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我覺得A7三代機握感比R機跟Z機好啊,怎麼大家都說SONY握感差?

握感不是只看握把大小
形狀才是決定性的關鍵

sony從A100的握把設計就是非常好握了
同期它廠的同級機握把實在毫無握感可言
當時也沒聽過有誰在抱怨

到了NEX時代
很多人看3、5系列機身超小, 握把超短,就批評握感差
可我OPS三家無反都有實際在用
就覺得NEX5的握把比OP廠大多數機身還好握(僅次P家G系列)

無反的sony在握把方面, 個人是覺得沒問題的
但有一點是應該要考慮修正
就是雖然握把深度夠, 但機身寬度太窄
導致手指擠在鏡頭跟握把間的縫隙, 不夠舒適
同時E環的鏡頭釋放鈕又配置在此處
裝卸鏡頭時也稍嫌侷促

中低階機為了便攜性, 可以接受這種狀況
但到了A7R A9之類專業、準專業機身
應該適度加寬機身,讓操作便利性提高
不用多, 機身寬度增加10mm就會有顯著差異了
握把是不是那麼高科技很難做的事啊...?

我要來發明一台可以客製3D列印手把的機器,
模型握一握馬上列印出來幾分鐘的事...
底座型的握把應該是原型機以外的事吧?
不是在討論三機的原始設計嗎?

原始設計以外的東西
不管原廠副廠,都算是一種好康分享
只是若包含那些,那這個討論串的意義?

看看M43、APSC、FF的無反小機身
那些精美好用的握把
上去就沒拆下來的人真的不少
代表握把是有其意義的
也就是握感是重要的
有時回頭一想,那當初要的小而美呢?

如果用了某些鏡頭,不管用不用握把
事實上就真的很難小而美

後出的這兩家,吸收了別人這些即有的經驗
還不做一些應對
那就真的白廢了稱霸的這幾十年的歲月了
後出的這兩家還不約而同採用單卡槽
真的白廢了稱霸的這幾十年的歲月了

體積小的可上握把~~但體積大就不能變小了
真的對握感有強烈需求會去裝皮套或是握把改善
但我手小不覺得握感差到哪

Leonarka wrote:
底座型的握把應該是...(恕刪)
從5D2轉過來A7R3
當初也怕所謂握感差,但實際沒想像中差
握感這種東西很難說
我剛從A接環A580及A57換到E接環A6000一開始也覺得機子好小
但只是覺得機子很小而已 也沒難握到那去
反而是手是就很自動的找適合的握法來握
每個人手大小不一樣
男生女生不一樣
握的方式也不一樣
小的機子變大簡單啊
加握把或是把手就好
不然就是鐵人膠帶貼厚一點XD
而大的機子要變小不可能
機子無法改變的話
就自己改變握法而已
習慣後就沒什麼了
我要塞進小的包包如單肩包
小的機子就很簡單做到
多出來的空間我還能多塞一些東西
我覺得真的不是很好握
因為我的習慣是 單手持+閃燈+柔光罩+補光燈
不過可以透過加裝 底座皮套 改善 (但金屬底座後下方邊角太硬,拍半天手掌會紅腫受傷)
目前A7R3還在尋求解決方法...........
我想3代機要搭配 小指把 (比較舒服)

平時90%使用,鏡頭配重低 韓國G牌半殼皮套則沒有影響 頗舒適

不過真心覺得 EOS R很好握... 人因工學值得稱讚!! 除此之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9Zcy7-SitY


平时携带用快摄手类型的挂肩膀上随时可以拿起来拍,无需手持
需要拍摄时右手只是虚握,主要靠左手托着相机
所以右手小拇指要不要握到把子上没什么影响
潛出水面 wrote:
我覺得A7三代機握感比R機跟Z機好啊,怎麼大家都說SONY握感差?

CN的無反FF比Sony晚出,竟然性能與價格都無法超越A73與R3,唯一能"勝過"的,就只有以體積為代價的"手把握感"了。(感覺,是一種我認為好就是好,你就算不同意也無法反駁的事情)

所以儘管平時拍照實務上,需要[單手持機+中大型鏡頭]工作的人、或場合機會,所佔比率都很低,但在01,這個卻忽然變成一個重要問題了。這好比在討論一般家用休旅車時,風向被轉為一直強調四輪傳動的抓地力一樣。每一萬公里行駛里程裡,必須用到四驅的機會有多少?多少比率的人是四驅重度使用者?是不是跟相機的"單手持機"使用機會與用戶比率差不多意思?

拿一個極為小眾的問題大作文章,就是其他重要事項乏善可陳、只好以此轉移注意力而已,犯不著把它當一回事可也。


(不管哪一家使用說明書上示範持機,姿勢都是近似的---左手才是承重主力,這才是大眾的使用常態)


widther wrote:
CN的無反FF比Sony...(恕刪)

我怎麼覺得第一張的姿勢也是對的?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