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苦等A環新全幅機跟新菜頭

yansson wrote:
我看到的和您不太一樣...(恕刪)


135 底片有 ISO 25度可以選阿! 放到 20"X30" 沒問題.
這個是屬於專業片. 要放到 12" 的可以選 ISO 50 度的,
對於龜毛要求的人來說, 也沒啥好挑剔的.


如果只拍黑白的, 還有 ISO 12度的. 對了, 特規底片也有,
例如: 電影用的膠卷, 以前還有地方分裝在賣.


中片幅的, 我比較常用 KODAK Chrom 64" 的, 還有 RVP 50.
一樣的放大尺寸, 中片幅拍的印出成品, 可是能從一堆 135
拍的, 輕易被挑出來.
stephenchenwwc wrote:
除非 SONY 不...(恕刪)

論點是有點偏離現實!

首先,SONY打從A55/A33開始,A接環就已經往EVF的方向,而E接環像是NEX-7或著A7/A7S/A7R其他高階也同樣是EVF的方向。

哪來看LCD,那來光學觀景窗?





再來<為何老鏡 + 底片能放到 20" X 30" 以上還很細緻,
而現在的新鏡(宣稱更銳利) + 感光元件卻不能達到相同水準? >

這個根據在那,到底比較哪幾顆鏡頭?


這個也不符合光學觀念,難道以為只有攝影鏡頭有MTF問題,放大鏡頭就沒有MTF問題?


感光元件或著底片只是解析投影在上面影像,所以感光元件或著底片解析力越高,只是越接近原本鏡頭解析力,而一般人眼觀賞並不是解析力差異,人眼分辨力是大約0.1mm,所以太細節解析也無法看出差異。





不需要多年就可以知道上面觀念有沒有問題,提高畫素確實會增加對原本鏡頭投影的影像解析,但是問題效益較大是在於RGB濾光片影響。
M9 16MP結果


M 24MP結果


MONo 16MP的結果



我用sony主要是不想跟一堆人撞機,
機身強又有好菜頭可以吃...
E接環大賣後, A接環現在更少撞機了...

大家快去E接環吧..(誤

clairman2002 wrote:
我用sony主要是...(恕刪)

哈哈 樓上跟我想法一模一樣 我就是因為不愛撞機才選SONY的 雖然鏡頭不比C N家多 但鏡頭一樣玩不完阿! 還有美樂達老境可用^^ 前一個禮拜才拜啤酒罐 搭配A77M2用起來發色味道真不一樣~~

stephenchenwwc wrote:

135 底片有 ISO 25度可以選阿! 放到 20"X30" 沒問題.
這個是屬於專業片. 要放到 12" 的可以選 ISO 50 度的,
對於龜毛要求的人來說, 也沒啥好挑剔的....(恕刪)


之前已經講過了。
能在 30" LCD 上一眼分辨出 4K 螢幕不夠細的人,
才有資格說現在的數位輸出比不上 135 底片。

否則就像幾年前一堆人買 1080p 的電視,
卻坐在只能看到 720p 等級的距離,直說畫面有夠細一樣可笑。
-= 散仙 =-
diffusionless wrote:
再來<為何老鏡 + 底片能放到 20" X 30" 以上還很細緻,
而現在的新鏡(宣稱更銳利) + 感光元件卻不能達到相同水準? >

這個根據在那,到底比較哪幾顆鏡頭?...(恕刪)


根據我說給你聽, 有在放大張的都知道!

底片有相當多的朋友有放過就先不提了, 數位式的, 幾年前, 版上一堆
宣稱像素不代表一切的, 800 萬畫素就夠的, 現在怎麼不上來說說,
是 CNS 都瘋了嗎?

SONY 的 ( 我的第一部數位相機 ), 我是用 135mm/ 1.4ZA 這顆
來試, 放到 20"X30", 2400 萬畫素, 很不滿意. 問過印刷師傅,
他說: CN 拍的也是一樣, 經過差補點計算的, 要和底片時代相比,
還有得等. 其它 SONY 的鏡頭就不說了, 這顆是最利的.


