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ony來敲門:第四幕 α550 五四三隨便講我得承認,我在寫這篇文章的當下,內心是有點激動的,手上的打字速度漸漸跟不上內心激昂的程度。畢竟,我覺得有讓人盡早知道這篇文章的內容,好不容易等到課業忙到一段落的今天,才有機會坐在電腦前,和大家分享接下來的一些相關資訊。也因為很急迫的關係,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有可能會打到比較簡短,還請各位多加包含。在我過去的一些文章中,總是會格外去特別強調Raw檔的重要,畢竟JPG的檔案固然小且方便,Raw檔將持續保有其不可取代性,尤其當現在許多消費者總是將高ISO的雜訊多寡來作為判定機種好壞的一大要素時,Raw更顯得珍貴。當初在測α550時,因為手邊沒有光碟,Adobe也尚未推出相對應的Camera profile來解α550的Raw檔,因此所有的照片都是JPG,自己拍了些Raw,也只能在硬碟當佔空間的米蟲直到手上拿到光碟,慵懶的裝了Image converter。彷彿,來到一個不同的世界。我想把結論說在最前面:如果你拿α500/550,當使用ISO超過400時,請盡可能在狀況允許下,使用Raw檔拍攝廢話不多說,趕快來看圖片。 所有圖片的雜訊抑制都是一般,使用ISO為1600,α550的雜訊抑制只有一般和高,這兩種選項可供選擇。從這小小的縮圖,我想對許多人來說,應該就可以馬上分辨出哪張是JPG,哪張是Raw檔轉出來的。接下來我們更深入的看一下100%的裁切JPG直出Raw檔轉出看到這兩張圖,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高光的表現未免差太多了吧?! JPG的圖片在高光處因為接近過曝而損失了不少細節,而Raw的成果不僅完整保留住高光的細節,在其他部分的清晰程度也比JPG來的好。在轉檔的過程中,我任何數值都不曾調整,很單純的匯入檔案->將Raw檔轉出,就得到如上的成果。Raw的動態範圍和銳利度比JPG直出好這道理我想大家都懂,對我來說,我目前使用者的450D也有這樣的差異,所以我是見怪不怪。但差距大到如α550這般巨大,還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然而,對許多α550/500的使用者而言,這終究是正面的消息。就在此時,我又很乖的記起以前老師說的話:實驗不能只做一次就下定論。我又再做了一次比較,同樣是ISO 1600。JPG直出Raw檔轉出100%裁切JPG直出Raw檔轉出又是Raw檔轉出獲得勝利的旗子。我想,如果再比下去,有可能會比泰拳輸中國功夫那場的回合比數還要慘。既然知道有這樣的結果,我們繼續秉著冒險犯難的精神,去探究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在現今許多使用者將高ISO雜訊度視作一台相機好與壞之間重要指標的同時,廠商很自然的想盡辦法在這領域有所突破,而最快的方式就是運用軟體將雜訊抹除,因此,在感光元件有突破性發展之前,各家在高ISO的戰場,很自然變成在細節與雜訊之間取得各自所認為的平衡。即便Sony這回換上令人矚目的Exmor sensor,但在機身內建的影像處理器中,依舊下了很重的NR(雜訊抑制)。而Raw檔因為沒有經過機身內建影像處理器轉為JPG這道手續,所以保有較多的影像細節。我們來看一下同張照片,也就是ISO 1600下,JPG和Raw之間雜訊上的差異。JPG直出Raw檔轉出同樣的情形,Raw檔保住珍貴的細節,但在雜訊上也相對稍微多了一些。然而,兩者之間雜訊上的差異極為有限,細節和動態範圍卻相差甚遠。我個人是覺得,Sony大可不必替α550裝載這麼重的雜訊抑制,畢竟α550這回擁有的是先天上感光元件的優勢,理論上應該有足夠的威力來擺脫過去α350/300時期高ISO偏弱的情形。此時,又會衍伸出另一個問題,如果是在低ISO情形,還會有這麼強烈的NR,來導致JPG和Raw檔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嗎?