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Commlite Nikon F to Sony E 自動對焦轉接環正式發售

jenhoxen wrote:
我只是想知道,酸399點勝原廠究竟是看規格開心的,還是有事實根據茶看01論壇的各篇,一方面對外"哈哈哈鏡頭用不完"、自己人(就是有買A系列轉接環的)互相之間還不是在唉一代換過一代(買好些個環)、山寨貨品質/公差、metabone到底貴在那裡有沒有比較好什麼的,外人看起來問題就一堆啊orz

認真要尋找比手上系統performance更好、一樣可靠的人,能夠進場嗎?

我沒有酸399點勝原廠
因為這是事實
我不知道你關心轉接的目的是什麼
但是我衷心的勸告你如果你要認真玩NIKON
也非常Care對焦速度跟系統穩定度
就不要考慮轉接
NIKON這個系統轉接起來天生缺點一堆
F-mount各代設計混在一起讓玩轉接有一堆問題要處理
否則也不會A7上市都兩年多了第一個AF轉接環現在才出來
相較之下連CONTAX N這種沒啥人用的系統AF環都出來多久了
更別提巨長的法蘭距讓人對轉接Nikon退避三舍興趣缺缺
至少我是從不考慮把我的幾顆Non-AI/AI/AIS轉到A7上面

如果你只是想酸玩轉接的人也沒必要
Sony E mount轉接後性能再怎麼不如原廠
它就是能夠讓你玩到人類有史以來大部分的鏡頭
有人可以選擇躲在瑪莉亞之牆後面
但不用對選擇出牆探索世界的調查軍團指指點點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lml640707 wrote:
但是我衷心的勸告你如果你要認真玩NIKON
也非常Care對焦速度跟系統穩定度
就不要考慮轉接
NIKON這個系統轉接起來天生缺點一堆
F-mount各代設計混在一起讓玩轉接有一堆問題要處理
否則也不會A7上市都兩年多了第一個AF轉接環現在才出來
相較之下連CONTAX N這種沒啥人用的系統AF環都出來多久了
更別提巨長的法蘭距讓人對轉接Nikon退避三舍興趣缺缺
至少我是從不考慮把我的幾顆Non-AI/AI/AIS轉到A7上面

如果你只是想酸玩轉接的人也沒必要
Sony E mount轉接後性能再怎麼不如原廠
它就是能夠讓你玩到人類有史以來大部分的鏡頭
有人可以選擇躲在瑪莉亞之牆後面
但不用對選擇出牆探索世界的調查軍團指指點點



不知道你從那邊認定我是要拿Nikon鏡頭來轉接、或者問問題就是"想酸玩轉接的人"?

想入無反無非圖個輕便,一直抱著老鏡頭是要幹嘛我巴不得A7R2有完整的原生鏡頭群,而且performance勝過Nikon,那我就可義無反顧的換!

"Sony E mount轉接後性能再怎麼不如原廠
它就是能夠讓你玩到人類有史以來大部分的鏡頭"

如果"玩"是你的宗旨,謝謝~~受教了!
jenhoxen wrote:
如果"玩"是你的宗旨,謝謝~~受教了!

說事實也被說是酸
你的玻璃心也未免太感性了

攝影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
我不靠攝影吃飯
也沒夢想拍出什麼曠世傑作
對我來說它就是娛樂
就是玩
有意見嗎?

再說一次
想認真用Nikon鏡頭的人
請不要想轉接
NIKON系統天生的設計就是最不適合玩轉接的
轉接環是最難設計也最容易出問題的
所以A7出了2年(連NEX一起算是5年了)才出第一款AF轉接環
這樣夠清楚了吧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lml640707 wrote:
再說一次
想認真用Nikon鏡頭的人
請不要想轉接
NIKON系統天生的設計就是最不適合玩轉接的
轉接環是最難設計也最容易出問題的
所以A7出了2年(連NEX一起算是5年了)才出第一款AF轉接環
這樣夠清楚了吧


我也再說一次:我根本不關心Nikon鏡頭轉到A7系列上表現如何,重點是你說的[事實]--399點到底在什麼狀況下全部堪用、你轉G鏡(或其他那顆鏡)到底能不能AF-C、移動主体不在中央對焦構圖一次完成

這樣夠清楚嗎?
jenhoxen wrote:
我也再說一次:我根本不關心Nikon鏡頭轉到A7系列上表現如何,重點是你說的[事實]--399點到底在什麼狀況下全部堪用、你轉G鏡到底能不能AF-C、移動主体不在中央對焦構圖一次完成!

這樣夠清楚嗎?

你之前有這樣問嗎?
再來我就說了NIKON天生不適合玩轉接
你還問這麼多幹嘛?

