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photozone 的 FE16-35測試報告

只看這個報告,依你說s家要學c家的“穩定“,不如說c家跟本沒銳利的一刻

說話的藝術
打個比喻
我要不穩定地高的收入也不想要穩定地低的收入啊
renatanaka1987 wrote:
只看這個報告,依你說s家要學c家的“穩定“,不如說c家跟本沒銳利的一刻


這個論調實在很有趣,依照這些數據,除了鏡頭這個操縱變因外,機身這個控制變因居然是不一樣的?依照實驗的條件成立與否來說,兩顆鏡頭的解像力是沒辦法比較的(因為控制變因沒有固定),比較可以看出的結果是兩支鏡頭在自家機身(應該可以說是各在最適合的環境)使用時,像場平坦的程度、解像力的均勻度等等(或是關閉機身校正後的變形量、暗角量⋯等,因為這些都是依畫面比例來計算,135片幅的成像範圍已經算是固定了控制變因)。

這麼說好了,用36MP的A7R跟21MP的5D2分別測試鏡頭,卻一同比較解像力數據的高低,就如同評斷兩位能力相當的畫家,分別用0.2跟0.8粗細的筆以相同技法產出畫作的細緻度,0.2勝過0.8不是本當理所當然,但這就能解釋為拿0.2的畫家能力強過拿0.8的那位嗎?(實際上卻是拿0.2畫筆輸給拿0.8畫筆的畫家,前者才真的該被打屁股。)

或是說舊時代測試鏡頭,至少需要固定相同『底片款式、沖洗條件』等控制變因,整個比較才比較有一個基準。

不敢說誰強誰弱,但單看這樣沒固定基準的數據就說兩隻16-35mm F4中C家不銳利,確實有失公允。若要這樣跨廠牌的比較解像力,全都接到A7R或其他相同的控制變因,再來說吧!
兩家系統的MTF分數是不能互相比較的
機身感光元件不同,分數基礎就不同
MTF比較只能拿來看同一個系統不同鏡頭的差異
以及線性變化的趨勢

純以FE1635/F4和EF1635/F4L兩顆鏡頭比較
最多只能說在A7R機身上FE1635/F4在16端時F4就很銳利,35端時光圈要縮到F5.6才比較銳利
而EF1635/F4L在5D2機身上不管在16端還是35端光圈全開F4都很利
無法得出哪一顆比哪一顆銳利的結論

甚至同一顆鏡頭在同系統感光元件不同畫素的機身
都會出現MTF巨大落差的情形
以下看E鏡16mm/F2.8這顆就知道!



一堆搞不懂MTF就在瞎批評SONY鏡頭和CANON鏡頭誰好真是夠了

ITC wrote:
這個論調實在很有趣,...(恕刪)


依你所說世界杯、奧運比賽也是不公平,每個選手來自不同國家,身高體重手長度腳長度也不一樣,那也不應比較,不應比賽
忍不住作最後一個回覆

總結:
會看mtf 不代表作品會好一些,與其研究這些數字,不如花時間去更有用的地方,也許陪老媽看電視

再者我拍照是相機鏡頭一體用的,我不會只用鏡頭拍照,什麼公不公平去比較2顆鏡頭的意義何在呢?我搞不懂
因為我不會用canon機身配sony鏡頭拍照,反之亦然,難到有比較方便嗎?所以要比較當然是看整體啊!!!
明白各位大大想用公平科學方式去比較,十分專業,小分甘拜下風,但不要脫離現實呢

再打個比喻,如果我跟金城武比帥,難到我只比牙齒的帥,不比面孔的帥?
renatanaka1987 wrote:
依你所說世界杯、奧運比賽也是不公平,每個選手來自不同國家,身高體重手長度腳長度也不一樣,那也不應比較,不應比賽


一樣,其實依舊可以以控制變因跟操作變因來討論。奧運等體育賽事的控制變因就是場地、賽制、時間等等,基於這些條件下操作變因就是選手的能耐,也就是要比較的地方,所以比較是有意義的。

所有的比較本來就要思考這些變因的關係,只要邏輯清晰、思考一下,就會知道如何比較才是有意義的。

renatanaka1987 wrote:
因為我不會用canon機身配sony鏡頭拍照,反之亦然,難到有比較方便嗎?所以要比較當然是看整體啊!!!


關於不會用canon機身配sony鏡頭拍照,我的看法一樣(因為法蘭距根本沒辦法接XD)。我之所以會說許多人跨廠牌解像力的比較實在很詭異,是因為除非同時擁有兩套系統,或是檢視鏡頭素質卻使用不同的控制變因,否則對多數人來說是沒意義的。

當初您若是客觀的說『5D2+EF 16-35/4L的效果似乎不若A7R+FE 16-35/4』的話,那麼我可以認同,測試的MTF數據確實有道出這點;但可惜您說的是『只看這個報告,依你說s家要學c家的“穩定“,不如說c家跟本沒銳利的一刻』,已經是針對前述鏡頭素質討論的延續,意指C鏡頭的銳利度不足,或是針對整個品牌的評論,這就不夠客觀了。因為實際的狀況是若要『單論』鏡頭光學素質,就必要用客觀的方式討論。

您所謂『說話的藝術』,我覺得閣下您真的要多多思考。


至於您要比較您與金城武誰帥,雖然我沒有多大興趣,但如果設定好控制變因跟操作變因,如牙齒的整齊度、潔白度、蛀齒數⋯等客觀因子設定好,而得證您的牙齒比金城武帥,只要夠客觀那我可以認同。但這樣的比較只能說您的『牙齒』比較帥,並不代表您臉蛋比較帥,那需要其他客觀因子跟統計再做評比。(笑)
因為A7R高畫素,無低通,所以中外都爆升,中又升爆猛,形成高落差。

使用A7/A7II測的話,中外兩者都跌,分數差距會拉近。

A7S可能「最穩」差距最小。

若A鏡中5000、外2500,B鏡中3000、外2000,C鏡中1000、外1000,哪鏡佳?
另一言,少有人用最大光圈拍全平面或全畫面景深內,90%是拍牆上景物或測試。

最大光圈拍主體放接近中央,周邊散景倒也還好。

世間物無完美,端看人怎取捨吧?

新手小弟之感
gelinma wrote:
另一言,少有人用最大光圈拍全平面或全畫面景深內,90%是拍牆上景物或測試。
最大光圈拍主體放接近中央,周邊散景倒也還好。


這個我可以認同,像是風景基本上都會用縮光圈的方式提高畫質與景深。

不過還是有例外,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夜攝銀河,常常都是用廣角、高ISO、大光圈來力求縮短曝光時間,畢竟多數天體與地球是會相對移動的,要求清晰只能用很極端的方式去解決,這時候像場平坦、均勻且足以負擔相機畫素解像力的鏡頭,比較容易達到較佳的效果。或是有動態考量的風景攝影,如鐵道攝影,有時候在需要提高快門時就相對需要用較大的光圈來補足進光量。

手邊有一隻場曲較為嚴重的廣角鏡,所以深深知道解像力均勻的重要性啊~
ITC大說的沒錯。

小弟我真是新手,學了一年多,您說的例外,我還沒時間與機會拍過呢!唉~

空有A7S,卻無法物盡其用。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