用下面這張圖來做個測試 ISO 200100%裁切JPG直出Raw檔轉出我們可以看到兩者在細節上的差異並不大,因此我們暫且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如果在使用ISO200和400這類的低ISO時,可以使用JPG,對畫質不會有很大的影響,但如果使用超過ISO 800,機身內的NR就會開始運作,導致JPG的影像細節因為NR而有所流失,此時,選擇Raw會是不錯的作法,畢竟在雜訊適度增加的情形下,可以換到相當好的影像細節。會先注意到這樣的問題,除了自己瀏覽圖片時所產生的疑惑之外,也來自於在網路上看到某些人在使用α550的高ISO,發文詢問為什麼總是有不銳利的感覺。希望這篇有小小幫助到某些使用者。(LR調色)(LR加暗角)(LR改色)當Sony來敲門:α550 第一幕當Sony來敲門:α550 第二幕:外貌當Sony來敲門:α550 第三幕:內在美當Sony來敲門:α550第四幕:五四三隨便講之Raw檔
真棒的文章 開頭舖的不錯這是第一次令我從頭一字不漏看到尾, 還蠻好看的 呵呵A550也是我覺得同價位的機子裡面 最漂亮的 第一次念頭動到單眼 就是被他的外觀打動的本來在網路上看圖片都覺得單眼長的差不多,無意間在燦坤看到櫥櫃裡的A550~~好美啊感謝分享阿~~
nthomas wrote:當Sony來敲門:第...(恕刪) 我拍的99%都是JPEG直出看了真的很驚訝想說怎麼差這麼多既然自己也是用A550就照著同樣方式test一次鏡頭A16 II,光圈5.6焦段大概25-30左右ISO 3600上腳架,關steady shotjepg模式:標準STD 對比0 飽和0 銳利度0, 高ISO消除:一般RAW與JPEG拍攝RAW 以 Image Data Converter 轉 Jpeg無調整直接按左上角""輸出"",壓縮層級1(高品質),儲存得出來的Jpeg檔大小,大概是直出的兩倍大直接看結果Jpeg直出縮圖RAW轉Jpeg縮圖100%放大比較另一場景Jpeg直出縮圖RAW轉Jpeg縮圖100%放大比較我自己看的感覺是縮圖我分不出來差異細部放大部分RAW轉Jpeg雜訊稍微少RAW轉Jpeg色彩稍微濃Jpeg直出比較清晰結果跟樓主差異頗大我分析一下,發現Image Data Converter 裡面有一個選項""雜訊消除""程式預設是""自動""試著將""自動"" 調成 ""關閉""從Image Data Converter看RAW檔變的清晰,細節也較多(都比Jepg直出好很多),但躁點也多的不像話於是我把""雜訊消除""改成關閉在輸出一次結果如下有光地方還比較好,暗處噪點非常明顯各位自行比較看看吧?想要看原圖的PM Email 給我我的結論是,Jpeg直出有經過相機的調整,優化原廠大概是設計符合比較大多數人的口味,在躁點跟銳利取得平衡有人後製比較厲害,或喜歡銳利但有躁點的感覺,,當然一定要拍RAW如果喜歡原廠設定的風格,就選Jpeg直出吧
狂嘯龍 wrote:CNS 三大家的除塵...(恕刪) 小弟找了一下有關 Olympus & Sony 有關於入塵防止 & 除塵的技術. 看起來兩者使用的技術並無不同, 雖然它們使用的名詞不同.Olympus Dust-free:http://www.olympus-europa.com/consumer/dslr_7051.htmSony Alpha Anti-Dust:http://www.cameralabs.com/reviews/Sony_Alpha_DSLR_A700/anti_dust.shtmlps:1.這裡有找到 2007 年的實測原文出處, 在 2010 年是否有人重新再對新機種測試?http://pixinfo.com/en/articles/ccd-dust-removal/2.Sony 是藉由 '振動' CCD 組件除塵, 但 Olympus 是用超音波. 所以技術上還是有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