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請問大家覺得Sony無反相機會因為Nikon-Z系列發表而更換加大卡口嗎?你希望嗎?


cityusam01 wrote:
個人覺得不論SONY、NIKON、CANON 這幾年相機戰場都不會在中幅上.(恕刪)


Sam兄說得有道理.

中幅 Sensor 以最小的 44mmx33mm 來看是 FF 36x24 的 1.68 倍,實際成本應該接近兩倍,半導體晶片面積越大量率越低,產量越低成本越高,尤其是產量嚴重影響成本,另外鏡頭因應成項圈放大重量體積也同步上升,達到一般使用者無法接受的程度,中片幅做到 f/2 光圈大小就差不多極限了,再做到 f/1.4 f/1.2 f/0.95 大小重量會難以想像,就像 FF 200mm/2 的鏡頭出來試個水溫就沒有之後了,廠商也不是笨蛋會硬推,底片時代 中大片幅底片成本差距不大都無法流行起來了,中片幅應該還是鎖住在專業市場,頂多出個隨身機玩玩

APSC 目前是相機廠商主力產品,前面提到量大成本降下來,又剛好接近消費市場600美元的上限,在短期內FF(整個系統)也無法降到這個價位,說要被取代也是很難,Nikon 的 Z環主動放棄這個戰場實在是太愚蠢了,大眾消費者消費能力就在那邊,你要叫一個對手機不滿想買相機的人花超過兩三萬還是有點難度,我觀察許多朋友住豪宅開保時捷但買個 EOS-M 就很滿意了

M43 我覺得很尷尬的定位,因為售價跟 APSC重疊了,目前還能用錄影打開一條生路,當8K 出來之後 M43勢必面臨像素密度問題無法進入8K市場 (目前 RED 8K super-35 比 APS-C還大一些) 繞射極限和熱噪也不是那麼容易克服的,以目前態勢大概剩五年光景

一吋或更小的應該會蓬勃發展,或許是多鏡一底 或 多鏡多底 的封裝方式,一寸作主鏡頭 1/2.3 做副鏡頭之類的,目前AI剛起步需要大量大量影像資料輸入,不管是車聯網物聯網,這塊餅大到比目前手機產業還大,無反戰爭打得火熱,但實際影像市場這邊才是主戰場




根本唔可能發生!!!!!!!!!!!!!!!
改變接環,唔可能。
klhbill wrote:
Sony A7及A9...(恕刪)
Nikon Z 高貴很貴的價格加上了無新意的規格
還有少之又少的鏡頭, 要跟SONY拚無反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Simple is the best
其實如果要接近"正片(幻燈片)的像素,以下論壇第四個回覆說的是最正確,24MP只能最接近底片,但跟"正片"還有一段距離!
https://photo.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30745/what-is-the-equivalent-resolution-of-a-35mm-film

潛出水面 wrote:
那照你的感光元件比...(恕刪)


M43單機身大約1萬5左右是比較合理
當然有特殊功能或旗艦配備的GH5與E-M1那些當然例外

我現在比較擔心反而是RICOH / PENTAX 再有沒有能力可以加入無反大戰或在下一世代生存到
如果有留意Ricoh 上年母公司財赤非常嚴重
ricoh 連grblog 這樣超低成本的網站都關掉
如果不是今年有機會推出gr3,相信不會再在fb 上推出gr page

就上面幾位師兄所言
下一世代,就是鏡頭、sensor比試的年代
pentax/ricoh就是這兩樣也缺了
你看看K1 新的zoom鏡是用tamron、50/1.4 用tokina 代工
連50mm 標準段都要使用外來設計
鏡頭開發能力還余下多少
經過幾次收購、重組,原本pentax不少鏡頭設計師已去了tamron

GR3 推出的時間亦已經推遲了約一年
雖然有機會在photokina 發佈,但現在還是沒有什麼新聞風聲等等

如果ricoh 母公司主業大賺錢我還是樂觀一點,現在看似只余下一點
pentax q、theta 亦比手機相機打擊了不少

我自己還是期待著gr3 推出,但還有沒有gr4、gr5 的推出
已經不敢再想,但求GR3可以完善一點,可用4-5年已心足了

竇立德 wrote:
這是兩家公司本質問題
電子思維 VS 光學思維
SONY是用電子方案解決它光學較弱的問題
NIKON是用光學方案解決自已電子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



我的看法不同喔,
你這樣的說法是把問題簡化讓一般對相機望而卻步的人容易了解。

但這樣想可能把索尼給看得太扁了....

