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takumar 50/1.4 那顆八枚玉說它又多強多猛,甚至連planar殺手這種封號都搬出來了

另外,看了這篇才知道有不少人和在下一樣深為大姑媽黃所苦,小弟提供一個退黃的方法大家參考參考...
要準備的材料
⒈UV燈
⒉小鏡子一面
⒊要退黃的鏡頭

關於UV燈要說明一下,檯燈或手電筒都可以,如果用手電筒請另外準備支架和電池,至於燈泡...五花八門,我聽過用白光手電筒;舞臺用的黑光燈泡;甚至直接拿去曬太陽都有成功的案例
我自己是使用波長395nm的手電筒
作法是找家裡落塵最少的房間,然後把前後蓋都拿掉,前鏡組朝下放在鏡子上用UV燈從後鏡組照,要獲得改善照幾十個小時是基本數,有人燒壞了兩三顆燈泡,大姑媽黃退得無影無蹤,不但顏色恢復正常,連進光量都變大了...
我用這招對付takumar 50/1.4和比它更黃的fujinon 50/1.4白環版都有用
2.helios44-2產地有三個...
第一是梯形標的KMZ廠
第二是圓形標中間有弧線的belomo(MMZ)
(在台灣KMZ和MMZ的44-2都很少見)
第三是VALDAI標籤看起來有點像一支箭串著一顆丸子

我聽到的說法和空氣大不太一樣
44-2以KMZ廠為首選MMZ其次,至於流通量最大的VALDAI品質最不穩定
據說是因為當年蘇聯掠奪蔡司的設備和材料後最直接的受惠者就是KMZ廠
不過過這也只是個傳說,沒有人能証實,大家當茶餘飯後的話題聽聽就好,不過蘇聯鏡各體差異大是真的,因為他們當年缺乏大量優秀的人力來生產這些鏡頭再加上沒有品管的概念,買蘇聯鏡有點碰運氣的成份

s64996 wrote:
1.台灣賣老鏡的很...(恕刪)
44-2 是 Belomo 的明斯克機工生產的,這間基本上是生產軍事光學的工廠,東西很不錯。一般對 Belomo 的壞印象,是來自另一間生產 Zenit 的 Bileisk Zenit 工廠,這間主要用來生產 Zenit 這類廉價貨,但 Helios 的生產線是在明斯克。
KMZ 是有名的軍工廠,但 Helios 的生產線是在 KMZ 下面的衛星工廠,所以 QC 非常糟。而且只有 44-2 是真正意義的 KMZ 所產,44M 之後的多層鍍膜版本,都是由 Valdai 生產,也就是打關東煮標誌的那些。
Valdai 是以 QC 爛而出名,這也是小弟很不推薦多層鍍膜版的原因。
另外很多朋友一直抱怨大姑媽黃,小弟總覺得可以隨時調色溫的數位相機,大姑媽黃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 ...
koishinaba wrote:
一開始就是被空氣大的文章毒到啊!!謝謝各位前輩的回覆!!
小弟決定先從八羽怪44-M4入門
旋轉散景很有趣又便宜
玩上癮再入坑
旋轉散景大概是每個玩老鏡的人都會先找來玩的東西。
因為會轉的老鏡很多.... 當然轉成什麼樣子,各家程度不同。
可是轉個一兩次就頭痛了,要戒這個比戒吃大便容易.....