我是好心人
下面是開發者訪談
你的問題請自己去無忌問他
--------------------------------------------------------------------------------------------------
尼康F转索尼E卡口电子转接环开发者访谈:
2015年9月至10月期间,我拿到了一款Commlite(咔莱)开发中的尼康转索尼电子接环测试样品,进行了试用体验并和这款转接环的开发者gururu先生进行了多次交流,内容涉及到各种器材和摄影有关的部分,在此挑选一些与这款转接环的开发和使用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访谈,与各位泡菜分享。如果大家在使用中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在帖子里回复留言,我可以转给开发者去解答。
下面,以问答的形式来展开这个访谈。
GGYY: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gururu: 大家好,gururu是我的网名。我是个摄影技术和研发技术都不怎么样的人,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些回忆才入了第一代的NEX-5。入了之后发现NEX的镜头不够用,于是等别人开发电子接环等了一年也没见动静,然后就自己干了。不知不觉就干到现在了……
GGYY:这款转接环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为何上市时间比佳能版的落后这么久?
gururu:接环真正的开发是从2014年初开始的,但实际上在2013年初就做出Demo来了,那时就是证明一下这东西是可以做出来的而已,之后就放下了。直到去年才觉得有做出来的那种挑战和成就感,就开始认真去做了,去年底实现了初步的完整功能。原本以为今年春节后就能做完的,结果由于结构太复杂,导致延误。完成之后已经是7月份了,但是今年6月份索尼发布了A7RII,这款机型的特点大家都懂的,所以我又被迫针对这款新机身做优化和测试。这款机身自动对焦系统有一定变化,而自动对焦恰好又是这款转接环的核心功能,所以我只能等新机身上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甚至是要将各种不同年代和型号的镜头尽量测试并优化。于是就耗到现在了。
GGYY:这个只是新机身造成的延迟上市,那么为什么佳能的电子接环去年就遍地都是了,而尼康版到现在才有?
gururu:佳能和尼康从历史、协议的演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佳能协议有很多人研究过,相当多的参考资料随便一搜就可以在网上找到,特别是AF部分,佳能的协议就是明文,而尼康则是一堆需要计算的非线性数据。同时尼康数据参考资料极少,需要自己去摸索。尼康从1986年的AF系列到现在2015年的E系列CPU镜头,中间经过了数次大规模的演进。从螺丝刀驱动AF到后来内置马达的AF-I、AF-S,从不带防抖到带VR,从带光圈环的AF、D到去掉光圈环的G以及最新的电磁光圈E镜头,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不同点。作为一个转接环,必须能够正确识别并自动作出相应的处理而无需用户干预。比如说在这个接环中,就要识别镜头是不是内置马达,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驱动镜头马达。然后判断带不带防抖,如果带防抖就通过镜头的VR开关来激活机身三轴防抖;如果镜头不带VR就要激活机身的五轴防抖。最后判断镜头是不是电磁光圈,如果是则进行指令控制光圈收放,如果不是E镜头就需要推动接环内置的光圈拨杆来收放光圈。这一切都是自动处理的。相当于比佳能转接环多了一倍的工作量。而由于内置了马达(用于驱动镜头的光圈,E型电磁光圈镜头除外),马达的选型、测试等也成了很大的困难,要在重量、尺寸、功能、成本之间做出平衡。佳能转接环基本上只要把卡口尺寸做对了,触点连接到电路板上就ok。显然尼康就没这么简单了。出于研发时间考虑,我这次缩减了螺丝刀的AF马达,如果加上这个功能,估计上市时间就要明年甚至更往后了。