既往相機當然是光學工藝與超精密機械的結合體,
如今"超精密機械"這部分被電子科技給取代....
不僅相機工業,世界上所有工業都走相同趨勢,

而且不僅是"取代",而是狠狠的超越了超精密機械能達到的範疇,
把快門、對焦、影像擷取、影像處理這些功能塞進製程越來越進步的晶片裡。

其實換個角度看,電子工藝也是超精密機械的範疇
而且是超超超超超超超超超精密,奈米等級的元件組合、一個出錯就是幾億幾億的報廢。
這樣去想像,有朝一日,許多精密機械被電子給的超越,也是理所當然的。

索尼當然是當今電子技術的最高峰,
相較於光學工藝、電子工藝還有許多進步空間跟發展的可能性,
並不是索尼不重視光學系統,
在我看來,光學索尼已經漸漸追上傳統光學大廠了,
發表的鏡頭裡面,有哪個環節是輸人的??
目前就是超長焦還打不過別人,然後鏡頭貴可能產量設限或者良率問題所致。

相對的,
尼康其實沒用光學解決任何電子問題,
頂多只能說其反光鏡對焦已經做到世界第一、進無可進了,索佳都是被巴假的。
大砲鏡頭比較不受F小卡口長法蘭矩的限制,目前也還是世界第一。
然而反光鏡對焦還是被OnSensor對焦給追上了甚至有點超越,
還能夠用IBIS,反光鏡系統根本難以達到。
消費級別的光學技術水準,尼康已經很難有優勢了。

簡單來講,
並非索尼用電子思維、尼康用光學思惟這麼簡單的兩極對比,

而是尼康受限或者不願投入研發技術,
同時索尼正在光學/電子兩端策馬奔騰的緣故吧。










cityusam01 wrote:
就上面幾位師兄所言
下一世代,就是鏡頭、sensor比試的年代
pentax/ricoh就是這兩樣也缺了
你看看K1 新的zoom鏡是用tamron、50/1.4 用tokina 代工
連50mm 標準段都要使用外來設計
鏡頭開發能力還余下多少
經過幾次收購、重組,原本pentax不少鏡頭設計師已去了tamron


pentax DFA*50mmF1.4已經上市了!Tokina opera 50mm F1.4只看到影子......

懷疑Tokina使用Pentax的專利做鏡頭
不用懷疑,pentax dfa50/1.4 就是tokina 鏡頭
始終Pentax 賣未給ricoh 前是hoya ,hoya 下有tokina、kenko等等
pentax apsc 年代,tokina 已經代工或合作生產10-17fisheye 、12-24 等zoom鏡
某程度算是大半個忠實合作伙伴

但各廠的50mm過去都是讓人認識自家品牌的定位或形象
對我來說,k1 要新鏡 要使用tamron 15-30、tokina 50/1.4 的話
缺少了自家廠格或過去pentax 餅鏡或三公主的品牌形象特式鏡確實有點可惜

我對k1 機身的設計、手感、cp值給序非常高的評價
每次想到想買來試試先,就想到鏡頭未必配合到36mp sensor 的要求
雖然你說舊有3公主還可用,但要新鏡就暫時幾棵已出的鏡頭太過巨大了
真心希望pentax、ricoh 可以在無反年代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覺得SONY E卡口當初主打的是輕便好攜帶, 雖然這一次NIKON卡口較大, 但我覺得以相同的135mm全符CMOS 來說, 都是一樣的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