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Sony Planar T* 50mm F1.4 ZA SSM‧測試報告

二線性與否主要取決於球面像差修正是否修正適中
而不同的拍攝條件(距離/光圈等)都會有影響
所以要調整到在各種情況都修正適中幾乎不太可能
這也是為什麼Minolta直接用特殊的光學設計才能造就STF完全無二線性散景的能力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jasonli wrote:
感覺第一張湖邊的測試...(恕刪)

jasonli 兄:

這個問題確實存在!

過去是自己調整無限遠時候就知道這個問題,下面是最近新買SIGMA 35/1.4在D800E F1.4開放光圈測試結果。


微偏紅
微偏綠

在調焦過程就會看到無限遠位置影像,從紅到綠邊變化,也就前移與後移,在微量變化時候是還好些。


但嚴重時候偏紅,影像就變成

個人長期用過(MP50, Canon 1.2L, 50/1.4 ZA,50/1.4 ZE),分享一些個人50mm鏡頭的使用感。
事實上在我用過的幾隻50/1.4, 1.2 鏡頭裡面,50/1.4 ZA已經算最好的(MP50也很好,但光圈只有F/2.0)。

[Canon 50/1.2L]
- 開放光圈時中央部位的解像力還不錯! 雖沒到銳利的程度,但對於細節可以交代得很清楚,顏色也不會像
50/1.4 ZE 一樣會變淡。
- 除了中央外,畫質很鬆散,縮光圈到F/8也不會有太大改善。大概是為了對F/1.2最佳化做的犧牲。
- 惡名昭彰的focus shift。

[50/1.4 ZE]
- 採最傳統planar設計沒有採用任何特殊鏡片,開放光圈時球面相差很明顯,幾乎等於柔焦鏡了,而且色澤會變淡。縮到F/2.8以後才開始變扎實。
- 二線鏡最嚴重
- 縮光圈到F/2.8以後,畫質的扎實度嚇死人! 從中央到最邊緣都非常銳利扎實! 可能是這三支之最(非科學比較,因機身不同純粹是個人使用感)

[50/1.4 ZA]
- 開放光圈時畫質偏軟,但是不會像50/1.4ZE一樣顏色變淡。
- 縮光圈到F/2.5之後畫質開始變扎實。
- 散景比50/1.4ZE好很多,不容易出現二線性。
- 表現用起來覺得最平均。開放光圈時有一定的解像力而且色澤維持得很好。縮光圈後邊緣也可以得到扎實的
畫質,不會像50/1.2L一樣縮光圈也沒藥醫。(不過這樣比也不公平,人家有F/1.2)


感覺起來planar架構的鏡頭已經發展超過一世紀,在成本受控制的範圍內各廠商能做的最佳化差不多都作了,因此進步空間有限。
真的要有大進步,可能就要像Zeiss還在發展中的55/1.4一樣,捨planar而就distagon。
我很想知道那個原木掛鐘要到哪裡買??
(我很確定我不是來亂的...)
先前拿到此標頭,就有預感,樓主此篇一出,個人註定成呆子,果然,呵呵!
不過還是謝謝樓主熱情測試。

其實也很想知道 A99 +50ZA vs 5D Mark III +50L 的同場較量。
同是全幅機身,有效像素相近,而鏡頭焦段相同、價格也相近。

照片很多張蠻毒的,但看到價格四萬多有清醒一點了
人像的發色好像不是非常優越?
還是我螢幕不好的問題?有幾張好像略為灰暗(?)

nsx0831 wrote:
請問吉米大有用Liv...(恕刪)


我的也是要微調才準焦
這是解毒文吧!與期待的差很多也,還是50mm的鏡頭光學品質就是這樣,撇除大光圈的迷思2470za焦段的50mm光學品質會不會比50za好啊?!

因缺貨還沒入手,看了吉大的文章,突然淡定了~
對了,先前有一篇稍稍讓我欣慰的小品文 (來自dpreview.com/forum 攝友分享文)
哈哈~我又何必靠他人心得搞自慰呢?還是自個去拍得高興就好!

ps 個人喜歡pchome.net 的簡測裏那張人像。

吉姆林 wrote:
定焦大光圈的鏡頭,一...(恕刪)


其實我有一點一直不懂....

為何"開放光圈"畫質....

一直不找個"平面"來測試.....

這樣"景深"產生落差....

測繪準嗎?


上一篇SIGMA 新鏡頭的測試文....也是如此....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