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別在哪呢,楊師父的維修經驗,德產蔡司的鏡筒與鏡片的公差極小,有工廠經驗的人就知道,這樣是不利於量產的,而日產以及新加坡產(ROLLEI)的鏡筒公差預留較大,配合工人素質的不同,較能順利量產。所以鏡片相同,組裝的精度卻不同,從前拍底片一般人很少放大超過8*10,所以看不出分別,現在高畫素數位機身之下,一切就現形了。至於底片時代認為日鏡明銳的感覺應是鍍膜不同造成的,日產鏡頭鍍膜較新,反差較大,看起來就有明銳感。
另我想回覆唐大對d35/2.8的看法,從前我也認為他很普通,A7R剛上市時我拿了無HFT的德製ROLLEI 35/2.8接上去,發現光圈全開中央與邊緣一致的解像力頗高,光圈5.6時A7R就測不到他的界線,後來看攝影無忌有人在談論,說最早一批AEJ的成像效果好過後來的MMJ。想來是當年產線剛移去日本,沿用德廠生產方式所致。
總結來說,MM鏡鏡筒內銷光較佳,鍍膜較新,因此抗耀光較強。無耀光影響,AEG鏡頭紀錄的細節通常會比較多,不過前題是這老鏡沒被人修壞過,在LEICA版有人說他的ROLLEI 35/1.4很普通,我在想這支有浮動鏡組設計鏡頭,常有被庸醫修壞的記錄。
===============================================
個人感覺G系在A7系列的表現,G35似乎不若當年底片,或許有部分適應問題。G45也有點不如預期的銳利,G90在數位上非常良好,縮一格光圈就很完美。變焦鏡35-70在35端直接跑暗角出來,28,21用了會想哭,不僅周邊色偏崩潰,中央上面不知是何運算因素,有一塊偏黃區域,G16則根本裝不上去(無破壞狀態)。等下一代機身把微透鏡弄薄了,應該就能解決,不然國外有人在幫人換微透鏡,不知是否有人去換過?
koishinaba wrote:
各位前輩,小弟自從...(恕刪)
),這隻則是無可匹敵的MACRO鏡現在二手價落到這個價位很驚人.小弟與朋友拿他的Leica S去店裡他們有進一顆超貴原廠轉接環測試,CONTAX 120APO完全不輸Leica S 120APO.



剛剛看到桌腳以前花大錢買的Agfa Duoscan HiD躺在那邊無法支援新的OS...真的感慨數位進步很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