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Sigma 將發表9顆 FE 鏡!!

Jeremy2288 wrote:
這位仁兄,相機拍照...(恕刪)

耐候、握感、操控性、錄影、外型、發色...等。

其實能比的還滿多的...,只是看你在意哪一個。

像我就會為了操作手感、介面與外型捨棄掉SONY,也因為握感問題放棄X-T20選X-PRO2...
反正主業又不是攝影師,拍照也只是興趣,選台自己看順眼用的順手,沒啥災情用起來方便的相機比較重要。
lml640707 wrote:
變焦想小請找M43定...(恕刪)

幫明倫大補圖

這顆真心不錯,三代機轉接還能眼控AFC
請問這個鏡頭是手動加轉接嗎?
可眼控是接哪個接環呢?
biopol3720 wrote:
請問這個鏡頭是手動加...(恕刪)


手動鏡接 Techart LM-EA7
機身用A9/A7R3/A7III (應該可以)
支援眼控對焦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很多的意思是像GH...(恕刪)


FF跟M43差距~

還有色域,顏色層次感,我最早拿NEX-5T,後來又A7,A7發色比NEX-5T濃厚,更純淨,基本顏色層次上是有差距

螢幕也好比較容易分辨顏色差距

網路一堆無聊,喜歡拿手機跟M43比錄影,手機因為開HDR錄影,看動態範圍煩而優於M43那台,但我手機是Z5P,4K色域夠,就可辨識M43,顏色層次相好較立體~

Jeremy2288 wrote:
這位仁兄,相機拍照...(恕刪)

相信前面的大大已經回答得夠清楚了吧!
但我要問的是「為什麼一堆人喜歡把旗艦機拿來跟入門機比?」
舉例:U11比GF7、GH5(或X-H1)比A7Ⅲ
再來
一堆人都說鏡頭要買齊才算周全,「為什麼議題轉到機身上就完全轉彎了?」
請問全片幅真的可以Cover所有用途嗎?那又為何有人還是玩雙機流?

窮苦人 wrote:
大小是必要之惡,你要握感提升、更好的散熱、更好的防手震,體積就不可能無止盡縮小

相機奈米化就行!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相信前面的大大已經...(恕刪)


你是說"耐候、握感、操控性、錄影、外型、發色...等"這些東西?這些是廠商給不給及個人喜好的東西,跟相機片幅無關跟"相片"的畫質也無關,當你在看一張放大的相片時,你比較容易感受到是因片幅產生的影響,至於前面那些東西則是完全無關,當然每個人對畫質的要求不同,木眼也是一種幸福。

偏幅機當然有優點,特別是景深比較深,拍微距生態時就挺好用的,但在"相同的柔光罩"及設定參數拍攝類似的主體時,拍出來的通透感及顏色感覺還是不及全幅機的討喜,原因我也不清楚也不想探究,只是這些感覺都來自於我個人親身的拍攝體驗。我是重視實務派的拍攝者,若有不同的看法就拿實例來討論,我不跟鍵盤手討論。

全幅機拍的
橙黃蠅虎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

偏幅機拍的
DSC06591-1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

全幅機拍的
榮艾普蛛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

偏幅機拍的
DSC07227-1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
Jeremy2288 wrote:
你是說'耐候、握感...(恕刪)


我也有這種感覺

我一開始M43換FF,技術一樣爛,木眼看不出來差別,畢竟兩種器材要拍得一樣爛不難。但後來,M43照片分成一堆,FF照片分成一堆,分成兩堆來看就知道是不同器材水準。並非只有寬容或畫素這些,還包括色深、色彩連續度

其實在之前用M43比較鏡頭時,也很難分辨那張是神鏡,哪張是平民鏡拍的,頂多用散景去猜。但當兩組鏡頭各蓋大樓時,兩棟樓的感覺差異就很明顯,整體參與蓋樓的玩家都亂數比較沒爭議。像M43福倫達25那顆的蓋樓,我能感覺到整體立體感就高於其他M43鏡頭蓋樓的水準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