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糾結在Contax G及C/Y接環之間

最近跟楊師父聊,印證了一些自己過去經驗的看法。從前拍底片時,大家總認為C/Y的德鏡淳厚而日鏡明銳,所以解像力是日鏡較高。但是最近數位機身的進步,A7R這樣的高畫素機身很容易檢驗鏡頭的解像力,個人的使用結果,反而是德鏡的解像力高。
差別在哪呢,楊師父的維修經驗,德產蔡司的鏡筒與鏡片的公差極小,有工廠經驗的人就知道,這樣是不利於量產的,而日產以及新加坡產(ROLLEI)的鏡筒公差預留較大,配合工人素質的不同,較能順利量產。所以鏡片相同,組裝的精度卻不同,從前拍底片一般人很少放大超過8*10,所以看不出分別,現在高畫素數位機身之下,一切就現形了。至於底片時代認為日鏡明銳的感覺應是鍍膜不同造成的,日產鏡頭鍍膜較新,反差較大,看起來就有明銳感。

另我想回覆唐大對d35/2.8的看法,從前我也認為他很普通,A7R剛上市時我拿了無HFT的德製ROLLEI 35/2.8接上去,發現光圈全開中央與邊緣一致的解像力頗高,光圈5.6時A7R就測不到他的界線,後來看攝影無忌有人在談論,說最早一批AEJ的成像效果好過後來的MMJ。想來是當年產線剛移去日本,沿用德廠生產方式所致。

總結來說,MM鏡鏡筒內銷光較佳,鍍膜較新,因此抗耀光較強。無耀光影響,AEG鏡頭紀錄的細節通常會比較多,不過前題是這老鏡沒被人修壞過,在LEICA版有人說他的ROLLEI 35/1.4很普通,我在想這支有浮動鏡組設計鏡頭,常有被庸醫修壞的記錄。

===============================================
個人感覺G系在A7系列的表現,G35似乎不若當年底片,或許有部分適應問題。G45也有點不如預期的銳利,G90在數位上非常良好,縮一格光圈就很完美。變焦鏡35-70在35端直接跑暗角出來,28,21用了會想哭,不僅周邊色偏崩潰,中央上面不知是何運算因素,有一塊偏黃區域,G16則根本裝不上去(無破壞狀態)。等下一代機身把微透鏡弄薄了,應該就能解決,不然國外有人在幫人換微透鏡,不知是否有人去換過?
koishinaba wrote:
各位前輩,小弟自從...(恕刪)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robertlala wrote:
遇到同好~ 用了一...(恕刪)


當然為了一支鏡頭而配上一個過萬台幣的接環是有點不划算,但是考慮到自動對焦和後續的鏡頭選擇,我還是敗了...
645的鏡頭實在是吸引啊,但NAM-1接環的價格也不低。
http://flickr.com/photos/hk_me/ http://kevinho.me
hkhrm2003 wrote:
645的鏡頭實在是吸引啊,但NAM-1接環的價格也不低。


還好吧!如果兄要考慮80mm, 80/2 : 40000(全新)+NAM-1 12000 = 52000 我想景深散景都超越135mm的80/1.4, 重量比N85輕. 現在85大光圈動不動都過50K... 如果上120APO二手都在30000以內就超級划算(以前買很貴),這隻則是無可匹敵的MACRO鏡現在二手價落到這個價位很驚人.小弟與朋友拿他的Leica S去店裡他們有進一顆超貴原廠轉接環測試,CONTAX 120APO完全不輸Leica S 120APO.

最近一直盯Leica S-P二手機,因為新機出來降價很多!希望有一天都可以上Leica S


martin0215 wrote:
真的,我就是深受其害...

少了CONTAREX 18mm.........不及格,重拍一張


junk89 wrote:
少了CONTAREX 18mm.........不及格,重拍一張


Contarex 18mm是天價耶~

Contax 18mm就比較便宜, 表現也不差,

雖然光圈要縮到f8以後才會比較好....

tessar wrote:
另我想回覆唐大對d35/2.8的看法,從前我也認為他很普通,A7R剛上市時我拿了無HFT的德製ROLLEI 35/2.8接上去,發現光圈全開中央與邊緣一致的解像力頗高,光圈5.6時A7R就測不到他的界線


無HFT的德製Rollei多是 1970-1974(or 1973)間的鏡頭,

我個人是認為那年代區間的鏡頭比較具有吸引力

我曾有過(都是德製Rollei, 生產年代都在1975以前)

35/2.8, 85/2.8, 50/1.8, 135/2.8, 50/1.4 (目前只留135/2.8和50/1.4)

基本上 銳利度和解像力都很棒(我習慣縮光圈至f4拍攝)

135/2.8的散景很棒

50/1.4的色彩比50/1.8濃且略有不同

所以我留下135/2.8和50/1.4


tessar wrote:
後來看攝影無忌有人在談論,說最早一批AEJ的成像效果好過後來的MMJ。想來是當年產線剛移去日本,沿用德廠生產方式所致。


這可以說明 日製Contax某一序號區間的傳說嗎?
uligo wrote:
Contarex 18mm是天價耶~

他還有Schneider 40mm f3.5 Super-Angulon這種鬼東東啦,CONTAREX 18mm對他而言,只是小菜一碟
我還想問他,Schneider 40mm f3.5 Super-Angulon這隻接A7r效果如何,或是有其他SCHNEIDER APO中片幅廣角鏡頭接A7r效果不錯的

junk89 wrote:
他還有Schneider 40mm f3.5 Super-Angulon這種鬼東東啦,CONTAREX 18mm對他而言,只是小菜一碟
我還想問他,Schneider 40mm f3.5 Super-Angulon這隻接A7r效果如何,或是有其他SCHNEIDER APO中片幅廣角鏡頭接A7r效果不錯的


我有哈蘇 Distagon 40/4 CF鏡~

但我不會拿來接A7r....因為一點都不廣角了~
uligo wrote:
這可以說明 日製Contax某一序號區間的傳說嗎?


CY鏡18/4, 25/2.8, 35/1.4, 50/1.4, 60/2.8, 85/1.4, 100/2, 135/2 這幾顆都搜集使用過不同版本不下五顆, 35/1.4最多到七顆

坦白說不同版本都不錯,僅有顏色呈現的方式與散景稍有不同(光圈葉片略有不同),如果只針對解析度討論,實際使用上的晃動都超過大家講的差異,更不用說許多品項不佳或修過的鏡頭,相關的CY鏡的討論可以搜尋一下以前手札幾位前輩如無塵兄..等.小弟那時就是常常亂發問毒發亂買的小朋友.如果會後製(這個還是一竅不通),其實不需要花大錢,品項好的就不錯,如果直出JPEG倒是可以參考以前那些前輩的討論都很中肯.現在倒是很希望有熟悉數位的大大可以用這個角度去看CY鏡,因為現在都可以放很大,看看是否不同版本差異很大.

恕我主觀,可能不同版本用數位相機拍攝進軟體後製輸出後,一般拍攝也不容易看出是哪個版本拍的.


但可以分享以前做的傻事,以35/1.4來說AEG重量比較重幾克...有興趣可以量量看 剛剛看到桌腳以前花大錢買的Agfa Duoscan HiD躺在那邊無法支援新的OS...真的感慨數位進步很快

robertlala wrote:
相關的CY鏡的討論可以搜尋一下以前手札幾位前輩如無塵兄..等.小弟那時就是常常亂發問毒發亂買的小朋友.


或許當年也在遼寧街的門咖啡碰過面?
時間一過就超過10年了,那時候我也很年輕。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