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已中毒~初入M42老鏡選擇

非常謝謝各位前輩的意見和討論~很精采!!

剛好賣家有一顆品相很不錯的44M-4的版本,又便宜就衝了

附幾張試拍,JPEG直出無修




再弱弱的問一下,因為小弟是NEX-6,之後想入一顆35mm大光圈,等校50比較習慣

個人喜歡拍夜景,希望光圈至少2.8起跳,預算一樣5K,CZJ 35mm F2.4太貴不考慮

CZJ 35mm F2.8、Takumar 35mm F2、FUJINON EBC 35mm F2.8

這三顆的特色分別是?如果有其它選擇也請推薦,謝謝!!



koishinaba wrote:
非常謝謝各位前輩的...(恕刪)


我對一顆 Mir 35mm f2 有點印象, 可惜研究不深

koishinaba wrote:
非常謝謝各位前輩的意見和討論~很精采!!...(恕刪)


小弟也有同感

airsama wrote:
大大之前可能比較少看到我發文吧。我那篇確實有很多錯漏的地方,這幾年來我光是在 01 和 SDF 就講過幾十次,一直在請大家不要盡信那篇。我確實有想過寫修正版本,但發現絕大部分賣家拿我那篇來哄抬價錢,老實說我很不高興,加上現在也沒當年那麼閒,所以最終沒再做修正。


請空氣大利用網路上廣為流傳那篇文章做架構, 寫個 2015修訂版吧, 嘉惠我們這些攝友。

E接環不像A接環 並不用侷限於 M42
Cannon FD 35 f2 可以考慮
Konica AR, Minolta MD/MC 也有一些不錯的
要現代一點 Samyang 35/1.4 也是好選擇

另外 個人倒是蠻喜歡 M42 Fujinon 鏡頭 評價在 Takumar 之上
並不覺得灰灰的..倒是轉接麻煩一點


M42的35mm光圈要2.8,價格還要5k以下...以台灣的市場來說難度很高哦... 在台灣的市場上要用5k找到35/2.8你可能得接受鏡頭有點瑕疵 你說的三顆鏡頭
takumar那顆受過50/1.4的黃折磨以後就不考慮了
fujinon那顆我連見都沒見過
東蔡那顆問題在品相,5k以下大概會有點瑕疵

讓我說的話有顆代工的鏡頭可以考慮
MACRO-REVUENON 35/2.8 MC
他是enna代工的,純正的西德鏡,最近對焦距離26cm使用上也很方便,唯一的缺點是鏡筒是塑膠的,而且塑膠感很明顯,除此以外大概沒有什麼缺點了...
https://flic.kr/p/xy3ap3

抱歉用手機實在不會貼圖
Takumar 35/2 結構有兩款,分為四種
1,2 型濾鏡口徑 67 mm,398 g,Super 版
3,4 型濾鏡口徑 49 mm,242 g,Super,S-M-C 版


順光光圈全開的照片







逆光 2.8







airsama wrote:
大大之前可能比較少...(恕刪)


明白了,確實很多賣家藉著那篇哄抬價格。

我認為,在討論某一顆鏡頭是不是有偏色的問題時,導致純色不純的問題前,應該要先畫定比較的標準。
畢竟如果它的表現與其它鏡頭差異不大,單單提它偏色,會有誤導的可能,讓大眾誤以為它的偏色較其他鏡頭嚴重。

所以明確點出它的表現在誰之上,又在誰之下,這是最好的敘述方式了。

我先前作測試的機身是1DS2,不知道是否有對EF5014作特別的補正,在眾標頭的測試當中,EF5014的純色表現是占第一的。
萊卡R5014的70年代版本(E48)以極難察覺的些微差距居第二(暗部的藍色表現稍濁於EF5014),而蔡福凹玉居第三,與萊卡有一小段不難辨別的差距,

