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一起寫minolta的經典

阿...這樣阿...可能是那一陣子看到SONY只有電子防手振的關係,就誤認為跟casio一樣....文章改一下了~
這個標題 讓我回想起
2003年冬天 在猶豫300D還是A1時
獨創的防手振 讓我選擇了minolta A1

很快地 愛上了minolta
然而當時老婆不准我這麼快換DSLR
等待兩年做監的日子裡 說服了老婆 讓我先玩玩minolta的SLR 結果更慘 老婆真是失策
迅速地中毒 短時間內D5,D7,D9,D7 limited 鏡頭從第一支24-85 ( I ) 幾個月內一堆G lens
全盛時期alpha mount 有30隻鏡頭 焦段從12mm~500mm 都是看著MFC前輩們的毒照害的

minolta手動系統也很有名 怎能放過? X-700 , lens從21mm ~135mm也全備齊
DC.. X20也陪著我潛入大堡礁中 每天上班 X20也是全勤的呆在口袋中 直到掛點

終於服滿刑期 也剛好迎接D5D的到來 KM的新時代
但不滿就此開始 第一張err的問題 我算前幾名啊~

X20 , A1的CCD也相繼掛點

還是懷念 minolta 底片的時代 怎可不購入TC-1呢?
當然 不止TC-1 連TC-1 limited都收下了

時代在變 心態在變 器材習慣也跟著變
雖然m家東西剩下不多 但minolta畢竟是讓我愛上攝影的老東家
minolta fans club也是我第一個認真學習及參與的攝影網站

minolta雖然倒了 MFC雖然蕭條了
但在我內心身處 那些回憶 minolta 謝謝您 感恩~

後記:
Sony接收的是konicaminolta的單眼部分 當然也就是minolta alpha system的部分
但不要忘了konica也不是弱者啊
這半年用了Konica hexanon AR 單眼系統的鏡頭 像40/1.8 , 57/1.2 自行改成4/3接口
以及RF中的hexanon鏡頭 也用過了21-35/3.4-4 dual lens , M35/2, UC35/2, M50/2, M50/1.2 limited, L60/1.2 limit之後
在我心中 konica鏡頭的素質 才可稱做日本第一!
從7000講起好了:

7000: 第一台成功AF量產相機以及系列, 也是第一個從MF上來全部把鏡頭接頭給改掉的.




7000i: 第一個閃燈熱靴換成不是標準萊卡式熱靴的機種 也是第一個使用社影創意卡的機種 (creative expansion card system)




7xi: 第一個在觀景窗內的資訊是用LCD表示的, 也是第一個有偵測眼睛接近後就開始對焦的.




9xi: 第一個快門高達1/12000秒, 快門同步1/300秒的.




600si (日本是507si): 第一個把電子相機帶回轉盤式操作的 (也是我第一台自動對焦的SLR )




Vectis S-1: 第一台APS SLR.




800si: 內閃出力最強大的SLR (GN=20)



9: 唯一一台有內閃的專業級相機:




7: 第一台LCD放在機背上的SLR, Minolta第一台可用D鏡以及SSM鏡的相機. 全世界唯一一台用LCD指示景深的, 以及全世界唯一一台可以拍到一半捲回來; 再放回去時只要告訴相機已拍多少張, 它就自動捲回該張張數的相機. 以及唯一一台有模仿STF模式的相機. (7的獨創性太多了, 連9好多地方都被它比下去!)




7D: 第一台機身防手震的DSLR




最後, 日本五大廠第一個不支倒地, 遭到併吞的相機大廠!!!
看到這個標題

右手就不自覺的點進來了

現在在下是用 Pana L1

但在在下的攝影路上

卻是 minolta A1 引領著在下

在下雖然不像前輩們

從底片時代就跟 minolta 併肩作戰

但至少

她為在下重要的大學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印記

而且對於 minolta 人性的設計

老實平淡的風格 (至少在下是這樣認為)

有著深刻的印象



前陣子看到有人出售 A1

所以就跟學弟合資買回來

現在在學弟手中

希望 minolta 的光輝能繼續下去


以上 ^^

Leica R4兄弟機 Minolta XD-S,Leica的塗裝與工藝質感,Minolta的電子性能,
超柔順的快門聲,M家收藏者不可錯過...........

Minolta的經典....
看完Minolta的歷史,有種不勝唏噓的感覺

過去Minolta曾與 Ernst Leitz Wetzlar(即Leica) 技術合作
生產出剖受好評的CLE
我認為M家是日系廠中最有德味的一家


Minolta的經典....不只在機身的功能
透過機身實現半全時手動(DMF) 雖然不若靜身馬達的全時手動好用
卻提供使用者高貴的超音波馬達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唯一一家底片收回可留片頭(Dynax 7)
在數位時代也是第一的研發出機身防手振
但我覺得最印象深刻的是D7的蜂巢測光透過機背的LCD顯示全區的亮度分布
超好用!!

Minolta的榮耀....更在鏡頭的素質 只列最近大家耳熟能詳的幾支
Minolta TC-1用的鏡頭,後來變成ROKKO 28mm/3.5 for LEICA LTM
85 F1.4 GDL 優美又油潤的散景 濃豔的發色
70-200G 銳利到不行 還有SSM加持
135STF 被稱為散景之王 為人像拍攝的利器
500 F8 破天荒的反射竟還可以AF 也是目前唯一可以AF的135鏡頭


但我覺得其實Minolta的精神是創新

現在的人可能不能感受到過去Minolta的強大
只是花開葉落之後 希望sony可以繼承這種精神
繼續帶給我驚喜
View Wonderfuls In Tiny Life With Minolta Dynax 7 and Films
600si是第一台把轉盤帶回電子相機操作的嗎?
我記得AF9000的隔年,NIKON就發表了F4,也是使用轉盤的AF相機喔
而且不要說F4,AF9000就使用了兩個轉盤了
好想哭呀..看到minolta
我的第一台相機就是dynax 7....
現在是d5d........

sony..還我minolta吧...
Monte920 wrote:
最後, 日本五大廠第一個不支倒地, 遭到併吞的相機大廠!!!

唉,好感傷阿....
KM (D7D + 24-105 F3.5-4.5) + Sigma(30F1.4 + 70F2.8 Macro + 28-200F3.5-5.6)
600si是第一台把轉盤帶回電子相機操作的嗎?


應該是這麼說吧: 手動機和早期的電子機都有轉盤的, 但到了後來,當相機功能越來越多時,就大部份被按鈕取代, 只有少部份的頂級機( A9000, F4等)在1986,1988時還有轉盤設計. 但它們並沒有扭轉以後設計功能越來越多, 相機越依賴按鈕以及menu的驅勢. 所以從1988~1995這幾年間, 包括Minolta自己的7Xi, 9Xi, Nikon的F801, F90, F70, 都是按鈕文化當道. Canon自己的文化設計是都有一個左邊的轉盤, 只是那個轉盤在那時越做越扁,其他的操作也大部份靠按鈕.

終於到1995年600si出來時, (它又有個Classic的名字,就是古典設計), 轉盤又引起大家的注意. 歐美雜誌甚至說它是帶離開相機操作選單化的文藝復興相機, 可見它所受的重視! 從此以後, Minolta新的9, 7, 7D等設計都受到600si(而非700si)的影響, 而Nikon以後的F80, F100 等也又多了左邊的轉盤, 擺脫 F70, F90那種花花綠綠的LCD介面. 所以600si的介面設計其實影響是蠻大的!!!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