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物有所值!Sony FE 24-105 mm F4 G OSS‧旅遊鏡評測(Canon、Nikon、Sigma 同場較勁!)

吉姆大,

我認為如果測試的樣品有品質疑慮,就不應該測才對,有誤導讀者的可能,請參考謝謝。
看了很多圖天空都暴了,A7R3有「睲目測光」可以直幹不怕!

A7R3 + SEL24105G
@ 24mm手持直幹

(清晨路過順手一卡,點按可得原上傳大圖。)

再看一看,它的大觀焦區:

原生X.FINE JPEG-S,原生大圖點按可得。

本圖1:1裁切(720 X 720 PIX):

(這實際上已可看到有晃動到了,但整體觀感還是可用之圖。)

另外,這是加用腳架拍的,已難看到有微晃到(1:1之720 X 720 PIX):

(可清楚看到印刷的壓烙痕跡。)

再來看一看SEL24240;
最近特別用它加在A7R3去打鳥,感受簡直就如SEL24240G
開APS-C原生圖


裁成3:4


1:1之1000 X 1000Pix


原生圖

(原生點按可得。)

原圖裁切成3:4


這頭星芒要棒,要用F5.6、6.3二光圈,而夜間又可曝的比較快,也好凝結快變的彩光與夜間快變雲湧(才不會是糊的一遍);是窮人的步槍--AK47
把Sony FE 24-105 F4 G OSS旅遊鏡評測加入Canon、Nikon、Sigma 同規格鏡頭同場較勁!這對別家用戶沒有實質意義,只有對少數Sony用戶有意義 -- 測試其他三家"副廠鏡"。

不管你的機身是Canon或Nikon或Sigma,也不管這四顆測試結果如何,你都得乖乖買本家(或副廠)鏡頭,不然你想怎樣?你能"選一顆較好的"買嗎?

較有機會與可能性,在看完這"四顆較勁"之後考慮擇優購買的,只有索家用戶(事實上比率也不高),其他的都是看熱鬧、喊冷喊燒起鬨嘴砲而已,在器材選購上顯然無實質參考意義---除非"為了一顆旅遊鏡些微品質差異就跳家"。

四顆同場較勁這種段落內容,創造衝突話題、提高點閱率很有用,主要價值在此。
widther wrote:
把Sony FE 24-105 F4 G OSS旅遊鏡評測加入Canon、Nikon、Sigma 同規格鏡頭同場較勁!這對別家用戶沒有實質意義,只有對少數Sony用戶有意義 -- 測試其他三家"副廠鏡"。

不管你的機身是Canon或Nikon或Sigma,也不管這四顆測試結果如何,你都得乖乖買本家(或副廠)鏡頭,不然你想怎樣?你想"選一顆較好的"買嗎?


你說得對,照我講的Nikon上850、Canon上5DSR、Sigma借到那家接環就上那家機身(它做那家接環自然表示能對應那家的性能),這樣就形成"各人造業各人擔"的局面,不管AF準度還是CMOS解析度對測試結果加分或減分,加總起來都是這個品牌total solution的呈現、也是選擇這顆鏡頭的必然結果;這樣才切合[評比給讀者作為購買參考]的本意。

今天這個測法,通通轉接到Sony,其他家全部喪失數位修正甚至AF的基本功能,唯獨Sony全新代機+鏡火力全開,這和"神鬼戰士"裡面囚犯只能拿一把劍,用肉身去對抗配備全副盔甲戰車還掛刀輪的羅馬士兵有何不同?
jenhoxen wrote:
你說得對,照我講的Nikon...(恕刪)


評測,我一直都認為商業性質,OK。

這支鏡頭,有人說在SONY 101大樓店刷卡買了,但試鏡一換再換,最後說他不要了,這要怎麼說???
jenhoxen wrote:
今天這個測法,通通轉接到Sony,其他家全部喪失數位修正甚至AF的基本功能,唯獨Sony全新代機+鏡火力全開,這和"神鬼戰士"裡面囚犯只能拿一把劍,用肉身去對抗配備全副盔甲戰車還掛刀輪的羅馬士兵有何不同?...(恕刪)


