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grass wrote:不過新的SONY 3...(恕刪) 剛剛在英文網頁這看到別鏡頭的濾鏡口徑都是標前端front,這隻是標rear無論Minolta版本或者Sony版都是他指的應該就是安裝濾鏡的地方口徑吧 應該不是最前端
sungrass wrote:不過新的SONY 3...(恕刪) 42mm 是尾巴那邊插進去的濾鏡尺寸啦,前面的頭很大喔。其他 400mm, 600mm 也都用 42mm 的濾鏡,500 反好像也是吧。400mm 前方口徑比較小,記得是 95 mm。600mm 那管,前面可是 154.5mm,重 6 公斤多。原來狂大已經回答了,小弟僭越了。
chunwei0207 wrote:我想請問一下板上的前...(恕刪) 底片的寬容度大,所以鏡頭的缺點比較不會被放大,相對的對一些如抗耀光跟低色散的要求也就沒那麼嚴僅鏡頭畫質最好的是在中心的部份,所以當接在APS級的相機時用的也是鏡頭比較中心的位置所以邊緣的問題也比較不那麼明顯但是當用上數位的全幅機身時,感光元件的寬容度小,所以整個鏡頭的缺點就很容易看的出來了其實進入數位年代後的鏡頭很多就有考慮這些問題了,如果是10多年前的老鏡...也就別苛求了還有降畫素是不會解決這類的問題的,但是用APS也是另一個解法
Willien Chen wrote:底片的寬容度大,所以鏡頭的缺點比較不會被放大,相對的對一些如抗耀光跟低色散的要求也就沒那麼嚴僅 ?????????????????? 不是這個原因吧!要看鏡頭的缺點, 用正片照了之後放在幻燈機下看, 那些鏡頭種種的缺點, 如不太佳的解像力, 有缺點的抗耀光, 色散的表現, 在大螢幕之下一目瞭然, 躲都躲不掉, 比數位照的放在電腦螢幕下1:1來看還更加照妖! 鏡頭解像力要破表不用等到數位相機進化到2400萬畫素或是4800萬畫素, 專業幻燈機放的尺寸只要大一點(像教室的黑板前的螢幕這麼大,甚至像電影院的螢幕那麼大), 鏡頭解析度就輕易的被破表了! 如果你底片平常就只洗4X6負片, 偶而放一些到8X12, 那當然看不出甚麼缺點, 這也是旅遊鏡還是受到這麼大歡迎的道理. 但如果是以前常常拍正片去展示的, 你就知道為什麼有人肯花這麼多錢買大光圈定焦鏡, 而且每張照片都要架上腳架的道理了!數位時期跟底片時期有點不同的是主要兩點:1. 感光元件前面的濾波鏡反射系數相當大, 比銀鹽底片還強, 以至於某些老鏡的鍍膜無法理想的處理抗耀的問題(從感光元件部分反射而來的), 所以才會有所謂"數位專用鍍膜鏡"的產生.2. 底片可以很容易的接受光線斜射, 但感光器則不行, 所以周邊畫質以及受光的衰減會比底片嚴重. 但是現在全幅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再加上數位處理往往可以加強周邊的失光和色散問題, 反倒數位越來越可以"偷吃步", 讓鏡頭周邊的缺點盡量的減低.否則, 並非底片對鏡頭的素質要求就可馬馬虎虎, 尤其是正片投影放大之後, 對畫質的要求甚至是比數位機還更嚴格的!
先感謝回應給小弟加分的諸位先進:(依序:) zem0355、狂嘯龍、tim_13x、yenps、藍色水滴、楊小霖、Monte920、monkeyboy、badminton、edc218、blackcafe、huei-tzi ...... 等前輩。還有各位支持的朋友們!Thanks a lot! 謝謝您們~有時無法一一回文,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