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測試分享] 讓400D KIT靠邊喘的SONY A200 KIT(內有 ISO 銳利度測試)

一點參考
這隻鏡頭已經不在我手上了. 就拿以前拍的sample吧....

D7D + 50/1.4
原圖縮圖


原圖100%局部裁切


alexhsu前輩的iso12233測試. 50/1.4在F2.8就已經超越現在Sony機身解析力的極限了
它不但利
而且利到我們無法預知的程度


ikki44 wrote:
Sony這支kit就...(恕刪)

恩恩大大說的確實是,
我就是因為S這塊招牌才去發現 重視的.
也是因為這些大廠策略太利害產品在同級中用料性能都不是最優
但產品銷售量確能如此的好,只能說品牌形象太重要了.

原來這支kit鏡是如此優秀,難怪我第一次接觸它就對它愛不釋手,
如果C家的KIT也有這種水準我也就不用去買CP值較高的副廠鏡來代替了.


shinanuimai wrote:
此外另外像是色溫指定這一塊

對對...色溫指定這確實好用,我覺得這應該要有的阿,C家低階的就偏沒有真是.....

mikycomepls wrote:
A200塑膠感會很重...(恕刪)

A200並沒有金屬風濃烈的感覺,但我認為它拿起來並不會像個玩具,
就算塑膠但拿起來也塑膠的比H3有質感,這是我個人觀點.

小笨賢 wrote:
呵呵~~~
偶本來認...(恕刪)

你完了看來你已中毒太深,
我是用過18- 70 KIT後認為鏡頭都馬要這樣才OK的!!

frenkychung wrote:
1.感謝樓主分享這麼...(恕刪)

恩恩,想想以我的鏡頭而言讓我學習到最多用的最順手的是SIGMA 17- 70,
反而用比較貴的鏡頭拍的我不敢拿給別人看,因為自己技術不夠拍的不好
不敢跟人家說這是用好鏡拍的,現在覺得自己有玩器材的趨向,
器材的追求也該停止了,我也該好好的去多練習才是

feng wrote:


恩恩大大說的確實...(恕刪)


呵呵~

追求更好的畫質與鏡頭絶對無可厚非啦, 小弟也是其中之一....

我只是覺得, 在批評一顆鏡頭多不好不好時, 有沒有好好的想過, 會不是是自己其實沒有好好的發揮他~

說真的 ,光是小弟最早之前入手的30 F1.4就讓我玩的不亦樂乎了....^O^

哈哈, 也可能是小弟的要求沒有像上面的大大那麼高, 或許這樣比較容易滿足吧....^O^

to 文包大~

很謝謝您的資料與照片~讓小弟受用不少~

關於EFS18- 55 有大大問到18端銳利度的問題,
我找到一張之前出遊同一場景不同光圈拍的供參考一下.
光圈快門寫在圖上面.




就算圖縮成640X480也看得出F3.5 和 F5.6的差異

下面是1:1裁切

1




2




3




我手上這顆KIT在18端F3.5畫面真的很鬆散但一縮到F5.6整個銳利度大幅提升,
這和我這篇的測試表現差不多,參考一下
我現在總算知道彩虹技師說canon鏡頭縮光圈到5.6還拍出模糊照片才叫移膠的原因了!
frenkychung wrote:
呵呵~追求更好的畫質...(恕刪)


如果只是追求高畫質. 其實並不一定需要付出那麼高昂的代價
原廠定焦鏡
副廠一些素有口碑的好鏡
甚至轉接一些口碑很好的手動老鏡頭. 像Pentax SMC/Super Takuma, CarlZeiss Jena等等
表現都非常好
而且並不會很貴.
老鏡頭還便宜的超乎想像

只是人們需要的通常不僅僅是畫質. 還有便利性. 操作性.
還有爽度
這些都加上去的話. 當然就很貴了
雜訊上還是遜於痂膿許多
細節上在高iso時差距頗大, 但是有is真好
和400D比塑膠的廉價外殼感覺差不多啦
感謝大大這麼深入的分析....
原本也是有考慮
Canon 400D的我, 最後選擇了Sony A200...
看來除了 ISO 的表現差一點....
其他好像大家反應都還不錯....
還滿欣慰的....:)
ALLFORONE , ONEFORALL
向來 Sony 相機的罩門就是雜訊, 尤其是暗部雜訊
這點從 Sony 進軍數位相機市場到現在, 一直都沒進步的地方~
ishii wrote:
向來 Sony 相機的罩門就是雜訊, 尤其是暗部雜訊...(恕刪)

借問一下喔!!!
那A700 跟 40D 比如何呀!! 一樣是 CMOS 的 CCD, 有差很多嗎!!
抹的多...也不是好事!! 況且...C家的顏色都偏黃+偏紅... 根本不是眼睛所見的!! 有夠假~~

每次都說C家雜訊多低, 別忘... S家 可以大光圈+防手振...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