GGYY:这款尼康电子环的开发团队有多少人?
gururu:核心的协议开发就我自己利用业余时间来做,每天晚上花2到3小时吧,因为白天的工作压力很大。同时还有两位咔莱的工程师帮我解决电子元件和五金结构相关问题,让我专注于协议和编程。
GGYY:纳尼?这不科学……
Gururu:是啊,但据我说知,开发尼康电子环的就我这一家。如果能多一些人手,一起进行各种镜头的调试优化工作,进度可能会快一些。
GGYY:那你测试的镜头都从哪里来啊?为保证兼容性,你一共测试了多少款镜头?
gururu:找朋友借、自己买啊,尼康自己有200多款镜头,加上副厂一共超过300款。但其中有一些镜头工作表现应该是一样的,所以不必每一款都测试,我估计大概有100款镜头能够在这款接环上正常工作。随着后续的固件更新,镜头支持数量会不断的增加。
GGYY:自己买镜头做测试?这代价也太大了吧……
Gururu:这是我前几天刚买的AF-S 300/F4E PF,你体会一下……
GGYY:我觉得肾隐隐作痛。
gururu:是这感觉。
GGYY:好吧,我们还是回到产品本身上来。对于转接环的开发来说,A7RII的对焦系统都有哪些不一样?会造成哪些开发上的困难?
gururu:E卡口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原生镜头模式,另外一种是转接模式。以往的机身只允许原生镜头可以激活相位对焦点,而在转接模式则只能使用反差对焦。A7R2首次在转接模式下激活了相位对焦点,基本去掉了之前影响速度的拉风箱动作,因而极大的提升了转接速度。这样带来的影响就是没有开发者为这个变化做过准备,所以几乎所有的第三方转接环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问题,都是通过固件更新的方式来应对的。我是在接环准备上市前夕拿到这款机身的,所以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了影响。
GGYY:我试用了开发版的接环,我感觉通过这个接环转接尼康镜头,在合焦动作上和单反有点不一样?具体表现是在靠近焦点附近时,镜头马达开始出现多次高速小幅步进动作,马达声音很明显,有点不像超声波静音马达的风格了……
gururu:这个是索尼自动对焦系统的特殊之处,索尼A7RII用的是混合自动对焦系统,其工作方式是:先通过相位对焦系统给出马达运作方向并迅速推到焦点附近的位置,然后对比度检测对焦系统开始介入,精确寻找对焦点并合焦。而在确保合焦点的时候,会有几次确认,来确保最终的合焦结果是准确不跑焦的。因此这个步进动作就是为了焦点的准确程度而服务的。所以你才会有这种感觉。
GGYY: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假如对焦动作相当于在路边一个指定的标志位置准确停车,单反是通过精确的智能预测系统直接自动一脚刹车踩死,车辆正好停在标志位置(也可能略有偏差),索尼微单+FE原生镜头的做法是在接近停车标志时减速到10迈,然后人工踩下刹车,如果停得稍稍过了点,就再倒档退回来,直到非常精确为止;在索尼微单上使用尼康电子转接环的话,相当于你的车只能以80迈的速度行驶,靠近停车标志后,只能大脚油门大脚刹车,使得车在80迈和静止之间频繁切换,最终还是准确停下来了,但车看起来是一窜一窜的?
gururu:这个比喻基本正确,而且形象。
GGYY:那这车的离合器恐怕很快要烧了……
gururu:
GGYY: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你这边的开发工作主要有哪些进展?
gururu:利用国庆假期和之后的一段时间,我解决了一些新款镜头的兼容问题,主要是E型镜头(电磁光圈的型号),此外,我重新写了AF的逻辑,使得镜头的合焦几率大大提高,而过去有些时候合焦不了会频繁拉风箱。最后,我还优化了70mm-150mm焦段的对焦效率,使得最常用的焦段下都能有比较好的表现。
GGYY:这款尼康电子环什么时候可以正式上市??
gururu:不出意外的话,产品很快就会最终定型,近期就会上市。
GGYY:上市价格能透露一下吗?
gururu:现在还不太方便透露具体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4位数,最高位是1。
GGYY:在什么渠道可以买到?
gururu:淘宝自己搜即可,关键字、咔莱、Commlite、尼康 索尼 电子环
GGYY:我突然有一个想法。你是不是也能够开发佳能转索尼的电子接环?
gururu:这没什么难的,之前做过可以用的版本,比目前市面上的佳能环功能更强,但更多的是出于研究的目的。
GGYY:你已经开发完成了尼康转索尼的电子环,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你可以开发出尼康转佳能的电子接环,对吗?
gururu:……是的。但没有这个市场需求,这两家公司各自的镜头也都足够多选择。
GGYY:那还是索尼全幅微单激发了这个市场需求啊!感谢你,以个人之力,解决了众多索/尼粉丝的核心需求,这很伟大。
gururu:谢谢,但伟大过奖了。很开心有这么多朋友能关注这款产品,这个产品让我收获了不少,不止是成就感,更多的是遇到挫折之后不放弃的态度。我真心的希望能够将这种态度传递给我的孩子、我身边的朋友以及每一个使用这个接环的人。最后,这款产品我做得很认真,但我必须承认由于能力有限,接环依然谈不上完美。我后续会通过固件更新来不断的加以完善,希望朋友们能够喜欢。谢谢大家!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lml640707 wrote:
我就說了NIKON天生不適合玩轉接
你還問這麼多幹嘛?


這算有面對問題嗎?你要不要看看原本說的


Nikon鏡接上A7,穩定性各方面叫我"不用想",問你得意的組合表現如何,回我"問那麼多幹嘛",那你倒說說,"勝原廠"的定義是什麼?

"好心人"(原厂訪談)是我回文後加的,無論如何謝謝你,我主要關心的是A7R2轉接(適當鏡頭)後的AF-C performance及穩定度
jenhoxen wrote:
Nikon鏡接上A7,穩定性各方面叫我"不用想",問你得意的組合表現如何,回我"問那麼多幹嘛",那你倒說說,"勝原廠"的定義是什麼?

數量多面積大還不叫勝?
混合對焦精確度勝過純相位還不叫勝?
穩定度就不用想了
資料給你了你自己看
懶得跟你鬼扯了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lml640707 wrote:
數量多面積大還不叫勝?
混合對焦精確度勝過純相位還不叫勝?
懶得跟你鬼扯了


你就直接說,你拿A7R2轉接你認為對的鏡頭,是不是399點都可以用、追焦表現如何就好了
終於等到了,看來CNS三修是對的呀!

PS.CNS?!好熟悉.....
原來是我國國家標準的簡稱
對岸淘寶已經上架了,在淘寶找"Commlite Nikon e"就可以找得到,一組人民幣1860元。

賣家是大陸的楔石攝影怪兵器上海分公司,蠻特別的,台北的楔石攝影怪兵器應該很快就會有了。

不知道有沒有哪位先進,可以買回來,分享測試結果,幫大家確認一下功能及相容性如何。

小弟猜測a7R II的399點都可以用、追焦表現略遜於原廠,應可堪用,而且以後還會再進一步最佳化。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