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lence wrote:
高手出現了 (敬禮...(恕刪)
就時間點來說,CANON是比較早些,在FD時代就有85/1.2設計。

就光學設計來說,ZEISS對於大光圈鏡頭設計,不管是對稱型PLANAR與其變形結構,或著SONNAR結構,都是遠比CANON還早。
但是因為早期RF時期,受限於RF對焦限制,通常大光圈都是以標準鏡頭為主,對於一般市場,中望遠鏡頭做大光圈主流是從SLR系統出現,所以像leica 75/1.4也是80年代產生。
講白一點,zeiss是絕對有能力設計,但是對於市場敏銳度就不一定會比其他日系廠商更明智,否則也不會早早就推出FF數位機身,早早就退出市場,雖說是和日本合作問題,但也顯示ZEISS團隊問題。
近代做鏡頭和過去最大差異是在於物流全球化,以及工程試樣與電腦輔助設計差異拉近。
對於廠商來說,生產鏡頭並不需要從頭做到尾,不需要學會各製造程序與設備機器,因此,在成本上面彈性空間是相當大。
也就是過去鏡頭=廠商光學玻璃處理能力的觀念,現在是鏡頭= 光學玻璃供應商+加工製造商+鍍膜+組裝+...。
例如,允許工程偏差高一點,可能需要加工與品質成本就可以大幅下降,這樣鏡頭成本就可以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