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磚,供比一比,2018.10.24黃昏時刻映像@24mm、ISO100、F8.0、1/40s,RAW在LR AdobeRGB Std.色彩空間、日光「色階」自動之後...A7RM3 + MB5 + Canon 24-70mm F2.8 L2A7RM3 + SEL24F14GM(以上二圖皆42MP全畫素JPG 100%輸出上傳,要點按才可得!)
Danielpccw wrote:GM好像利一點點,...(恕刪) 似乎有同感!但我沒有買,這是同好的,可以隨時去好借用(換用)。我幾天前有積極的對它瞭解,並到2018攝影展摸過後就放棄了,主要是要用來拍銀河大景,因它可以方便加0.7x倍單鏡片,約有等效16mm F1.4可用,而也算是輕巧。其中我很需求在曝光中還可搖光圈,這點很滿意、還要有真DMF功能,但這頭是要再切換來間接軟控,就無法快速調用無限遠作瞎拍與修正(鏡頭上沒有對焦距離尺規),也因我已有20mm F1.4、12mm F2.8所以不買了。Sigma 20mm F1.4 ART:它有真DMF & 對焦距離尺規很好運用,較可惜的是沒有手動光圈功能、很難加濾鏡,解析銳利度看MTF曲線還可,但實拍有感更不錯,而最叫人垢病的就是BIGma招牌。)A7R2 + MC11 + Sigma 20mm F1.4--眼睛AF-S:(11MP原生。)
hilro wrote:如果大大方便可請大大...(恕刪) 我跟你狀況一樣,喜歡35但卻無法接受目前SONY 35的體積重量...因此一直還沿用minolta時代的35/f1.4,但苦於LA-EA4轉接過來後的不便利性,24GM出現後我就第一時間下訂,看中了就是他的輕便...習慣了35,會覺得24比35更難駕馭一點,要閃的東西會更多..不過24GM各項優異的性能讓我入手後就徹底把他當機身蓋了...以下出賣一下女王與小犬,順便寫一下激賞處~24GM極其輕便,單手抓拍輕鬆寫意,一邊散步一邊單手垂下,靠相機自動去抓人臉低角度拍攝...雖然是弱弱的a7R,合焦率還是很不錯...逆光超猛,這樣的逆光表現我只有在Minolta TC-1上曾經體驗過...恐龍的頭上基本上就是一顆大太陽...立體感優異,很容易跟背景分離出來,不用擔心他是顆廣角鏡認為他做不到!星芒很美(當然這見仁見智,光幾道星芒才算美就有得盧了...)加映同場景f1.4逆光表現純測試照,能不愛他嗎? XD當然,沒有鏡頭是完美的,玩了一周下來(其實也只有周末才有機會拍照)...有兩點還是可以提出來給大家參考...1. 呼吸效應稍嚴重,原本我以為GM鏡應該要是完全沒有的..:P2. 對焦時震動算是有感,跟我的fe85/f1.8比算是比較大...以上,給大家參考參考~
IvanTseng wrote:我跟你狀況一樣,喜...(恕刪) 拍得讚!關於「1. 呼吸效應稍嚴重,原本我以為GM鏡應該要是完全沒有的..」這點我是認為可以放心。其只不過是在AF-S或DMF上會很明顯吧?主因是鏡頭的對焦軸距範圍大,可以有很細微的分割調動優點,而在此種對焦方式,同時也作「類比和相位」的混合併進;「類比」基本慢而較精準、「相位」基本快而較不精,「混合」則不但有精準也彌補速度增加一下。也就是在AF-S、DMF不求快的前題之下,才會在每次半按快門對焦時,都會重取用一個對焦軸距以利細調,就是要給個超精準對焦的作為。然AF-C是講求更新與跟蹤變動快,而對焦軸距移動小的來任意快找(三代機還含4D主動功能),其優先上會是先單純的使用相位(特徵都是出現泡泡焦點),可穩健下才出現大框(十字弓焦點屬「混合」)。另在錄影上基本上都用類比AF,可以較慢慢點變動對焦軸距,AF驅動就不用像拍靜照時要用猛猛的動作(現象),相對的結果就是AF跟蹤變動平順,就不影響畫面會有忽清楚、忽模糊的瞬變,那就可錄的更清楚穩健了(會看到有呼吸現象嗎、其也有AF變動快慢的選項這就是「原委、睸角」)。其較實好的鏡頭,在這一對焦軸距用的都比一般鏡大的多,尤其微距鏡更求細膩,它的軸距幾乎可比一個小變焦鏡伸展出來的還大,也又有區分對焦距離的選擇,就是有大變動或小變動求速度分野;故請安心享用!(話說有評測文,直接用對焦環去轉最近、最遠,以說明這一鏡頭呼吸現像大小的好壞,然也不知有直接手控或軟體轉換驅動的不同,下論這頭小、那頭大)。2018攝影器材台北展(試拍,手機擷取1920 X 1080。)A7RM3 + SEL24F14G + HVL-F60RM(adobeRGB Std.,ISO200、F2.8、1/1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