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Steve Huff 的 Sony Zeiss 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 第一手心得

是時候 SIGMA 該加入戰局了!

出個E MOUNT 版的ART吧

50/1.4

35/1.4

24/1.4

不過得重作到是!
如果有SIGMA加入 鏡頭又比DSLR版小的話

A7係列一定大賣了

lml640707 wrote:
當然FE35/1.4肯定比VM 35/1.4好兩個檔次
不過對小弟來說能帶出門的鏡頭才是好鏡頭
所以這顆FE35/1.4應該是跟我無緣了
(恕刪)


同意你的看法= ="
個人也有幾顆35mm搭A7II

Viogtlander 35/1.4 我是MC版本
Leica Summilux-M 35/1.4
Leica Summicron-M 35/2 七枚玉
(35mm控 XD)

福倫達的畫質就不深究了...畢竟才1萬多的鏡頭~算是求CP值
兩顆Leica的畫質應該也不需要多廢話...

FE 35/1.4 比較吸引我的或許是AF~相對方便
他的表現的確亮眼
但好像沒有強大到讓我能夠接受他的體積 :(

我滿想看FE這管跟Zeiss Distagon T* 35/1.4 ZE 的比較
ZE這管個人也有(雙系統:P)
而且他們倆管長得真的有夠像= =
還是繼續用我的FE 35/2.8,這顆是最小最好攜帶的隨身鏡。
有沒有大大作個比較,差異會很大嗎?
romario
雪飛 wrote:
FE 35/1.4 比較吸引是AF~相對方便(恕刪)

能AF+1分
快速AF+2分
快速又準確的AF+3分
快速又準確又能-EV的AF+4分
30cm對焦距離的AF+5分
目前為止FE定焦鏡的最近對焦距離都超無言的
但是對焦距離近/鏡頭就會大:矛盾
steven0605 wrote:
是時候 SIGMA ...(恕刪)

小弟也是期待SIGMA的加入
SIGMA跳進來對消費者只有好沒有壞
1.不只ART...平價版應該也會出...體積大小焦段光圈多樣化...價格競爭...消費者爽
2.SIGMA一出...SONY就不會擋TAMRON出FE鏡頭了...多家爭鳴...價格競爭...消費者爽
3.多家爭鳴...迫使SONY用心設計製造好鏡頭...消費者爽
4.多家爭鳴...迫使SONY製造鏡頭會焦段光圈多樣求差異化...消費者爽
5.多家爭鳴...迫使SONY在好鏡頭價格上盡量不會太離譜...消費者爽
6.多家爭鳴...迫使SONY鏡頭出快一點不要慢吞吞...消費者爽
7.多家爭鳴...價格競爭...鏡頭選擇性多...消費者爽...FE機身熱賣...SONY爽

我不要再轉接LA-EA4了啦

gelinma wrote:
30cm對焦距離的AF+5分...(恕刪)


欸...因為M鏡搭配轉接環
最近對焦距離都可以縮短到20cm出頭
所以就...恩...... :D
雪飛 wrote:
欸...因為M鏡搭配...(恕刪)

使用轉接環再增長法蘭距是可以拉近對焦距離
但是這樣不是會嚴重減損畫質嗎?

FE-AF鏡也能再加接寫環(近攝環)增長法蘭距
最近對焦50cm的FE55/1.8ZA變微距鏡
但是畫質都變爛了
gelinma wrote:
使用轉接環再增長法蘭...(恕刪)


減損是有此一說~~但沒到"嚴重減損"這麼可怕
就目前個人手邊3顆M口的35mm來說
福倫達的近拍~對畫質影響算是"有感"的
另外兩顆Lieca~目前個人沒感受到什麼減損
當然這是主觀的使用感受~沒做什麼科學測試
頂多就是丟進電腦開個100%看兩下而已
建議你可以試試看

另外就是我個人是這樣覺得啦
35mm的任務本來就不是近拍微距
能在20幾cm近拍算是開個小小的外掛
在便利性上面會加分不少
反正那是可調的轉接環~關掉就沒影響了 :P
gelinma wrote:
使用轉接環再增長法蘭...(恕刪)


鏡頭本身設計是以無限遠平行光線為基準,對焦近距離,本身就是對於原本鏡頭光學設計等於是一個發散光。


過去最早做法,是整個鏡組往前移動,來修正光線,因此其越近像差修正是比原本還要差,近代則是有局部鏡組移動來降低近距離像差。


只是因為近距離,影像放大關係,所以對於其實變化敏感度,並不是可以敏感觀察到。




而微距鏡則是特例,是一開始設計就是以近距離某一放倍率為基準,通常是1:10的放大率的距離。




所以即使用各種方法達到高放大率,本身都是存在畫質是會在近距下掉的問題,因為這個是一開始設計問題。
雪飛 wrote:
減損是有此一說~~但...(恕刪)

diffusionless wrote:
鏡頭本身設計是以無限...(恕刪)

了解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