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分開思考就可以了。
首先先決定背景亮度,不開閃燈直接拍,
確定好你要的背景亮度之後,就固定這組參數。
接著就調整閃燈出力,
通常壓光肯定是全開的,
然後拍一張,看人有沒有變亮,
如果沒有那就是出力不夠,
除非是陰天或者夕陽,
否則一般GN58的相機閃燈,大約要3-4支才夠力跟太陽對幹

至於為什麼很多人說要縮光圈?
那是因為如果外頭天氣很好,
光是要拍到一張把藍天白雲都保留下來的參數,
ISO100不用說了,
快門肯定都是1/1000以上,
如果還想把太陽拍進去,
這時候光圈不縮的話,拍起來肯定還是很亮,
自然而然要縮光圈。
只是要縮到多少這點沒有絕對,
畢竟要看當時環境的亮度以及是否有要把太陽也拍進去,這點會差很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快門速度高過1/250,
閃燈就會開啟HSS,這時候閃燈出力會銳減,
所以可以的話,
先用 ISO100 快門1/250的參數當基準,
接著瘋狂縮光圈,直到縮到最小發現還是很亮,
那只好拉高快門速度開啟HSS拍攝,
當然如果覺得光圈最小畫質無法接受也一樣用HSS拍。
所以要壓光坦白說,
除非是晨昏或者陰天,否則一支小閃燈肯定不夠力

至於壓光的定義?
這我是不清楚,有些人覺得要把太陽拍進去才算,
有些人則是認為只要把環境光源壓下來就算,
這點見仁見智,不過拍攝的道理跟手法是一樣的。
至於用後製疊圖加遮罩的方式,
坦白說這不叫壓光,這比較像是HDR或者包圍曝光的處理了。
壓光的照片會有效果,
就是因為是靠出力有限的閃燈去補光的,
所以可以看出明顯閃燈逐漸衰落的效果,
變得有點像是大太陽底下打出聚光燈的感覺周圍有暗角的樣子,
這是一種比較強烈的風格,
跟一般逆光補光以及HDR呈現出來的風格其實是不同的。
以上一點個人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