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

M43鏡頭真的全部都有比NEX小"很多"

abule wrote:
PS : 追求知識辯證中請不要把道德觀加進去強化己方說服力,在我看來這樣更不道德,你
可以要求網路禮儀,但不能往自己臉上貼金 !...(恕刪)


最後幾段有點半開玩笑啦~~
也不可能幾個S控的行為就把所有S用戶都打翻船,
然後,
其實也沒有往自己臉上貼金~~(應該是往kevin^^大臉上貼金XD)
輕鬆看別太認真囉~~
主要是認為說無風不起浪,
不能單方面說是M43的人愛來S家戰,
不然其實M43和S好幾個月沒這種筆戰大樓了吧?(還是我沒看到?XD)

tchung1101 wrote:
這些圖都打不開
還有 我拍的是JPEG直出
不是解RAW
很多網站的測試圖是解RAW的...

你是M43用家 要查證還不容易
借一個來拍看看不就好了?
前面也講過 我也希望有這個鏡頭的人拿自己拍的照片比看看
也說不定我買到的是鏡王 ...(恕刪)


不好意思,上面那個圖片連結是我失策,
沒想到eprice的圖片無法外連,(印象中國外評測網站好像都可以?)
真可惜無法如此幫大家整理,
想看圖的話,可能要自己上eprice的網址找了,
但因為同一頁面中還有別顆鏡頭的實拍,所以可能要自己慢慢找,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Oscar大這一系列都是JPG直出。(看發色也感覺是JPG直出)
也許tchung1101大大真的買到鏡王吧...

http://www.eprice.com.tw/dc/talk/1302/19124/1/

http://www.eprice.com.tw/dc/talk/1302/18663/1/

先聲明,我不是要引戰XD
只是提供一些資訊而已~~


突然發現我這篇剛好是第450篇耶...
450不是某位大大的ID嗎...
總之,大家還是喝口水休息一下吧~~
已經45頁了,該下檔了...謝謝大家辛苦的演出XD

請到後臺領雞腿便當(誤)

leeleetw wrote:
是看厭了?還是看不懂...ifaung說可以從MTF曲線mapping出MTF50直方圖,目的是證明他沒誤導人。
而我跟他說他辦不到,請他快mapping,目的是證明他誤導人。
那麼...
在lifaung貼圖打自己臉、找個藉口退場之前,
請問他mapping出來了沒有?^^(恕刪)


看厭了是因為你在這版上寫的"MTF"出現了好多好多。

看不懂是因為從來沒想過要懂,我又不是器材控或賣家,看懂對我拍攝沒有多大用處。某大放上的變形率圖比你說的MTF直覺易懂許多。如果你是以為因為我看不懂而覺得自己比較利害的話,隨你便。我沒必要看懂這種數值分析出來的圖表,我會比較喜歡製作這些用來分析的數值。

就如某大所說的,你要討教的話,還是去外面開個版自己慢慢討教吧!比起你自己去證明,不如找多幾個可以證明你說法的人比較快。

本來不想去明白什麼是MTF圖的,為了不被別人唬爛,還是去查了資料。


關於"MTF曲線mapping出MTF50直方圖",這本來就可以。只要MTF曲線圖的資料充足,MAPPING成簡單的MTF50直方圖不是不可能。但是要找齊一顆鏡頭中某焦段所有光圈的MTF曲線,找這樣龐大的資料,就為了證明MTF曲線能不能mapping出MTF50直方圖,你還真是強人所難。你要做的話也可議,把所有光圈MTF曲線中50%的值找出來,就可以MAPPING出MTF50直方圖。要更快一點,直接用MTF-50的曲線圖用軟體切換成MTF50直方圖就好。

但是了解到最後,原來MTF50直方圖的訊息少得可憐,拿來比較鏡頭真的太隨便了。連resolution和acutance都無法查看區分,要怎麼看鏡頭好壞?看照片可以直接知道照片是否sharpness,看圖表結果是不能得知鏡頭拍出來是不是會比較sharpness的。

good69 wrote: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Oscar大這一系列都是JPG直出。(看發色也感覺是JPG直出)
也許tchung1101大大真的買到鏡王吧...


