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A7,一些使用心得(11/20 更多G21測試照

diffusionless wrote:
實際上A7是不會那麼差...(恕刪)


這幾張 A7 的照看起來比較像是手振. 因從中央到邊緣都是糊. f8, f11, f16 那機張才沒問題.
等收到機器再來測, 35/2A 我剛好也有一管

這個看來不是晃到就是沒對到焦.
中央 100% 640x480裁切, Leica 35/2A F2

sunnazi wrote:
『個人』覺得邊角畫質...(恕刪)

sunnazi 大:

其實兩個要修正的路是不同。

對於A7來說,需要改善邊緣畫質影響,那就是要從感光元件濾鏡下手,也就是拿掉光學濾鏡,只是這樣可能會有影像原本焦平面位置,會不會有其他原廠設計問題。


而A7R則是要針對微鏡頭但這個應該是做不到,所以只能從使用軟體來修正,可以修正多少與花費功夫就不曉得。



PlayMemories Camera Apps "Lens Compensation"



Youtube 連結

搭配機身內建的銳利度跟對比度微調,應該可以輸出堪用的照片吧。。。
phuang3 wrote:
你應該換個方式想,一台數位相機任你按快門,300週後你獲得了多少精彩照片? 技術提升了多少? 省了多少錢? 攝影創意無限,不應該被洗照片成本給限制。


重點不是無限盲拍拍多久會回本,而是最好的全都留在底片了吧,那些鏡頭的表現,那些成像的階調
不要跟我說數位一張和底片一張同價,這對我來說是芭樂論述
如果數位拍的出底片的好,跟一台車一樣貴,性能爛到爆,我也買下去

M9不會跌因為他沒完全被取代,但我不相信M10不會跌,還有M9/M10都沒辦法取代M6/MP

sota919 wrote:
這幾張 A7 的照看...(恕刪)

sota919 兄:

是有這個可能!


只是您應該是沒有做過器材測試,所以無法體會。

像這種要精準畫面無誤差的測試照片,大都是使用腳架,而這些都是手動鏡頭,本身這種主題都是直接對焦無限遠。
也就是都是固定同位置,然後只調光圈與按快門,這樣一顆顆測試。


F2 1/1250
F2.8 1/800
F4 1/400
F5.6 1/200
F8 1/100
F11 1/50

如果是手震,怎麼會快門越慢越清晰?
前面所謂手震,不如說比較像無限遠都跑掉感覺。





biaw78 wrote:
重點不是無限盲拍拍多...(恕刪)



勿無限上綱,沒人會搞無限盲拍,快門也有壽命的。玩攝影最終要的是照片,不是維護機器的殘值。因為拍底片成本高所以拍下的都是好照片? 這論點可不可以成立,想一下就知道。

phuang3 wrote:
勿無限上綱,沒人會搞無限盲拍,快門也有壽命的。玩攝影最終要的是照片,不是維護機器的殘值。因為拍底片成本高所以拍下的都是好照片? 這論點可不可以成立,想一下就知道。


但你買的是二十多萬保固和一般3C產品一樣長而已,而且期望壽命不太高的機種
一點都不想在意殘值,但底片拍起來比較好也比較划算還是事實

追根就底如果每一張有思考過再拍,我還是不相信一天可以拍多少張,只要拍到自己拍了那些都快記不得了大概意義就不大了,更不用說你那猛拍技術會進步的論述

diffusionless wrote:
如果是手震,怎麼會快門越慢越清晰?
前面所謂手震,不如說比較像無限遠都跑掉感覺。


diffusionless 大哥:

光學我是門外漢,鏡頭玩過的也很有限。但是 L35F2A 這現象在我手上的他廠手動鏡也有類似的問題,光圈全開無限遠成像超鬆散的,但是隨著光圈慢慢縮小,畫質逐漸提升上來。因為我的手動鏡來源都是二手居多,鏡頭中間經過幾手、鏡片鏡身作過那些處理我也不清楚。

這會不會是鏡頭本身的問題,而不是感光媒材的限制呢?
diffusionless wrote:
sota919 兄:...(恕刪)


謝謝 diffusionless 的說明. 邊角有些慧星像差的問題, 中央並沒有, 只看邊角會誤以為是晃動.
再看了一次所有的測試照片, 無限遠模糊有幾顆, Leica 50/1.4A, Leica 35/2A, VC 35/1.2. 懷疑是無限遠沒有合焦. 這應不是鏡頭問題, 可能是測試者沒注意到, 他的重點可能是紅移.
縮光圈因景深變深, 所以影像會隨縮光圈而合焦.

轉接環在選購時要特別注意, 有些有近拍功能的轉接環會有垂頭的情況. 會造成無限遠不合焦. 我手中的轉接環也是, 如果鏡頭較重, 必須扶著鏡頭或水平向上, 無限遠才會合焦.

我特別注意到的是 Leica 50/2 及 Leica 50/1.4A, F2 時, 中央及邊角狀況接近, 印象中 50/1.4A 應較好才是.

sota919 wrote:
謝謝 diffusi...(恕刪)

sota919 兄:

這個不會是鏡頭問題,如果是鏡頭問題就不會有因為在不同機身而有不一樣表現差異。

這裡面得轉接環應該是同一個,轉接環本身是會有誤差問題。
因為在製作時候寧願讓無限遠再往回走,也不要過頭而無法對焦無限遠,因為精準無限遠位置是需要高精密校正。
不過,這裡整體問題主要是在於感光元件前面這些濾鏡,IR/UV與OLPF影響。


也就是這些都是有折射率的光學濾鏡,就相當在焦平面上面放一片鏡片一樣,這些影響是很大。
有印象應該還記得Leica M8 Solution

也就是當初LEICA其實最困難是面對感光元件特性與RF不同時期設計鏡頭問題。

而A7R並不是少OLPF對於解析,而少了厚度佔最多OLPF濾鏡,所以本身這種問題影響就小很多。

A7R + leica 35/2 asph
F2
F2.8
F4.0
F5.6
F8
F11




也就是這裡面表現通常是和RF設計有關。


較長焦距或近代設計鏡頭,A7與A7R光學差就比較沒有那麼巨大,只是同樣A7R的微透鏡設計影響還是同樣較明顯。
上A7下A7R以LEICA 50/1.4 A比較
F1.4



F2



F2.8



F4



F5.6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