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A7S的1220萬像素可以印多大呢?印A3可以嗎? 另外問一下A7 2400萬像可印多大?A7R 3600萬像可印多大?

cckm wrote:
如果大片幅兩千萬畫素,小片幅也是兩千萬畫素,
所產生的數位照片都會是兩千萬畫素,所差異唯有畫質.


若是如此, 比較同為1200萬畫素的D700(全幅)與EPM1(M43)
雖說兩機年代相差有3年, 但DxOMark上的感光元件評比, D700仍然有絕對性的優勢
D700理論上應有更佳的表現?

以下為imagingresource中, D700與EPM1的測試圖. D700@ISO100, EPM1@ISO200

D700


EPM1


在紅色纖維的表現上, Nikon一直在Imagingresource的測試中獨占鰲頭
但看藍綠色布料的纖維表現, 似乎EPM1好些

D700


EPM1


粉紅色/黃色布料看起來, EPM1有優勢

D700


EPM1


馬賽克看起來EPM1勝

姑不論FF在高ISO的絕對優勢
低ISO下影響畫質最重要的, 究竟是畫幅, 演算法, 鏡頭, 還是畫素呢?
有點糊塗了....

cckm wrote:
這應該是指等效焦段....(恕刪)

看起來同樣畫面,但實際上是不同焦距鏡頭產生不同放大率的影像。

因為大部分人都已經看不到實體紀錄。

等校焦距本身談的是視角,也就是對於不同片幅系統,需要拍攝同樣視角,本來就是不一樣。



解析比較好也不是因為訊號比較好,就只是簡單影像大小不同



像是New Accessory from Fotodiox Puts a 645 Medium Format Back on Sony NEX
以一個高畫素的NEX-7作機背





雖然是同樣一個畫面,但是實際上是不同大小,可以看到越小片幅其放大是越大,甚至呈現鋸齒狀這種數位非連續的畫面。
使用NEX-7當機背,可以獲得更精細解析。









畫素只是在這個面積區塊的精細程度,真正畫質解析差異,是很簡單,一個是起始投影影像就是較大一張畫面。

在比較時候,會縮放一樣大小比較,那很自然小片幅就是得先放大影像。




這個早在底片時代就已經搞清楚。



ssword wrote:
若是如此, 比較同為...(恕刪)

這個ssword大應該已經知道問題點,兩個不同取樣方式的感光元件,當然會有不同結果。

一個是以同一個畫素位置取得RGB色彩資訊,一個是一個位置只有畫素資訊,由旁邊演算反推該位置RGB色彩資訊。

並不是單純那個技術在前或後的問題。




「SR5」 2015年54Mp感光元件將是Sony第一個非Bayer式sensor也談到

本來就是因為原理差異,前者X3結構本身畫素訊號是通過三層,相對訊號是較差,對於發展高畫素是不利。
後者則是因為取樣演算,其畫素越高是越有利。



再來就是看下面差異,正常按照MTF理論是不應該是這樣,應該是隨著頻率增加,對比會慢慢降低。
X3即使在高解析區塊,仍然有很高對比解析,但這個黑白線密度狀況應該是要更細些,反而顯現變粗許多。



這個也是在一般畫面來說,X3會顯現特別銳利感,也就在於此。





就像下面是同樣照片,只是經由銳化處理,並不是真的解析力差異。

diffusionless wrote:
這個ssword大應該已經知道問題點,兩個不同取樣方式的感光元件,當然會有不同結果。

一個是以同一個畫素位置取得RGB色彩資訊,一個是一個位置只有畫素資訊,由旁邊演算反推該位置RGB色彩資訊。

並不是單純那個技術在前或後的問題。

在「SR5」 2015年54Mp感光元件將是Sony第一個非Bayer式sensor也談到

本來就是因為原理差異,前者X3結構本身畫素訊號是通過三層,相對訊號是較差,對於發展高畫素是不利。
後者則是因為取樣演算,其畫素越高是越有利。

再來就是看下面差異,正常按照MTF理論是不應該是這樣,應該是隨著頻率增加,對比會慢慢降低。
X3即使在高解析區塊,仍然有很高對比解析,但這個黑白線密度狀況應該是要更細些,反而顯現變粗許多。

這個也是在一般畫面來說,X3會顯現特別銳利感,也就在於此。

就像下面是同樣照片,只是經由銳化處理,並不是真的解析力差異。


就我所知, D700和E-PM1都是bayer架構的sensor, 跟X3沒有關係
....(有錯請更正)

按照放大理論, D700應該要有高於EPM1的畫質, 然而實務上似乎並非如此

低ISO下影響畫質最重要的, 究竟是畫幅, 演算法, 鏡頭, 還是畫素呢?


ssword wrote:
按照放大理論, D700應該要有高於EPM1的畫質, 然而實務上似乎並非如此

低ISO下影響畫質最重要的, 究竟是畫幅, 演算法, 鏡頭, 還是畫素呢?...(恕刪)


恐怕要拿同世代製程又是同畫素,卻又不同片幅的機子才能比較吧。
但這又牽涉調校功力問題。一直以來 Sony 都是搾汁後段班...
而 Pana 提供給 Olympus 的感光也都沒拿出壓箱寶。

似乎只能從 Pentax, Nikon 和 Canon 三家的機子去找比較對像。
-= 散仙 =-
diffusionless wrote:
這個早在底片時代就已經搞清楚。

底片和感光元件不能相提並論.
底片時代沒有這麼多片幅大小,畫素密度的問題.
尤其是畫素密度.

底片時代,不同機身可以用相同的底片,
不同片幅的底片,感光密度也可能是相同的.


在比較時候,會縮放一樣大小比較,那很自然小片幅就是得先放大影像

大片幅拉長焦段意思是否也是相同?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