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都是一格格的像素構成
目前大多的螢幕本身也是類似如此,由幾個不同顏色的像素構成一個"顏色"
所以遇到這種漸層的時候,難免會有斷階的現象
如果要後製加強對比的話,那這情況就會更明顯
類比是完全連續的,顏色基本上無法量化 = 無限大
而數位的東西則是完全量化的,通過RGB的濾色片組成 n 個顏色
所以第一關(拍照)就已經是數位了、接下來還有第二關(顯示器)也是數位
所以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斷階的可能
如果經縮圖的話,那就又是第三關了(樓主的圖1,在flickr上的1024大小,其實也是flikcr縮圖後產生的斷階)
其實像大家常聽到的摩爾紋也是數位感光元件的一種特性
成因也是來自像素不是完全連續的,而是有一定數量,遇到某些重覆或是細微的地方就容易有這個情況
只是通常我們會予以忽略,甚至很多人根本已經習以為常了。

Seashore@flickr by Zakof photography
這張是底片拍攝的,雖然一樣是經數位掃瞄,但是畢竟掃瞄的時候是三個ccd對每幅底片花了數秒鐘才完成的結果(每台底掃的方式不太一樣)
與數位相機感光元件的幾百分之一秒內要完成曝光是不太一樣的
但數位化後的結果,也只能稍做參考

(這張..是LC-A拍的)
底片與數位的不同,對我個人來說,就是它能真的補捉到那更細微的部份、並且沒有任何修飾更相對真實的呈現(天色狀況、膚色...等)
我想這也是許多人(跟我)繼續拍底片的一部份原因。
最後補充一下,我個人數位底片都拍,對我來說,拍到什麼樣的畫面才是重要的
至於樓主我想還是放寬心點,上傳FB(破壞性壓縮)、或是有的人只用小手機看您的照片
都是很有可能出現斷階的情況的。
畢竟每個人用的螢幕都是不同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