今天早上 在帶家人去天元宮前 整理相機時 忽然想到去年在測試14mm時
我把G3的"智能解析度"關掉了 而它預設值是Normal
為什麼要把它關掉呢
因為就Panasonic方面的解釋
智能解析度(Intelligent Resolution)是能讓照片看起來有著更高的解析度
而且會照片中邊緣 紋理 平滑面做不同的處理
這看起來不是單純的銳化
而像是數位變焦一樣"無中生有"的演算法
要測試鏡頭的話 怎麼能讓無中生有的演算法干擾結果?

於是我趕快拍了兩張測試照
智能解析度一張Normal 一張關閉
場景如下



中央截圖(智能解析度關):



中央截圖(智能解析度Normal):


結果很明顯 智能解析度會讓照片看起來更銳利
那些網路上的測試照 智能解析度應該是打開的(因為預設值是開的) 所以看起來比較銳利
我的測試圖智能解析度是關的 所以銳利度跟E16差不多 符合photozone.de的測試結果
所以我似乎沒買到鏡王....
boss兄也不用找證據了 因為智能解析度的確會讓人有能打敗NEX絕大部分鏡頭的錯覺
看來智能解析度就跟數位修正一樣 Panasonic又一次用機身的演算來彌補鏡頭的弱點
(不過至少可以關掉)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就見仁見智了....

baphomat83 wrote:
...關於"MTF曲線mapping出MTF50直方圖",這本來就可以。只要MTF曲線圖的資料充足,MAPPING成簡單的MTF50直方圖不是不可能。但是要找齊一顆鏡頭中某焦段所有光圈的MTF曲線,找這樣龐大的資料,就為了證明MTF曲線能不能mapping出MTF50直方圖,你還真是強人所難。你要做的話也可議,把所有光圈MTF曲線中50%的值找出來,就可以MAPPING出MTF50直方圖。要更快一點,直接用MTF-50的曲線圖用軟體切換成MTF50直方圖就好。...
本來就可以=強人所難? XD

下面2組圖,分別是PhotozoneMTF50和SONY官網MTF曲線。
不強人所難、不要求所有光圈,只要MAPPING!出F/2.8那一欄就好。
請吧!


leeleetw wrote:
本來就可以=強人所難...(恕刪)


你得先確定Sony提供的是「實測」數據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Horology wrote:
你得先確定Sony提供的是「實測」數據

不苛求結果數字跟Photozone吻合,
把你們神秘的mapping!過程列出來即可。
Horology wrote:
你得先確定Sony提...(恕刪)


同意,SONY先前提供的數據就被大肆質疑過
甚至有熱心前輩寫信給德國ZEISS,結果對方回覆不便表示意見,因為SONY官網上的數據顯然超越光學極限了
leeleetw wrote:
不苛求結果數字跟Ph...(恕刪)


ZM50mm F2能不能mapping???
Photozone是不是在GF1身上測過這管??

那條貼在50%上面的,為什麼Photozone GF1測定出來會超過Zeiss標稱的極限??

前面不是已經算給你看過了??大概只有800-900線的東西,可以算出來2K線
中央到周邊應該是畫質不減損的結果掉很大

到底問題在哪???我認為的兩種答案,就是從Zeiss文件裡撈出來的,也是因為如此,我不喜歡看膜擬的MTF

我對於三根棒棒也不是很有興趣,畢竟會被機身銳化程度影響;由量產品實測的Lens MTF才是我想看的東西

想當憤青的話,請繼續...
----

至於本大樓有想了解MTF意義的,小弟不才,不夠leeleetw大師的格
要馬是leeleetw大師給各位開釋,或者看看H.H. Nasse@Zeiss寫的那兩篇也行