老 Contax 還有個忍者鏢散景,那個比漩渦好玩...
(不過那好像就不是 M42 啦)
總之,恭喜你中這個毒。
老鏡世界除了總會有產地情結的人鬧場之外,
基本上是相對融洽互助的。
因為..... 老鏡真的很不容易玩呀!
-= 散仙 =-
幾年前有仔細研讀過您的帖子,對當中資料的整理很佩服,不過一直沒機會與您對話。倒是這幾年的實拍當中,對當中有許多顆鏡頭的描述,往嚴格的角度看,我認為還有很大的修正空間。
談談第二點吧,事實上轉接數位機,與底片機的差異,並不會出現鍍膜反而造成很髒的情況。用精確一點的詞來談,鍍膜是可以因為濾過雜光,而讓色彩的飽和度加強。濃這個字可以理解,但"濁"這個字在這裡若指的是色彩飽和度低,那就與"濃"一詞的定義互相矛盾了。
我個人使用的經驗來看,Helios 44M系列撇開解像力不談,它的色彩在轉接上是很難與"髒"這個字扯上關係,實際測試上,與Leica R5014、蔡福凹玉、Meyer、Schneider同場景對比起來,也僅次於R5014和凹玉的飽和度,基本與Meyer和Schneider是同一個飽和度級別的,差異可以忽略。換句話說,若以44M-7為基準,畫下一道飽和度的及格分界線,那除了大破3萬的Leica R5014,基本上會有許多顆M42名廠標頭一起陪葬。
但44-2"清透"的色彩,就算不是大逆光起白霧這種慘況,若我們用精確些的說法來修正下"清透"這個形容,其實也便是飽和度不足,白話點說便是第一眼的"色彩發灰",那在後製上絕對討不了什麼便宜的。這結果也很吻合鍍膜效果不彰一般會帶來的惡果,另一個比較明顯的是EBC鍍膜,也常常讓我感到發灰。
至於44-2是完美COPY小B這事,看個人價值衡量吧,小B雖有點名氣,但說穿了也是幾千塊的貨色,這事說起來也不過就是幾千塊的東西去COPY幾千塊的東西,我認為價值也就那樣了,真正要拍我個人還是會挑選高解像力的版本。至於妥善率,這個就真要碰點運氣了。
另外,我談的5018並不是星際大戰版本,5514那顆自然大家都懂,基本上A/M開關在轉接時問題也不大,一律檔板轉接即可,不過老鏡市場穿鑿附會流言太多,我只想提供給真正想試5018的朋友一個選購版本的建議,不想因此被有心人作為哄抬價格的依據,所以才僅私下談。
志安 wrote:
Asahi Pentax...(恕刪)
寫實製造 wrote:
空氣大您好:幾年前...(恕刪)
大大之前可能比較少看到我發文吧。我那篇確實有很多錯漏的地方,這幾年來我光是在 01 和 SDF 就講過幾十次,一直在請大家不要盡信那篇。我確實有想過寫修正版本,但發現絕大部分賣家拿我那篇來哄抬價錢,老實說我很不高興,加上現在也沒當年那麼閒,所以最終沒再做修正。
我所說的「髒」,其實是色彩渲染的概念,也就是現代鏡頭所謂的「調性」,不是飽和度高低的問題。俄羅斯的多層鍍膜鏡頭,普遍會在各種色彩中渲染一種很濃重的陰鬱色調,把純色搞得有點濁,弱光場合尤其嚴重。這種情況,老福上面也會出現,但老福的渲染不會那麼濁。
單膜鏡頭因為沒有鍍膜調色,所以色彩方面更「純正」。灰調是另一回事,好的德鏡也都有一層灰調。
我評價老鏡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對超微細節的捕捉能力,這項特性隨著感光元件密度愈來愈高,會愈來愈重要。另一個就是對特定色彩的渲染,這兩個重點都是後製無法救回的。(色彩可以用二級校色去調整,但我真的沒時間每一張照片都進達文西。)
其他像是什麼飽和度、低反差、大姑媽黃這類的特性,只要是能用後製修正的,我都不認為是問題。
44-2 我表達的不太好,它不是完美的 Biotar 山寨版,只是「把設計完美的照抄過去」,結構和設計完全一樣,但成品不太一樣。之後的版本都是 KMZ 自己加料的,但俄羅斯人的光學研發實在是 ...
然後 Biotar 的價值,是因為 M42 的正統對稱雙高斯結構裡面,有這種低反差高解析度的特性,大概就屬它最便宜。(Helios 和原版的差距還是大了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