四顆鏡頭畫質進行測試時,機身的「鏡頭補償」功能全都是關閉的唷!

ps.另外有沒有 AF 對畫質並無影響...
吉姆林 wrote:


四顆鏡頭畫質進行...(恕刪)

但是有人會懷疑索尼有無偷補償
jenhoxen wrote:
你說得對,照我講的Nikon上850、Canon上5DSR、Sigma借到那家接環就上那家機身(它做那家接環自然表示能對應那家的性能),這樣就形成"各人造業各人擔"的局面,不管AF準度還是CMOS解析度對測試結果加分或減分,加總起來都是這個品牌total solution的呈現、也是選擇這顆鏡頭的必然結果;這樣才切合[評比給讀者作為購買參考]的本意。

今天這個測法,通通轉接到Sony,其他家全部喪失數位修正甚至AF的基本功能,唯獨Sony全新代機+鏡火力全開,這和"神鬼戰士"裡面囚犯只能拿一把劍,用肉身去對抗配備全副盔甲戰車還掛刀輪的羅馬士兵有何不同?

測試鏡頭各自接上本家機身,這當然很符合使用實際,但這篇文章主題是Sony旅遊鏡測試,不是"四家旅遊鏡大亂鬥",你的意見本身有理,但在這裡建議叫"文不對題",這是很淺顯的事情。

四顆鏡頭都接在索家機身上,正是索家用戶的"實際可能",這是E環事實存在、異於他家的獨特功能。這測試對其他家用戶無參考價值,所以這樣的測試就是"只給索家用戶參考"的,其他家用戶就只能"看熱鬧",就此局部無須多言。

E環用戶可選用鏡頭範圍太廣,常有轉接方面的問題,其中比如"為了一丁點邊緣畫質是否值得付出轉接衍生的代價?"...諸如此類問題一直是少數索家"龜毛用戶"的困擾,至少吉大的測試給了他們一些參考。至於其他沒有E環相機的就別管這篇"較勁"測試了,沒有人認為這測試結果就是其他幾家鏡頭"真正實力表現",最多也只是"轉接到A7R3上的表現"(當中還有轉接環版本變數未探討),如此而已,用不著高唱不公或心急護衛。
國中學作實驗時
老師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概念是控制變因
以前底片時代測鏡頭
不也是用同一款底片測?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其實以價格來說
這四支鏡亦如同 標題所言。各鏡表現和功能各有所值。

而要能全方位拍攝順手,通常必是選原廠鏡。尤其是自動對焦 快準方面。

不過sony鏡 真是一支比一支貴。價格不是一般人負擔起
專業鏡 用更新科技 朝更高價位邁進,似乎是目前的新銷售模式。

反而副廠鏡 在這方面的操作空間就更大多了
widther wrote:
測試鏡頭各自接上本...(恕刪)
E環用戶可選用鏡頭範圍太廣,常有轉接方面的問題,其中比如"為了一丁點邊緣畫質是否值得付出轉接衍生的代價?"...諸如此類問題一直是少數索家"龜毛用戶"的困擾,至少吉大的測試給了他們一些參考。至於其他沒有E環相機的就別管這篇"較勁"測試了,沒有人認為這測試結果就是其他幾家鏡頭"真正實力表現",最多也只是"轉接到A7R3上的表現"(當中還有轉接環版本變數未探討),如此而已,用不著高唱不公或心急護衛。

很有趣的現象是
每當新鏡評比,沒大勝時,肯定被狂酸。
此篇索鏡,反過來狂勝(修正 吉大有提到索鏡的弱項,也有提到 借來的鏡懷疑有品質問題存在),也會引來些不滿。
只能說,看得出此鏡真的超強
___
真的不滿的
某大應該有此實力能自行再開一篇 索鏡與某鏡的對尬
也好大家繼續看看熱鬧。看差距是否真的沒那麼大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