MTF,現在日商都是玩爽的,標稱數據可以看些2000年以前的鏡頭
Photodo有對這些鏡頭作過MTF的群測,可以和廠商公布的MTF對應看看,Contax即使是京瓷的產品也能和Photodo測定結果符合
其他的不論是Canon/Nikon/Minolta/Pentax/Mamiya都有相當差異

回到這棟樓,早在百篇前就已經有結論了不是嗎??
要小,那你可以選M43,因為小巧是應該的(片幅與成像圈)
可以接受大些,轉接彈性也比較大的,你可以考NEX(片幅相對大,且鏡後距更短)


屁了這麼多,還是先和各位說聲對不住,畢竟小弟之前已經說要退場了
這次,就真的退場吧(簡單的說,leeleetw你贏了,我閃了)
換算的目的應該是要跟膠片相機進行比較,已經是LW/PH了實在沒有必要換算到lp/mm

JB/T7473-94 vs ISO 12233測試基礎已經不同了 !

文章也講得很明白 :

為什麼膠片相機和數碼相機分辨率測試使用不同的單位呢? 我們都知道因為數碼相機的成像器件和膠片相機不同,膠片相機使用的是膠卷,而數碼相機使用的是電子影像傳感器,如CCD或CMOS。 從前面的描述可知,“lp/mm”是個絕對單位,35mm膠片的畫幅固定36mm×24mm,所以可以通過實拍後測量膠片上的分辨率來測量相機的分辨率。 和膠片相機相比數碼相機存在畫幅不統一的問題,用“lp/mm”來衡量數碼相機的分辨率可比性不強,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PIMA就想出了用寬度連續變化的一組線條而不是像膠片相機一樣使用獨立的黑白線條組來測試,用相對"圖高"來代替絕對的線條尺寸,用LW/PH這一相對意義的單位來解決不同數碼相機因為畫幅、像素數不統一難於比較的問題。

以前從來沒想過要去換算,剛剛試著照文章換算過,答案我也搞糊塗了現在變成對MTF

有恐懼症,又打回新手村了 ! leeleetw與lifaung二位都是高手是被這串戰樓給害的,你們的

文章很有可看性,可惜被兩邊戰火給攪局了,我也希望有機會能再開一欄來討論MTF !

LW/PH= 2 × lp/mm ×圖高(mm) PS:(圖高=APSC對角線長)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CN&sl=auto&tl=zh-TW&u=http%3A%2F%2Fwww.chinacamera.com.cn%2FShowArticle.asp%3FArticleID%3D392


上面2組圖,依序是你貼的ZM50曲線、Photozone的ZM50+NEX
老規矩,不強人所難、不要求所有光圈,不苛求數字吻合...
不過結局一樣,你永遠mapping不出來。
lifaung wrote:
回到ZM 50F2 @F2是否在0/5mm的區域可以確認他的LP/mm剛好是40,且LP/image height為400,LW/PH約略在800不過看起來GF1的解像力高超,似乎可以超過這個值呢,且明明只有到10mm卻有畫質大量下降的狀況...
ZM50mm F2@ F2的時候,MTF上面看不出來這情況,到10mm應該解像力是相同且平均的,到底是發生了甚麼事情??
可以教教我嗎??

因為你所謂的mapping,說穿了就是將曲線的lp/mm換算成lw/ph,然後等直方圖自己長出來。
問題是我早跟你說過,同一條曲線lp/mm永遠相等,所以你腦補的mapping法只會得到同一個數字,讓該鏡頭+機身成為中心到邊緣lw/ph完全相等的神機神鏡。
...任何實際測試,lw/ph都不可能有這種結果。

觀念正確的話,就會回頭思考mapping是對是錯。
但你相信自己的前提絕對正確,所以必然是Photozone錯了。
而你的前提是什麼呢?
就是你幻想的:
MTF chart可以mapping成MTF直方圖!!MTF chart可以取代MTF直方圖!!

我不是高手,讀過mtf文件根本稱不上高手。
雖然知道abule沒惡意,但被拿來跟你lifaung相提並論,我反而覺得是我輸了XD
這倒無所謂,觀念有釐清就好,我也去領便當囉^^
  • 4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