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問Elena大師的照片,要如何拍攝

雖然跟大師差很多

但是只要

傍晚逆光
中長焦大光圈鏡頭

大概就有三分像了

LRG_DSC06258 by brianshih, 於 Flickr

鏡頭可考慮新的BATIS 85/1.8
這位攝影師的照片真的很夢幻
我想後製是一定有的
但這功夫沒有高超的「作畫」美感是做不出來的
我曾經想要模仿
但最後會發現自己在美感上的創意有限
做不出來一樣的感覺...




點圖放大看
https://www.facebook.com/ryan.shen.14
Elena的照片一直都有著強大的後製成份在~
不過他的景物人物編排很棒,光影也處理得很漂亮。

後製成份可以看早期一些的照片..破綻比較多。
可以看得重點: 1. 不合理的強大柔美散景 2.不合理的景深平面 3.不合理的色溫變化。
135L的散景並不是那麼柔美的.....
可以找到一些散景濾鏡處理過的痕跡,背光下大雪卻有暖暖的蘋果光.
比如底下兩張,散景景深就不合理,應該是由很深的景深,後製出強大柔美的散景糊。
https://www.flickr.com/photos/75571860@N06/13999576955/in/dateposted/
https://www.flickr.com/photos/75571860@N06/8768638374/

除了光影,PS才是重點。
大家都很認真地探討,真的是滿敬佩的。。
只要是正向的探討,都是有助於思考上的提升的。。。

後製,在國外非常普遍,因為有融入他個人的情感理念與想表達的方式,因此國外通稱創作的一環。
重點他呈現出他的風格與讓人吸引住的動力,這應該就是功力與天份吧。。
我的觀察,是國外的後製是像畫畫一般,一筆一筆,一個區塊依個區塊的去調整,不是指套風格檔的方式。
因此,即使再重作一張,或是一段時間後再重做一次,都會有些許不太一樣的地方,也就是不是百分百的複製相同。。。

我借 hsq109大大的圖來玩一玩,如有不妥我立馬撤除。。

hsq109大大的圖已經拍得很好,我狗尾續貂一下。這是我模仿某位500px的某位大師的風格而去調整的,當然與本樓的談的大師風格是不太一樣的。。
雖然要做到那樣的意境很難
但模仿的過程漸漸地也會走出自己的風格(其實是放棄了...


https://www.facebook.com/ryan.shen.14
我看到的是
強大的後製與美學觀念
例如
散景
去背
焦平面
這位大師掌握得相當透徹
找時間來依樣畫葫蘆一下
有位老師講了個笑話,聽聽就好。。
話說當年他想玩攝影,可是很多東西像是理解可是又很模糊,要依再嘗試時又不見得再來的環境是一樣。
因此老師買了個大衛雕像,就帶著大衛雕像到處去練拍了。 放太陽下拍與放樹下拍有何不同,在樹下拍這角度與那角度又有何不同,為何這角度背景是加分的可那角度卻搶了主題呢,在窗戶旁拍與在暗室裡拍又有何不同呢。。。等等。。。
重點,大衛部會喊累連一動也不動的靜靜等你拍,就讓他慢慢的磨慢慢的試,將想法慢慢地去嘗試拍看看。。 嘿嘿,厲害吧,還不支薪。。。

PS在模擬調校時,一張圖調校出不同的感覺來時(不是風格檔喔),這時可能會發現,比如,為何它的較亮的區域會放在背景的中央區,有時是上方,有時是上方左右,他的想法是在幹嘛呢? 當調校出來有些相似時,有時候感覺好像有感受到人家的意念是想幹嘛的樣子。
那麼下一次如果要拍這樣時,那先期的前置作業背景該是如何比較會趨近些呢,在無法類同時我當如何去改變拍法讓他更趨近一些呢。 回去在把不足的地方用PS補足時,原來這裡現場無法滿足的補足是這樣喔。。。

樓上已經有人說了,人家在散景去背焦平面等的思考上已經是美學的角度去思考了,攝影只是擷取工具,當然前置作業與技巧一定是有相當的思考與運用了,再來就是他個人的美學觀點的發揮了。。。

h大說的是,我都發覺,一再摹擬的過程,發現自己的風格也一再的悄悄轉換(還是有自己的影子啦),甚至說臨場要拍時的想法會變多一些,將一些摹擬時的想法叫出來嘗試看看。。。

因為我沒有大衛雕像,所以我就用PS來玩看看囉。。。



MP56 wrote:
德國攝影師 Stefan Kohler也分析過她的拍法並歸納出一些後製技巧...(恕刪)




超級有幫助的~~~謝謝你~~~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