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44980+34980=79960
這樣子的組合,性能上的差異應該不大吧。
6D跟A7的機身性能,不多也是在同一個等級,伯仲之間啦,
相同規格的2470 F4的鏡頭,
Canon家的L紅圈圈對上SONY的蔡司藍標,
應該是不會有誰污辱到誰的問題吼。
但是6D推出已經接近一年,
價格又經過幾次降價,
目前這樣組合起來要94900(公司貨訂價)
A7還只是最新發表的產品,況且還不是KIT優惠套組
公司貨訂價為79960。
價差有14940呢
15000可以做什麼呢?
不好意思,我只想到可以吃300個50元便當

jenhoxen wrote:
絕對不如幾十年累積的knowhow+技術人員薪資+複雜機械結構成本高.
嵌入式微鏡片的使用範圍及效果,比之真正相位對焦模組相差尚遠
你到底是要講"內嵌相位差對焦"還是要講"微鏡片"啊!?
那個微鏡片是拿來改善感光元件邊角的斜射光"畫質"問題的, 跟對焦可沒什麼關係.
frenkychung wrote:
咳咳...這一點各家...(恕刪)
沒有喔
那個應該是D800E。
就小弟觀點來說,價位與成本向來並不是比例關係,大部分產品價位是根據自己市場價值評斷,通常都會比實際成本高上許多,否則哪有利潤可以做其他看不到的花費。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個產品往往是很主觀,需要與喜好命中就自然感受是不同。
對於那些分秒必爭的職業或需求的人,即使差一點就是天地差別,往往可以選擇的產品選項就只有那些。
對於那些對於35mm系統有所執著,但又想要輕量包袱,轉接使用等,那這台就是。
甚至更進一步推延下去,當初PANASONIC開始無反系統,使得後來大半日系廠商都先後跳入,現在SONY打開35mm無反之門,會出現怎樣局面。(像OLYMPUS發言就有<不排除發展FF>)
假設現在市面變成CANON NIKON SONY FUJI OLYMPUS PANSONIC PENTAX等都被迫出自己35mm無反機身?
SONY這次並不是突然出現,而是很早2012年就已經有謠言在傳在發展35mm機身。
無反和DSLR最大差別是,本身歷史很短,需要的數位機身的技術是比較不會觸碰到像DSLR專利問題,空間是相當大。
frenkychung wrote:
咳咳...
這一點各家FF立場不都一樣嗎?
請問您有看到低於45000的其他家全幅嗎? 有的話請舉例
如果沒有的話,怎麼不去質疑其他家賺很大?
第二點 , 您忽略了拿掉低通濾鏡以及3600萬Cmos成本的設計
要不要順便去看看D600 跟D800的價差呢?
您怎麼沒順便問為啥D800 沒低通濾鏡了還比較貴?
35mm格式感光元件良率低、成本很高的問題,這點各家都一樣吧?
SONY跟CANON的感光元件自產自銷,成本應該可以比他廠低些。
假設各廠取得35mm格式感光元件的成本相當,而A7跟A7R省掉部份硬體成本跟組裝費用,
每台成本就是比別家低的,即使攤提縮小機身的設計費用,還是比他廠有價格優勢。
這樣理解應該沒錯吧?
而省掉的硬體費用,從a900的100%視野率觀景窗跟a850的98%價差來猜,
五稜鏡觀景窗的成本應該不是幾百塊台幣而已...
若照樓上講的,6D跟D600價格其實跟A7不算差距太大,
雖然光學觀景窗您可能沒用到或嫌它難用,但它裝在機身上還是需要成本的...
低通濾鏡我就無法理解,只能猜想因為是新技術,而且對成相有正面價值。
所以A7R會比A7多一些錢。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