至於底片機, 135 的有用過 Leica R&M, NIKON, CANON, ROLEI.
120, 45 機就不提了. 鏡頭很多, 有比較貴的, 也有一般貴的,
別叫我一一列出. 總之, 那個時代的銘鏡, 我是有一些. 底片常用
的是 RVP 50, KODAK Chrom 64, 負片就 KODAK 25 度, 還有
ILFORD 12度的. 其它底片也有少量使用. 放大是還能接受.
當然, 在大張就用 120 嘍! 再不夠, 才把 45 機請出來.

diffusionless wrote:
感光元件或著底片只是解析投影在上面影像,所以感光元件或著底片解析力越高,只是越接近原本鏡頭解析力,而一般人眼觀賞並不是解析力差異,人眼分辨力是大約0.1mm,所以太細節解析也無法看出差異。
不需要多年就可以知道上面觀念有沒有問題,提高畫素確實會增加對原本鏡頭投影的影像解析,但是問題效益較大是在於RGB濾光片影響。...(恕刪)


人眼分辨有限沒錯, 但放大張就容易用肉眼分辨出差異了.

請你評論一下上頭我提的 CANON 研發 1.2億像素感光元件那篇. 感光元件有許多方面要繼續改進沒錯, 但是,
可以把放大圖這塊先做給有需要的人嗎? 要不是現在拍底片比以前環境困難, 我可能到現在還在拿底片機哩!
diffusionless wrote:
首先,SONY打從A55/A33開始,A接環就已經往EVF的方向,而E街還像是NEX-7或著A7/A7S/A7R其他高階也同樣是EVF的方向。
哪來看LCD,那來光學觀景窗?...(恕刪)


EVF 的就是用 LCD 做在觀景窗, 這就是 LCD 嘍! 這有啥問題呢?
A99 用的是: "XGA OLED (0.5 吋) 彩色電子觀景器".
LCD 有先天上的缺陷, 很難要做到和光學直觀的相同. 例如: 拿 EVF
的攝友常會問的一句話: 從觀景窗看起來不錯, 但拍起來沒那麼好!
這就是顏色上 EVF "美化"了! 但實際上用起來, 卻不思用技巧將
畫面拍得好. 當然, 我那位拿攝影機老哥是對相機比較不熟.

A900, A850 就是 OVF 五菱鏡結構, 我相信 SONY 不會在發展 EVF
大行其道之下, 輕易將 OVF 廢了. 因為, 專業的工作者, 往往是
最龜毛的. 這市場還是有滴! 不要多, 未來就保留一部新機,
給這些真正的專業使用者就好! 我一點也沒反 EVF!

NIKON D4, D4s, CANON 1DS mark IV, 都還在用 OVF 啊!
cchangg wrote:
之前已經講過了。
能在 30" LCD 上一眼分辨出 4K 螢幕不夠細的人,
才有資格說現在的數位輸出比不上 135 底片。...(恕刪)


看電視和看畫, 看掛在牆上的相片是不同的.

鮮少有人很近看電視, 但卻有相當多的人看畫,攝影展是一直逼近作品,
還得設一到圍欄阻止. 這樣夠清楚了吧! 你之前講的不完全正確哦!



還有, 我有幸觀賞到 8k 顯示器的展示, 說真的, 和我先前看的 4k 顯
視器有明顯差異. 不必靠得很近! 觀看 8k DEMO, "恍若有種
3D 的立體感", 整個畫面都鮮活起來了.

不用覺得可笑, 看過 8k 螢幕的人, 自然會覺得 4k 是不夠的.
不過, 這和攝影無關.


我也有玩音響, 曾有位自稱木耳的朋友, 我帶他去試聽過後,
直說這個好, 那套更好聽. 還買了一套不便宜的. 他本來
說沒在聽音響的. 沒比較不知道, 一比較便知高低!


我們這些過去習慣底片放大的, 突然拿到數位放大的作品,
第一次拿到時, 想哭, 是難過得想哭. 現在, 我已經暫時
把 SONY A 機冰起來, 等待他突破嘍! 現在拿回哈蘇,
不過是數位式的!

stephenchenwwc wrote:
看電視和看畫, 看...(恕刪)


我讀完全文後的結論就是,

你高興認為數位不夠細就好,不勉強。
-= 散仙 =-

stephenchenwwc wrote:
135 底片有 ISO 25度可以選阿! 放到 20"X30" 沒問題....(恕刪)

我30年前就用過Kodachrome 25了....
http://www.facebook.com/photo.yansson
第一次進入單眼的世界就選擇了SONY...

買了A57+16-80ZA+35mm F1.8

A環的機身性能還是跟E環有所不同

希望A環還是可以繼續出新機和新鏡...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