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hua0317 wrote:只是有點不解要介紹跟(恕刪) 無後製的專業評測文不管是01還是各大YT就很多啦~我這邊就僅僅是輕鬆分享一下用這顆鏡頭拍出來的大概感覺而已不過也是只有簡單後製,像是散景或抗耀光還是立體感等等的原始鏡頭特性基本上還是多少能參考囉
minhua0317 wrote:要介紹跟推薦鏡頭照片卻又都經過後製那要怎讓想入坑的朋友知道這顆鏡頭的實力例如銳利度、對比、發色呢? 幫您畫一下這篇文章的重點1.半身人像的部分能見到非常柔美的散景過渡,不搶戲也凸顯主體2.逆光時不太會出現光斑,AR奈米塗層II似乎相當有效3.鏡頭體積不算小,因此在街拍過程中其實自己也會很容易的被拍攝對象注意到,但也相對的增加了不少眼神交流的機會4. F1.2的可用超大光圈,即使在昏暗的市場裡也可以有效降低ISO提升畫質5.對於一個購買50mm定焦鏡的人要的是什麼,它就能給你什麼,大光圈有、抗耀光有、優秀的畫質有、柔美的散景有、高速對焦有、帶得出門的重量也有樓主根本就沒有要強調銳利度、對比、發色啊,他只是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畢竟在這個數位的時代,對比跟發色影響實在很低,幾乎都快變成玄學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現代鏡,因為特色少了許多,看起來幾乎都大同小異,更別說色調一調下去整個感覺都不同了,會在意發色的除非是拍攝畫作之類的作品或者要拍生態圖鑑紀錄照,否則就連一般的生態照也是很多人會調色潤飾所以有的文章會稱讚發色很棒,我真不知道是稱讚該顆鏡頭還是後製功力真的想了解鏡頭發色,可以看01編輯發的文章或者正規的鏡頭評測,裡面都是直出無修的圖,但如果沒有換一個鏡頭當下比對,相信意義也是不大,畢竟環境不同,色溫題材都不同,根本看不出來發色好壞
jim80051 wrote:幫您畫一下這篇文章的(恕刪) 發色這東西真的爭論點太多了像銳利度可以看MTF圖,散景表現這基本上一眼也能看出差別,唯獨發色這東西我真的無從評論影響發色的因素實在太多太多了,同一個場景我用R3跟R4拍攝直出顏色就差不少了,每顆鏡頭的發色一定是有差,但要在一般環境下得知所謂正確發色實在太困難另外2470GM我會覺得明顯偏冷色,50f18有點偏紅,但終究是我個人感覺,真的是玄學無誤
jim80051 wrote:幫您畫一下這篇文章的...(恕刪) 現代機身都是數位感光元件都是可以設定的東西你在這邊說鏡頭發色要以那個設定,怎樣的設定為主如果你沒有一個標準,請問怎麼比較。要比較可以自設一個固定的白平衡設定,固定的iso。去模擬底片的設定,還是可以比較出來。底片,白平衡固定,感光度數固定,鏡頭不固定。同理,機身自己先找出白平衡,有人是直接固定在,5500K,固定iso,一樣換鏡頭後再去比較。
ken902 wrote:機身自己先找出白平衡,有人是直接固定在,5500K,固定iso,一樣換鏡頭後再去比較。 一般要對比發色就是相同機身M模式,單純換鏡頭個拍一張,不會有您說的機身設定問題,也正因為影響發色的因素太多,所以我才說討論發色的意義不大,如果不是刻意做兩組對照,光憑人家的照片怎麼能知道這顆鏡頭的發色究竟是怎樣,最基本的環境就不同了,即便白平衡固定,周圍物體的顏色也有可能反射到物件身上所以才說這都快變成玄學了,很多人被一張照片吸引的是蔡司的顏色、萊卡的顏色,又或是後製的顏色?
Rez375 wrote:但終究是我個人感覺,真的是玄學無誤 確實不同鏡頭發色不同,只是只要後製稍微下了重手,發色的影響就幾乎微乎其微了,這也是為何現代人比較注重銳利度、散景之類的參數,畢竟這就是一翻兩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