉蛋和身材的沒特色演員嗎?
這樣的評價,不就表明這幾十年來德日工程師的努力方向都是錯誤的?

現在來看這些老鏡,特色當然會比較明顯
可是在50年前,大家都有缺陷時,這些缺陷可算不上是特色呢
同樣的,現代鏡若經過一段時日,同樣也會停產
然後成像與未來的鏡頭有著不同的風貌
到那時再來看,難道2010年代的鏡頭都沒有各自的味道嗎?
我想不會是這樣的

老鏡和現行鏡有些指標是客觀的,例如色散、解像力、色彩差異
但色彩方面只能說有差異,老鏡占優勢這件事倒是沒有的
真放大到100%,甚至200%-300%檢視色彩層次
(Contarex在老鏡中算龍頭地位吧,你拿個貴點的5514來跟現行標頭作原圖局部300%檢視,一層層數看看色彩層次可有較多層?)
老鏡並沒有所謂層次較現代鏡綿密這個現象
最多你也只能說你喜歡這種色彩風格
但因為這樣就聲稱一些不存在的東西,就不符合事實了。
就又落入玄學的範疇了。

兩邊都可以玩,倒是不用選邊站,然後過分吹捧自己的選擇
玩過許多老鏡後,我偏愛Leica R的散景與色彩,老福雖成像軟了些,散景也很有味道
但我也很滿意Otus的散景與解像力表現,同時也垂涎著ZM35 1.4、15mm 2.8
要是非要選邊站,我可就為難了,呵呵。






寫實製造 wrote:
現代鏡的解像力無疑是高出老鏡的

所以呢.......

立體感那張可能我沒放原圖會有點誤會.......補上原圖
_DSC8372 by super_junk89, 於 Flickr

其它沒圖我就懶得說了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