隨後Helios 44M-7的純色表現,和Schneider的5018、Meyer的5018都是同樣級別的,差異微小到可以忽略。
2012那時還沒有A7,所以我無法測到老福Nokton5015,可惜了。

換句話說,我想這樣的排序比較容易具體的體現出Helios純色表現的定位。否則許多人可能會過度放大它純色表現的情況,誤認為在眾多M42標頭當中,它特別突出的"濁",其實是沒有的。

談論色彩時,"渲染"這詞是定義含糊的,畢竟渲染是指水彩技法當中,針對輪廓線,而非色彩的一種表現方式。
"調性"一詞也稍嫌含糊,要精確討論,還是以色彩學當中的明度、彩度、色相這些指標為佳,否則很容易落入玄學的範疇。

至於單膜鏡頭色彩還原度這問題,是有很嚴格的拍攝環境前提的,事實上,多膜鏡頭就是為了解決單膜鏡頭色彩問題而出現的。
因為在現實中的環境裡,有太多的雜光會干擾單膜鏡頭的色彩還原。
說的簡淺一點,單膜鏡頭少了多膜對於色彩的輕微干預,卻換來雜光對色彩更大的干預,所以整個鏡頭發展是一路往多膜去回不了頭的。

好的德鏡都有一層灰調?
這句話是沒有根據的
首先,何謂"好的"德鏡?
"灰調"這詞要精確一點表達的話,指的是色彩還原度偏低,導致整體發灰嗎?
Schneider 5019比起 Pancolar 5018
色彩整體偏藍灰很明顯,所以Schneider是比起Pancolar更好的德鏡嘛?
若不是,那麼灰調的定義為何?
畢竟不好的鏡頭,整體對比度低,色彩發灰的也是滿坑滿谷
那麼,同樣是畫面發灰,為何德產的就是好,日產的就是差?
若指的是階調,這又是另一個很容易落入玄學的範疇了,畢竟沒有放大到200-300%
常人的眼力根本無法從網路上的縮圖來分辨鏡頭的階調高低
會說自己能分辨的都是心理作用
一旦認真起來,要放局部圖作盲測,或是要他看著300%放大的圖,用手指著,一層一層具體數出階調數量。
都會弄的氣氛很尷尬
最後幾個旁人路過說幾句:何必這麼認真,玩鏡頭開心最重要,不如多拍照
這類打圓場含混過去的話,讓事情不了了之。

再談到老鏡的超微細節捕捉能力,這裡指的是解像力嗎?
如果不是解像力,那麼超微細節捕捉能力指的是什麼呢?
我拿西德的SCHNEIDER 5019和蔡福凹玉為例好了,這兩顆在當時的解像力,都獲得您很高度的評價。
可是跟CANON 90年代的產品:5014和5010(準焦、能發揮它真正光學解像力的前提下)相比
可以說被完爆不為過,不管怎麼測
Schneider 5019和蔡福凹玉都不能拍出 Canon 5014和5010拍不出的細節
換句話說,解像力是老鏡的短處
為了怕觀眾的誤解,我建議在誇獎老鏡的解像力時,要特別註明"不跟現代鏡相比"
免得有人會誤以為,一顆解像力被誇的很高的老鏡,有跟現代鏡叫板解像力的水平。
那可真誤會大了,因為完全禁不起測試,不說Zeiss那些4-5萬以上級別的產品
光是C、N兩家3萬上下的產品都能在解像力上碾壓老鏡。

所以我認為在畫面解像力不特別差的前提下
散景、作工、稀有度才是玩老鏡比較能有討論空間的項目
發色這事在數位機身影響下,影響的比例比起底片時期被稀釋的較小
因此稍為次之。

至於Helios 44和小B的差異,我認為無論說大、還是說小
都沒有個依據來對照,很難讓人抓的準
不如把Pancolar 5018拿來做參照吧
Helios 44和小B不是沒有差異,但這兩者與Pancolar 5018的的距離顯然更大
小B在Pancolar 5018面前完全談不上任何"高解析度"的優勢
因此只能說,小B在解析度這個項目,也許略勝Helios 44-2
至於是不是勝過Helios 44-2以後的新版本還是未知數
畢竟新版本比起山寨第一版的44-2,解析度要提升了不少
這個還有待測試

在過完Helios 44旋轉散景的癮後
Pancolar 5018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沒打算花上1-2萬以上的預算去玩的話)
志安 wrote:
其實。。。Super...(恕刪)
koishinaba wrote:
CZJ 35mm F2.4太貴不考慮

樓主既然都提了,遲早還是會念念不忘它


空氣大都被樓主引出來了,也有眾前輩
其他就不多述

就推
東蔡三寶,值得入門一敗
CZJ Flektogon 35mm/f2.4
CZJ Pancolar 50mm/f1.8
CZJ Sonnar 135mm/f3.5



寫實製造 wrote:
明白了,確實很多賣...(恕刪)


且讓小弟先說說當時寫那篇的時空背景。

當時 SDF 上有很多朋友在玩 M42,但是卻缺乏系統性的整理,所以小弟整理了那篇文章,讓大家可以大略知道每顆鏡頭的特性。那篇文章原本只是為了 Sony 機身用戶,所有評論是基於 Sony 機身的色彩表現(之後有少量基於 Pentax 的評論,但未完全公開)。小弟其實沒料到這篇會在網上炸開,也根本不是為了在網上出名而寫,所以我沒有意願針對 Canon 或是其他品牌的機身色彩表現,來「客觀」的評價每一顆鏡頭。

而且小弟的原意,只是告知大家使用哪一顆鏡頭會遇上些什麼情況,或是有些什麼缺陷可以在創作時好好利用,並不是給鏡頭分高低。例如小弟很不喜歡的 Pentacon,小弟也不會叫別人不要買,因為鏡頭的品質反映在價格上,不想花大錢的人,買 Pentacon 玩玩也無妨。

基於這種心態,小弟這幾年來堅持一個原則,只討論鏡頭的特性,但絕不評論任何一顆鏡頭的價格,不論是公開場合還是 PM。價格應該是由市場決定,我沒有資格指手畫腳。所有的老鏡,其實都是「限量款」,是否價格過高?花錢的人自己評斷吧。

至於現代鏡,小弟從未主張過老鏡可以打趴現代鏡。小弟文章中認為最好的 M42,是 Zeiss 的 ZS,現代鏡。小弟這六七年來一直強調的一點,老鏡只是好玩,真正要認真拍出作品,或是有需要嚴肅拍攝的場合,請使用現代鏡。

每一個相機廠牌對於色彩,都會有不同的演算習性。而每一個廠牌的原廠鏡頭,都會針對該廠的色彩演繹特性來優化,這是原廠鏡頭的優勢,老鏡或是任何的轉接鏡頭,都沒有這種優勢。這也就是小弟所說的「調性」。可能科學上會有更好的說法吧,只是小弟說習慣了,有更好的形容詞彙麻煩大大教一下。

對於渲染的部分,小弟所指的是國畫中的概念,也就是用水墨或是淡彩塗染畫面的技法。不過小弟不是繪畫本科,或許大大說的對,繪畫方面我真的不是專家,我再想想有什麼更好的形容方式吧。

大大的想法我能理解,大大希望用現代鏡這類科學的方式,給老鏡來個公正的排位。不過小弟覺得,辦不到。

這些動輒五六十年歷史的老東西,玻璃和鍍膜有沒有變質、拆修後有沒有損壞、鏡組被拆後有沒有裝好、光軸有沒有被撞歪,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讓鏡頭測試有不同的結果。更何況,當年是沒有電腦這種東西,出廠時全由人手校正,QC 不穩定是很正常的。

老鏡玩的是一種情懷,真的不要用現代鏡的角度來看待。小弟再套用當年的那句話吧,老鏡是邪道,淺嚐即止,切勿沉迷。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